摘要: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电网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局部电网故障处置如果不及时,将可能会导致故障逐步扩大,甚至蔓延造成大规模停电事件。国网太康县供电公司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公司实际,对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的主要环节制定量化的工作流程标准和考评机制,全面分析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升调控一体处置管理水平。
关键词: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矩阵式组织架构;四维量化工作流程
引言
为提升调控一体处置管理水平,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国网太康县供电公司以应急处置流程量化指标为目标,构建基于流程化的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体系,通过创新建立“矩阵式”组织架构,实现专业协同人力资源的弹性共享。通过创新建立“四维”量化工作流程评价机制,完善调控一体应急处置流程标准和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对调控一体化的应急处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全面分析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应急处置形成闭环式管理。
1 实施流程化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的背景
1.1适应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的需要
在“大运行”模式下,调控应急处置由原来的调度、运维两者配合转变为调度、监控、运维三者之间的协调处置,应急处置协调配合环节增加。监控管辖设备及信息量增大,导致监控人员对事故判断及处置时间延长。运维人员数量有限,不足以同时应付繁重检修工作与集中爆发的事故应急处置。因此,调度、监控、运维处置思维有待进一步转变,需对大运行模式下的应急处置管理进行完善优化。
1.2提升电网安全运行保障能力的需要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电网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局部电网故障处置如果不及时,将可能会导致故障逐步扩大,甚至蔓延造成大规模停电事件。快速进行事故应急处置,切除故障,改变运行方式、恢复供电负荷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强化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提高处置水平和处置效率。
1.3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电网故障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障停电时间越长,经济损失也就越大。同时,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电网故障停电的忍耐度逐步降低,对应急处置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调控一体应急处置体系,缩短故障停电时间,降低电网故障对社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影响。
2 构建基于流程化的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模式
国网太康县供电公司结合应急处置流程量化指标和自身实际,对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的主要环节制定量化的工作流程的绩效考评机制,通过创新建立“矩阵式”组织架构、“四维”量化工作流程评价机制等,全面分析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应急处置形成闭环管理。
2.1建立“矩阵式”组织架构,实现人力资源弹性共享
2.1.1成立电网调控一体应急处置指挥队
成立电网调控一体应急处置指挥队,接受上级应急工作机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指挥电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恢复工作,同时指导下级调控中心开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应急指挥队队长由调控中心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成员由调控中心其他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综合技术负责人组成。
2.1.2成立电网调控一体应急处置专业分队
成立电网调控一体应急处置专业分队。根据专业分工,成立调控运行分队、方式计划分队、自动化运维分队、继电保护分队、综合技术分队共5个分队,具体开展电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恢复工作。
2.1.3成立电网调控一体应急专项工作组
成立电网调控一体应急专项工作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分类,成立电网应急组、设备应急组、综合应急组、考核评估组共4个工作组。具体牵头组织电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恢复和后期评估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专项工作组组长由对调控中心专业分管负责人担任,也可根据突发事件及人员情况,由调控中心应急指挥队队长临时指定;专项工作组成员由工作组组长从调控运行、方式计划等应急分队中临时挑选产生。考核评估组原则上由应急指挥队成员组成。
2.2发挥应急专项工作组织职能,提高应急信息传递效率
应急信息在调控中心内部采取单线逐级传递模式。各专业应急分队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由各应急分队队长(或指定专人负责)之间单点传递。如对接收到的信息有疑问,各专业应急分队有权要求信息提供者进行核实,如对核实结果仍有异议,则需向应急专项工作组组长汇报有关情况,由其负责协调处理。
2.3制定“四维”流程量化控制规则,提升调控一体应急管控水平
对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的主要环节,制定由时间、成本、数量、质量构成的“四维量化控制方法”。
2.3.1做好流程时间控制
电网应急组、设备应急组、综合应急组的应急响应时间限定,原则上与各应急分队的应急响应事件保持一致。分别在“预警响应”环节,根据不同预警级别(从高至低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制定不同的预警响应时间。在“应急处置”环节,调控运行分队、方式计划分队、自动化运维分队、继电保护分队、综合技术分队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应急处置时间。
2.3.2做好流程成本控制
流程成本控制是根据不同预警级别,制定不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比例,保证应急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红色及橙色预警响应下,专项工作组及应急分队90%以上人员需到岗到位。调控中心生产应急车辆全部到岗到位,必要时启动备用调度机构设施及人员。在黄色预警响应下,专项工作组及应急分队60%以上人员需到岗到位。调控中心生产应急车辆50%以上到岗到位。在蓝色预警响应下,专项工作组及应急分队、生产应急车辆50%以上人员具备随时到岗到位条件。
2.3.3做好流程数量控制
流程数量控制主要指应急处置环节中,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达到尽量减少流程环节数量、降低涉及部门及岗位幅度的目的。为此,在管理方面,要压缩应急状态下的业务流转环节;在技术方面,要提高应急状态下的信息数据流转效率,要压缩业务流转环节。
2.3.4做好流程质量控制
流程质量控制是指对应急响应和处置关键环节采用直接指标法,明确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应有的工作数量(质量)。主要包括:(1)“事故及异常告警信息汇总完整率”,(2)电网应急处置正确率,(3)电网安全稳定校核分析正确率,(4)自动化及保护装置信息显示完整率。(5)应急信息共享回退率。
2.4制定量化绩效考核体系,全面评估应急处置效果
应急处置流程的绩效考评得分为100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应急处置工作任务(目标)部分(80分)(按照不同专业(分队)、专项组进行,加分项考核);二是综合评价部分(20分)(针对应急处置中所有人员的考勤、工作态度进行评价,减分项考核)。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15个工作日内,总结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应急处置流程的绩效考评,不断补充、完善和修订相关应急处置预案。
3 结语
通过建立基于流程化的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体系,建立了适应“大运行”模式的电网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机制,使应急处置步骤更加清晰、处置依据更加明确,缩短了应急处置耗时,提高了工作效率。矩阵式应急处置组织架构的建立,应急处置专项组与各专业应急分队充分融合互补,加强了各专业之间的横向协同,专业设备和人员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考核机制的建立,对后期评估提供了更加详实的数据支撑,有利于对相关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补充、完善和修订,更加明晰应急演练培训重点,不断提高调控一体应急处置管理水平,从而提升调控系统规范化和精益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杰.福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与电工,2015,35-40
[2]庞聪慧.浅析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践[J].2016,56-68
[3]李红蕾,戚伟,陈昌伟.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陕西电力,2016,35-48
论文作者:赵地,江传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电网论文; 分队论文; 流程论文; 太康县论文; 专项论文; 工作论文; 环节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