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940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旧小区居住环境现状条件的了解,居住人员的组成及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提高户外环境的更新来提出适老性的改造策略,结合实际案例对适老性户外环境改造的具体方法进行阐述,为今后老小区适老化户外环境的改造提高有益的经验。
关键字:老旧小区;适老化;户外环境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90年代以前建造的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远远落后于目前城市建设的水平,随着政府加大对老旧小区环境改造力度的提升,户外居住环境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目前居住在此类小区的人员基本以老年人为主,例如宝山区的张苗街道,常驻人口17万,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老旧小区占到80%,老年人约占35%。随着当前快速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也成为了此类居住区环境中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重要群体,如何通过户外环境的改造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适老化的环境设计最大化提升改造品质,力求通过良好环境的营造,引导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健康社区。
笔者有幸参与到此次上海市呼玛二村、月浦八村等若干老旧小区关于“建美好家园”示范小区的改造实例中,通过对现场的踏勘,以及对居住在此类小区老年人的调研,归纳了一些适老化的设计思路,通过实践来给今后的老小区改造提出宝贵的建议。
1 老旧小区的存在的问题
老旧小区由于建造年底久远,配套设施落后,当初规划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同时模式化的建造设计使得此类小区具有一定的通病:
1.1 道路系统混乱,人车不分流
由于小区建造久远,很多老小区的道路宽度有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轿车的普及,目前很多老小区道路乱停车现象严重,很多老年人由于腿脚不便,只能在狭窄道路内和机动车争道,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1.2 场地设施混乱,休憩空间缺乏
在众多的老小区中,有一个特性,一般都会有一至两个集中广场,但是集中广场的设施很简陋,基本是一些后加的锻炼设备和一些小场地,除此外没有其他的休憩和娱乐空间,且场地设置混乱,因此会有一些普遍的现象,比如很多老人会自带桌凳到道路旁的大树下休憩聊天,在一个集中广场上既有唱歌跳舞又有下棋闲谈,吵闹不堪。
1.3 公共设施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大大的提高,由于当时设计年代的局限性,很多老旧小区都出现了公共安全设施不足的现象,比如残破,对老年人和残疾人入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位设置的严重的不足,使得目前的老小区车位一位难求,非机动车乱停楼栋门口,给出行的老人和小孩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阅读栏设置数量不够,缺少人文精神方面的设施。
1.4 绿地功能分区混乱
很多老旧小区集中绿地,功能杂乱,很多设施、空间、小品聚在一起,没有很好的将户外空间做动静的分割,所以就出现了一边在跳舞,一边在下棋唱歌的现场。同时宅前屋后乱种菜,乱种杂书、果树现象严重,破坏了整体的景观形象,当然老旧小区树种单一化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常规的就是雪松、香樟、女贞、桂花、罗汉松等,缺少了小区植物的四季变化。
2 户外环境适老化的设计要点
老年人是当前老旧小区户外环境最常使用和接触的人群,由于其行动能力有限,平时除了买菜、接送小孩、做家务,大部分的时间都集中在以家为中心的活动范围内,而适老化户外环境的提升可以很好的让老人走到室外,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质,从心里上和生理上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加大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作为老年人最常接触的几个空间——中心绿地活动区、道路步行空间、停车空间、宅前屋后绿化等如何做到适老化的设计:
2.1 中心绿地活动区的设计
中心绿地活动区应该是老年人最重要的活动场所,由于老旧小区当时规划的局限性,很多集中绿地都是大乔木结合大广场,没有人性化的将活动空间分成开放型、半开放型和私密型这三种类型空间,作为户外环境改造的重点区域,老旧小区的集中绿地的空间应该根据小区自身特色,分类设置空间,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从三种不同类型空间出发,打造动静结合的空间。具体做法如:
2.1.1 整个集中绿地空间内需要一至两处相对具有规模的完整场地,场地的规模一般可以容纳10—20人的活动空间,满足老年人打太极、唱歌或跳广场舞的需求。当然场地的设置要尽量要远离居民楼,可以结合围墙、一些设备管理房的墙面来作为场地的背景,尽量将噪音阻隔或减少。
2.1.2 场地与场地之间可以通过景墙或绿化组团做为分隔,做到似透非透的效果,在活动的同时也能看的其他空间人群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方便不同人的串场需求,也可以避免活动的相互打扰。
2.1.3 场地空间设置必要的休憩和遮风挡雨的设施,老年人由于体力不如年轻人,所以在活动空间的周围应该多设置休憩坐等,座凳面应以软性材质为好,比如防腐木,塑木等材质,不易使老年人受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设置靠背。在一些娱乐空间可以设置造型的挂衣架,不但可以丰富景观空间,也可以方便老人在运动过程中寄挂一些衣物。
2.1.4 在场地东西两侧或者在一些较大的产地中间可以设置一些落叶的林荫树,这样既丰富了场地的景观效果,也能做到冬暖夏凉,不至于过大的场地夏天太晒,冬天太冷,使得场地的利用率不足。
2.1.5 健身场地设置可以和儿童活动区相接近,既方便老人锻炼也可以从视线上观察小孩的游乐情况,锻炼区何儿童区的铺装应以软性的塑胶场地为主,避免老人或小孩摔跤。
2.1.6 小型交流空间的设置可以加深老年人的互动,增加他们业余生活的乐趣,通过小范围的交流可以提高他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2.1.7 增加场地植物的品种,打造多样性的绿化空间,通过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组合打造自然丰富的绿化空间,老年人对色彩较为敏感,可以多种植色叶、开花类的花灌木,通过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使其热爱生活。
2.2 道路步行空间的设计
道路步行空间,很多老小区由于道路规划较早,随着时代的发展,车辆的不断增加,目前很多小区都出现了车在路中开,老人和小孩躲在路边的现象,形成了一定安全隐患。宝山区月浦八村在美好家园改建过程中,通过道路系统改造提升,在一些转角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警示线和限速标牌及反光镜,在主要道路单侧的绿化空间内设置人行安全步道,做到人与车的路线分流,对一些绿化空间较小区域,增化人行线或采用不同的路面颜色来设置,这样很好的将车行道路和人行空间做区分,通过道路划分颜色和标记、绿地内增加安全步道,很好的解决了人车的分流。如下图1所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被越多人理解,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早上,晚上都在健身漫步,但是由于老年人体质和反应能力较弱,让他们走出小区,穿行于人流量较大或者较为偏僻的绿地进行健身漫步显得不妥当,那么在户外环境的改造中,可以结合中心绿地的改进和宅前屋后绿化的改建将整个小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健身步道,同时串联起来各个活动空间。如呼玛一村,整个小区有4个居委,每个居委周边都有一块集中绿地,根据自身特色设置好集中绿地的改造后,又将4个集中绿地通过健身步道相互串联起来,小区内部形成一个2公里的健身环路,这样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自家小区内健身慢步安全指数大大提高。
2.3 停车空间的设计
停车空间,由于规划年代久远,设计的局限性,目前很多小区都出现了机动车乱停,非机动车堵住楼栋门口的现象,对于老年人来说自行车和电动车是其出行的主要工作,但是停放点的缺乏,使得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呼玛二村最为较早实施美好家园环境改造的小区之一对小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点非常重视,非机动车梳理统计,再各个楼栋门前预留一处专门的停车空间,规范整齐,改造后每个楼栋前都显的整洁干净,同时利用对一些违章建筑的拆除来设置非机动的停车场地,大大增加了非机动车的停放点。
对于机动车来说,随着时代发展和当初建设规划落后的矛盾在日益加剧,所以在很多老小区可以看到乱停车现象非常普遍,对老年人行走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改造中对一些楼栋口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开辟机动车停车空间,缓解小区停车难的矛盾,同时可以利用局部道路扩宽来增加靠边停车为的数量,将一些小型的路边空间改造为停车场地,结合落叶大树打造林荫停车场,同时可以增加垂直绿墙、立体绿化等来弥补局部占用的绿化。如下图2所示:
2.4 宅前屋后绿化的设计
宅前屋后绿化,对很多老小区来说,宅前屋后绿化普遍较为单调,而且很多老年人会在自家门口种点花花草草,或者种点蔬菜、果树等,这样不但破坏了整个小区的绿化效果,而且使得整个小区环境无法维护。所以在改造中要增加宅前屋后绿化的品种,在建筑的南侧种植落叶开花灌木—如垂丝海棠、樱花、紫玉兰等,在建筑的北侧可以种植开花常绿灌木—如山茶、桂花等,形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作为试点之一的月浦八村,对于乱种植物这种现状提出了“园艺角”这么个改建方案,对4栋楼做试点,将原本栽种植物最严重的几幢楼,通过重新规划,统一设计打造成具有庭院效果的植物角,平时养护由业余的爱花老年爱好者养护,对一些疑难问题配备专业的园艺老师进行季度的养护讲解,同时在居委场地周边实验管道蔬菜的种植,对条件成熟可以推广阳台管道蔬菜种植。这样以点带面,可以带动整个小区居民的积极性,对那些足不出户的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园艺疗法,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同时减少了小区绿化维护的经费,真正实现了节约型绿色社区的号召。
3 户外设施适老化的设计要点
3.1 道路广场铺装
这是老年人接触最多的设施,由于老年人行动缓慢,肢体和感官上都出现了退化,所以在铺装材质的选择上应选择表面均匀、防滑、无反光和透水性较好的材质。道路的宽度控制在1.5-2.0米左右,道路坡度不应超过1:20,以免坡度太大容易使人摔跤。道路铺装和台阶的收边可以选择颜色较深或反差较大的材质,这样可以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以防老年人踏空摔跤。
3.2 台阶及坡道
老旧小区当初设计时很多均为考虑楼梯入口的残破和扶手设计,所以在改造时需考虑这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在高地差较大的地方设置台阶,台阶的前缘应设置防滑条或具有警示颜色的指示条,以防老人摔跤。在楼梯入口设置残破,坡度一般低于1:12,对于坡长超过10米需设置休息平台。残破可以设置成直行或者L形的。台阶和坡道两侧均需设置上下两层扶手,上层扶手高度为0.9米,下层扶手高度在0.65米。
3.3 休息座椅
由于老年人体力不足,在各类设施中座椅对老年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般座椅设置于较为热闹的场地,座椅面向人流,L形的座椅方便老年人聊天,弧形的坐凳方便交谈。同时防腐木长椅背的坐凳最受老年人欢迎,既能给人带来安全感,有能促进老年人的交流。一般座椅高度在42-45厘米,扶手高度18-22厘米。
3.4 标识标牌
由于老旧小区在设计时很多建筑空间都较为相似,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和辨识能力的退化,在一些重要场地或者转弯角处需增加标识标牌,既起到辨识的作用有具有引导作用。一般标牌选择清晰,文字尺寸偏大,不宜选用反光材料,颜色建议采用黄、橙、红色系,与背景有强烈的视觉对比。
3.5 智能电子系统
老年人机能退化,在一些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可以安装Enocean报警紧急按钮,以便老年人在需要帮助时求助。这种紧急按钮需要电池,而是将按压的机械转换成电能工作,所以无需担心没电的情况发生,系统末端可以联通就近的居委或物业,可以第一时间来帮助老人。
4 结束语
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更多的考虑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合理化的改造设计,使老年人受益,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适老化的环境设计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认识上重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力求通过良好的户外环境的改造来提升老年生活品质,引导健康和积极的老年生活,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户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悦.《老得其所 城市既有社区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 2016.06.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0.
[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
论文作者:李忠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小区论文; 老年人论文; 场地论文; 空间论文; 环境论文; 老旧论文; 绿地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