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达认知_面部表情论文

论表达认知_面部表情论文

表情认知论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表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际交往的增多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特征。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都希望能及时、准确地认知对方内心深处的意愿、态度、情绪,以便有效地开展(包括深入进行和迅速中断)交往活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反映其心理活动的轨迹,所以,交往过程中仔细倾听对方的谈话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许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并不愿直接地、正面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甚至还故意要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态。这就给正确认知对方、有效地进行交际活动带来麻烦。心理学告诉我们,不仅语言本身能反映人的心理活动,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眼神和语言表情(指音量、音调等)都能表达人的内心情绪和态度。尽管这些表情在某些时候能人工控制,但它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样就为我们洞察对方的心灵之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稍纵即逝的窗口。

先说面部表情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表达=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此说也许夸张了些,但也可见面部表情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十分密切。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是两种最基本的面部表情。愉快的面部表情大半是口角上举,两颊同时上举,眼睛闪光,眉毛平展;不愉快的面部表情则是口角下凹,两颊向下伸长,眼睛无光,眉毛皱紧。此外,皱鼻子表示厌恶,哼鼻子表示排斥,歪鼻子表示不信,抖动鼻子说明内心紧张,抽动鼻子说明闻到了怪味。

哭与笑是脸部表情最明显的标志。哭表示悲伤、痛苦,笑表示高兴、欢 畅。这本是不言而喻的。但人是“万物之灵”,有些人善在哭和笑上做文章,以掩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所谓“猫哭老鼠——假慈悲”,“笑里藏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对哭和笑也要作仔细观察,具体分析。拿笑来说,就有大笑、哄笑、狂笑、微笑、失笑、强笑、苦笑、干笑(皮笑肉不笑)、奸笑、谄笑、憨笑、痴笑、冷笑、狞笑、怪笑、淫笑、惨笑,等等。不同的笑,反映笑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如苦笑是掩饰性的,谄笑是逢迎性的,冷笑是讽刺性的。研究表明,虚假的笑和真实的笑在整体模式上是有差异的。假笑的面部表情显得不大对称,可能只有一只嘴角上斜。假装吃惊的面部表情显得持续时间过长,而真正的惊讶表情在脸上持续时间仅有1/24秒。

当然,要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正确分析、判断其思想意识,得依靠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并根据对方的其他表情特征作综合考虑。如果能掌握对方一贯的表情特征,分析和推论就会更可靠些。

这里谈谈动作表情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先看这样一个例子:毛泽东一生嗜烟如命。长征时候,竟然用枯干的树叶代烟过瘾。有时,好友来访,恰遇手头只有一支烟,他便将烟一分为二,宾主各抽一半。其烟瘾之大,于此可见一斑。然而,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会面谈判时,却从未抽一枝烟。毛泽东与蒋介石会谈时由平时的口不离烟到口不沾烟的动作变化,生动地反映了他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借此举动显示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动作表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手的动作和姿势。手的动作和姿势是非语言符号中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人的情绪变化、心理起伏常通过它显现出来。谈话激动时,会握紧拳头,谈到高兴时,会挥舞双手。说谎的人为了让人相信他是老实人,他的手可能会下意识地做出如下动作:揉眼睛(用来躲避对方的视线),捂嘴唇(怕说漏了嘴)、挠脖子(因紧张而颈部发痒)、搓耳朵(因紧张而耳热心跳)、拉衣领、摸鼻子等。美国水门事件后,尼克松总统接受电视咨询时,手有抚弄脸颊、下巴、鼻子等动作。这是他在过去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的动作。这说明他内心的紧张不安。人们据此判断他可能涉足此事,最后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尼克松因此被迫辞去总统职位。

在社交场合,还可能会碰到这些情况:当你与对方谈到某个问题时,他的一只手会把玩衬衣钮口,或拉拉衣襟,或摆弄附近的物件,或调整戴在另一只手上的表带。这表明他内心十分紧张,或在说谎,或在心不在焉地敷衍你。此时,你可根据需要,或主动与之寒暄,或避开某个问题等;而不必去关心他的表带是否真的坏了,钮扣未扣好或有其他什么困难。如他用手搔头摸腮;则可能他有难言之苦;用手心拍前额,则说明他忘记了什么事情:如果他用手掌拍颈背,则是他感到后悔或懊丧。

握手,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频繁使用的动作。如果对方用软绵绵的手与你象征性地接触一下就松开,说明你在他心里并不占多少位置。反之,若对方伸出双方与你紧握,很可能他对你很尊重。

摊开双手,是许多人表示真诚和坦率的一个姿势。小孩闯了祸或者是有所顾忌时,会不知不觉地把手插入口袋或藏在背后。

交叉双臂,是一种表示防卫意识的姿态。人们在争吵或辩论时,或蔑视对方时,常做出此动作。当然,也有人喜欢在悠闲自得时交叉双臂。为了搞清交叉双臂者的真实心情,我们除根据场合判断外,还可注意看他的手。如他的手是握成拳状而不是放松的,两手是紧抓着双臂以至手背青筋暴露的,就说明他的心理状态是紧张而非松弛的。

如前所述,手的动作和姿势是非语言符号中体态行为的一种最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脚和腿的动作和姿势也能透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在双方坐着会谈时,如对方首先交叠双腿,那有可能是他有显示自己优势和地位的意图,对另一方不够尊重和客气。交叠双腿且晃动足尖或抖动小腿,则更显得目中无人和傲慢无礼。或者是表示他对当时的情境已经厌倦。

两人在商谈、探讨某个问题时,对方站起身来来回踱步,说明他正在积极思索、考虑。这时候如催促他,会打乱他的思路,干扰他的决策。有经验的推销员知道,当买主在踱步时。是正在考虑要否购买或如何压价。这时候除非买主主动发话,推销员才能开口说话。许多成功的谈判,在于一方沉得住气,让对方来回踱步,自行作出决定。

用脚尖漫不经意地擦地,也是正在思考的迹象。但如用脚底拍打地面,同时还用手指或手中的笔杆在桌上叩击单调的节奏,那是表示不耐烦的姿态。

把脚搁在办公桌拉出的抽屉上或椅的扶手上,是傲慢、随便的上司会出现的动作。如果你与他关系不密切,恰在这时候去见他,而他并不改变这种姿态,就得提防他的批评或训斥。

当人们坐着努力克制紧张情绪时,会不知不觉地交叠脚踝,双手抓紧某一样东西。空中小姐也正是由此来辩别那些需要照料又羞于启齿的旅客。她们会及时递上一杯热茶,并用轻柔平静的声调说几句宽慰的话。

通过体姿,同样能认知人的内心世界。所谓体姿,是指一个人整个身躯的协调姿态。由于前文已经谈了手(手臂)、脚(或腿)的姿态之内涵意义,这里就介绍其他体姿的心理背景。

坐姿随便、两个胳膊随意摆放的人,其性格往往是开朗的。坐下时两腿紧闭,只坐半个椅子,手规矩地放在膝上,说明此人性格拘谨。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身体前倾,双手摆在膝上,或双手抓着椅子时,你千万不要以为对方对话题感兴趣。恰恰相反,这是想尽快结束正在进行的话题的标志。如果你还不想马上结束谈话,就得赶快设法采取对策。

一般说来,走路时挺胸凸肚、高视阔步者,或双手反背者,说明他内心有着较强的优越感和傲慢感。走路快而双臂摆动自然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积极的追求。习惯将双手插在口袋中,即使天气暖和也不例外的人。往往有自以为是的毛病,喜欢对他人或事物品头评足。一个心情沮丧的人,走路时常下意识地将两手插在口袋里,拖着脚步,很少抬头注意自己往何处走。如果一个人心事重重,走路时的步伐会变得缓慢,而且可能停下来漫不经心地去踢地上的碎砖杂物。

一个襟怀坦白或与人为善的人,常常会在别人面前解开外衣的钮扣,甚至脱掉外衣。在商业谈判时,当对方开始脱掉外套放在椅背、扶手上,就可以推知他有谈下去的诚意,有达成协议的希望。相反,当对方觉得问题很棘手,或双方话不投机,尽管气温升高,他也不会脱掉外套。

在教师上课或领导讲话时,如听众身体前倾,头微微倾斜,并用一只手撑着,说明他正全神贯注听着。如大多数听众的头没有倾斜,脊背挺直,脸上没精打采的样子,时而看看天花板,时而望望窗外,时而瞧瞧手表,甚至还在收拾东西,如插上钢笔、合上笔记本等,说明他已厌烦,极想马上解散。

抓抚下巴,是人们在决策前夕常有的思考姿态。达尔文在提到这种思考姿态时说,在全世界都会见到,人们在思索时“有时候会抓抓胡须……而两手,通常是大拇指和食指,会抚摸到脸部,最普通的是用手指触摸上嘴唇。”

与一般人的想法正好相反,吸烟者在特别紧张的时候是不抽烟的。他们会把烟掐灭,或者任其自燃。当神经相对松弛之后才会再点烟。

戴眼镜者如果让镜架滑落在鼻翼上,目光透过上面的缝隙窥视对方,那就说明他在有心审察你。这会使被审察者感到不安,不舒服。如果你有这种习惯的话,必须认识到它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作用,坚决改掉它。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心灵世界。”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写过85种不同的眼神。不同的眼神,代表不同的情绪、态度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

关于眼神与心态的关系,我国古代的孟子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胸中正,则眸子瞭(眼珠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目光暗淡)焉”(《孟子·离娄上》)。他又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隐藏)哉!”魏晋时代的文人阮籍能熟练地运用眼睛表达情感,《晋书》本传上记载:“(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立,见志同道合之士,则以青眼见之。”鲁迅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这也是借眼睛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意大利影星索菲亚·罗兰谈自己的拍片体会时说:“眼睛的美,不仅在于它长得圆大,更在于它能传达女人内心的情感。我的眼睛是准确反映我灵魂的一面镜子。”电影中常见这样的镜头:审讯者为了弄清被审讯者是否在说谎话,常命令他:抬起头来,看我的眼睛!被审讯者虽然遵命直视对方,但如他的眼神暗淡无光彩,则说明他心中有鬼。如果被审讯者说了谎,他的眼神会游移不定,从而露出破绽。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在争辩时,一个人是否直视对方,表明这个人是否自信并具有制他的人格特点。自信又力求说服对方的人通常都是目光逼人。在协作的情况下,亲和欲望强烈的人多把目光投向对方。如人们不想与对方交流或自感不适应周围环境时常有意避开他人的目光,将自己的视线收缩回来。避开视线交锋的人,要么他有较强的自卑感,要么他根本不想与别人交流。

国外一心理学家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假如顾客的眼睛向下看,脸转向一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假如他的嘴唇放松,笑容自然,下颚向前,则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对你的眼睛注视几秒钟,嘴角以至鼻翼部位都显出微笑,笑得很轻松,而且很热情,这项买卖就做成了。”他对顾客的观察很细微,而且也大致符合中国顾客的情况。

此外,瞳孔的大小也反映心理活动。一个人感到兴奋,他的瞳孔会扩张到比平时大四倍。相反,生气、消极的心情会使瞳孔收缩到很小。因此,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接触时,应多注视对方,了解其眼神特点及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把握其心理活动轨迹,及时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

言语表情与说话人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言语表情,它不是指言语本身,而是指说话时的音量之大小、声调之高低和节奏之快慢等特征。也有人称言语表情为辅助语言或副语言,俗话所说的“听话听音”,“弦外之音”,也就是指言语表情所传达出的人的真实感情。

研究表明,言语表情所传达的信息有时比言语本身更为可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达维茨做过一个“字母读音传情实验”。他请8名青年学生(4男4女)朗读字母,要求单凭字母读音就表达出愤怒、恐惧、喜悦、妒忌、难受、紧张、骄傲、悲伤、同情和满足等十种感情。同时,他又请了30名听众来听音判断。结果证明,没有实在内容的字母读音完全可以传达感情。

同样的一句话,由于说话人的表情不同,声调不同,它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当你获得了某种荣誉,对方要在公开场合表示祝贺而实质上却表示蔑视,他在嘴上会说出“恭喜了”,但说话的节奏却不用真诚和激动色彩的急板式,而是用显示沉重压抑和不可捉摸意味的缓板式或缓折式,把“恭喜了”拉成“恭─喜─了”的节奏说出来,且语音表现出明显的起伏曲折,那就完全可以达到表面上祝贺而实质上蔑视的目的。

说话声调的不同,还标志着性格、情绪、态度的差异。外向性格的人,说话时音量大,爱冲动,且说个不完。内向性格的人,说话时吞吞吐吐,咬文嚼字。悲伤时,音调低沉,语速迟缓;兴奋时,音调高昂,速度加快,高低音变化明显;愤怒时,声音尖厉而颤抖;说谎时,会故意提高声调,或声音含糊、弱小。

人们在进行语言沟通时,同一句话,同一个字,因为使用了不同的言语表情,会给人造成不同的知觉。说话自然大方,语速均衡,给人以诚实可靠之感;说话油腔滑调,怪声怪气,使人产生不信任感;说话平平淡淡,像老和尚念经一样索然寡味,使人有缺乏热情的感觉。人们还往往倾向于把说话速度较快、口误较多的人知觉为地位较低且又紧张的人,把说话声音响亮、慢条斯理的人知觉为地位较高、悠然自得的人。用鼻音哼声,给人的感觉是傲慢和冷漠,令人不满。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体味和分析对方的言语表情,对洞察其真实的心灵世界决不是毫无意义的。

标签:;  

论表达认知_面部表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