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文化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3)04-0109-07
一、编辑文化及其内容
编辑文化是编辑在长期的编辑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编辑文化分属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编辑活动中的拓展和延伸。如同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等三个层面一样,编辑文化也可分为这三部分。编辑文化的物质层面,就是人们可以从外部直接把握的编辑环境、行为方式、技术设备、文化设施等物质因素。编辑文化制度层面,就是在长期编辑活动中形成的制度章程、组织机构等内容。编辑文化的精神层面,就是编辑在长期编辑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编辑理论、编辑价值观、编辑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编辑文化的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地构成编辑文化的结构框架。其中,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通过物质层面显现它们的价值,物质层面借助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表现出它的作用。编辑文化的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具有深层、潜隐的特性,不易变迁,因而更具稳固性;而编辑文化物质层面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有较为丰富的变化,表现更为直观、外显。编辑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编辑文化的统一体。编辑文化既是编辑在长期的编辑活动中的创造积累和深层积淀,又始终处于动态的创造、发展和变化之中。编辑文化内容包括下列诸要素:
1.编辑环境。所谓编辑环境,就是指存在于编辑主体周围并影响编辑活动的各种条件、状况的总和。编辑环境是一个系统,构成编辑环境的主要要素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去划分。从微观上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编辑环境的“硬件因素”,诸如办公场所、设施等;一类是编辑环境的“软件因素”,诸如编辑工作的制度、管理、人际关系、出版物的社会影响、读者层次等。从宏观上看,编辑出版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会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治对编辑活动具有决定、导向作用。编辑出版活动是一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作为阶级意识集中体现的政治对编辑活动从来都是十分关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志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思想、观念时刻对编辑发出传唤,久而久之使这些国家意识融入编辑的个体意识中,成为每个编辑精神内涵的一部分,并在编辑活动中通过编辑对象——作品表现出来,从而完成国家意识形态对编辑活动的影响。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观念不仅影响编辑活动的主体、对象,进而也影响到编辑活动的行为方式。
作为一切社会活动基础的经济,同样也是编辑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经济对编辑活动的主体有制约作用。经济状况的优劣决定着人们是否去从事编辑工作,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编辑从业人员众多,相互之间即有交流、竞争,继而带动全社会编辑整体水平的提高。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着编辑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决定着编辑方式只能停留在手工阶段,编辑效率、水平低,编辑出版业发展迟缓。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带向现代工业社会,铅字印刷的使用带来编辑出版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以编辑出版工业化、商品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才真正迈开了步伐”[1]。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于编辑出版,使编辑方式告别“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带来编辑出版业革命性转变——这些都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持。
一个社会的文化对编辑活动也有广泛而潜在的影响。首先,编辑是适应文化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并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同样,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促进编辑活动的发展。否则,文化衰退,文化产品枯竭,编辑活动就无从谈起。再次,社会文化发展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兴衰。编辑既是以选择、积累、传播文化成果为目的,以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为编辑对象,那么只有社会文化高度繁荣,大量的、个体的精神文化产品蔚然涌现,编辑活动才有丰富的内容和适合的舞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都说明了这一点。
2.编辑行为。编辑行为是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按照某种规范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外显性活动。编辑行为具体地说就是策划、编选、加工、定稿、校对等一系列行为。编辑正是通过编辑行为完成对社会文化的选择、积累和创新,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编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塑造。
编辑行为由于编辑主体的个性因素的差异和行为对象的特殊而具有独特性,并使最终的编辑产品风格各异。为此,编辑行为也必须有一系列的规范作为约束和指导,否则编辑行为将是一种无序的活动,不能完成由原创作品向编辑作品的转变,也就不可能起到推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完成构建社会文化的功能。
制约编辑行为的规范有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编辑工作规范等。这些规范是编辑行为的标准和尺度,为编辑主体的行为提供方向、方式和方法。这些规范因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因而对编辑行为的制约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编辑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发的有关编辑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由于制订、颁布者是国家、地方政府,编辑法律规范体现着国家意志,因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等鲜明特点”[2]。道德规范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有广泛的社会性。由于编辑行为主体及编辑行为的结果都存在于社会,因而编辑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编辑工作规范是编辑部门制订的编辑规程和行为准则,它对编辑行为给以具体指导,以便编辑行为有序、高效,保证编辑目标的实现。
编辑行为决非编辑主体的主观任意,而是编辑在肩负构建社会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基础上产生的编辑主体的需要和价值追求。这种主体的需要和价值追求又体现于一个个现实而具体的编辑目标,继而引导编辑活动的顺利实现。因此,目的性是编辑行为的原动力和逻辑起点,始终与编辑主体的行为相伴随,并规定、制约着编辑行为的方向和目标,使其行为一开始就具有指向性。
3.编辑制度。编辑制度是编辑人员在编辑活动中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为准则。它既是人的意识和观念的反映,又具有一定物的形式。它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编辑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编辑组织机构。指为了有效实现编辑目标而建立的编辑内部组织及其关系。二是编辑管理制度。这是编辑机构为求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编辑管理实践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编辑的各项管理制度是编辑机构开展正常活动所必需的。
编辑制度形成于编辑活动中,是编辑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历史经验的总结,并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升华。编辑制度一经确定便具有一定的约束性,通过实施过程中对编辑人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将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进而制约或主导着编辑活动的发展。
编辑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由此而形成传统潜在地影响着编辑群体。然而,编辑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并非表明它是绝对不变的。制度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编辑制度受制于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影响。当外部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时,编辑制度就会及时修订,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内容。
4.编辑理论。编辑理论是编辑主体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形成的对编辑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是对编辑实践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编辑理论是编辑主体意识的体现。“编辑主体意识是对编辑劳动实践本质和规律的抽象和概括,体现为一种编辑理论、编辑观念、编辑思想等”。[3]编辑理论是编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理性的高度指导和规范着编辑的实践活动,以便使编辑实践活动更合规律性和目的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入的,编辑实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而作为编辑实践理论概括的编辑理论也会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应用性。
5.编辑价值观。编辑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般原则在编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编辑活动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活动,它通过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而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支配人的社会实践。在编辑活动中,随时都有编辑对作品所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编辑价值观不是某一编辑个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编辑群体的价值观念;编辑价值观不是编辑成员个人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是绝大多数编辑成员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的转化。同时,编辑价值观不是短时建立、转瞬即逝的,其形成有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即社会各种价值观念植入编辑群体并通过群体内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编辑价值观作为编辑文化的核心,是编辑活动中一切行为的灵魂。首先,编辑价值观是建构编辑文化的关键。建构编辑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做好社会文化精神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把关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促进人类文化成果积累、吸收。这一目的实现,虽可借助于一定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多种外部手段去实现,而充分调动编辑自身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非其自身的价值观念转变不可。而编辑个体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靠编辑价值观的确立,以编辑群体价值观容纳、吸引每一编辑个体价值追求,从而使编辑群体价值观内化、植根于每个编辑个体的内心。这样,建构编辑文化的目的才能实现。其次,编辑价值观是编辑文化的核心还体现在它与其他编辑文化诸要素的关系上。编辑活动的行为、方式是由其环境(主要体现为社会环境)决定的,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编辑道德、编辑行为、编辑精神要求不同,而编辑道德、编辑行为、编辑精神则是以编辑价值观为依据的,编辑制度是为编辑价值观服务的。因此,在编辑文化诸要素中,价值观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起着规定、制约作用。
6.编辑精神。编辑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是编辑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编辑精神的内容非常宽泛,但从本质上看,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无疑是支撑编辑活动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编辑精神最主要的二端。
人文精神是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追求专属于人的特性的开发与弘扬,推动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索活动,去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4]编辑的劳动结果物化为出版物,其本身具有两面性:优秀的出版物或能陶冶人的性情,怡情养性;或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生;或能有助于人们认识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反之,那些有害的出版物或消磨人的意志,或使人误入歧途,对人可谓贻害无穷。为此就要求作为精神产品“把关人”的编辑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既要有高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又要有心系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世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科学、高尚的世界观是编辑立身之本,是从事编辑活动的基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编辑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方面。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崇高的求实、求真的精神,是推动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5]尽管科学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内涵包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创新、勇于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崇尚实证、把握规律的求实精神。编辑活动的对象是精神产品,通过对纷繁多样的个体精神产品的选择、优化去构建社会文化。而科学精神是其必不可少的精神之一。具有科学精神,编辑才能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准则,用公正、睿智之心审视作品,而不盲从迷信、权威,继而做出科学判断。编辑的科学精神还倡扬创新求异。科学精神的基础是否定、批判,精神产品贵在创新。为此编辑也不能囿于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而缺少应有的批判怀疑而墨守成规,应该不断超越,在编辑活动各环节中树立创新意识,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7.编辑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贯穿于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各行各业都有与本行业的社会地位、功能、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编辑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编辑行业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调整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之间及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具有阶级性和时代特征。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适应自己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反过来,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又为该社会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编辑职业道德也是如此。编辑活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封建社会无论是奉旨编书还是个人编纂图书,往往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果抛开为维护封建统治目的这一方面,这些编辑道德在今天仍是可取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其编辑道德观念中往往惟利是图,“利”字当先。但严酷的竞争促使编辑创新求异,对我们仍不乏借鉴意义。如今,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落实到编辑活动中,就是要编辑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对编辑活动的侵蚀,为繁荣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贡献力量。
二、编辑文化的特征
编辑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制约,又为社会文化增添了新内容,具有自己的特征。
1.社会性。编辑活动是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是文化创造、传播、积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社会的编辑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土壤中孕育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文化必须继承传统文化所赋予人们为人类历史所认可的、稳定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编辑文化还须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为,在一个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动必将引起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产生改变。对此,编辑应做出及时反应,调整编辑方针及经营管理模式,以求适应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方式,以期与时俱进。编辑文化必然要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及地理环境相融洽,不断追求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而任何与编辑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编辑文化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2.时代性。编辑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文化在编辑活动中的沉淀和折射。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时代的发展赋予编辑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将促使作为上层建筑的编辑文化也会不断更替其旧有的内涵和形式。二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都对编辑文化建设起着制约作用。编辑文化必然留有时代的烙印,必然回应时代的呼唤、反应时代的要求,继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3.职业性。编辑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富有编辑自身特征的一种行业文化。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编辑在创造编辑文化的过程中,既遵从社会文化的一般要求,又有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的传统特色,并在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粗取精、弃旧留新。不同规模、不同特质、不同地区的编辑及其机构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编辑文化。
4.民族性。文化具有民族特色。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之一的编辑活动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首先,编辑活动所依赖的作品的附载物(如竹简、纸等)及记录方式(如抄写、印刷),随各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物产以及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所体现的编辑活动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其次,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信仰等不一样,编辑活动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也就各异。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于从群体中体认自己及一切。这样,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看做群体中的一分子,有一种极强的民族、群体认同意识。这也使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看重修史、著书,不断组建编辑机构编纂群书,且都注意内容上的历史连续性,承接不辍且门类众多,显示了编辑活动对传承社会文化的重大作用。而西方各国人们讲自由,重权力,平等意识较为浓厚,他们重发展而轻继承,重现实而轻历史。受此影响,他们的编辑活动相对于中国古代所具有的稳定、连续、厚重等特性来,更具多元、跳跃、开放的特性。[6](P155)因此,在颇具鲜明民族特色的编辑活动之中积淀、形成的编辑文化,其所获得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品格是对民族文化取舍和消化后的积淀与重塑,必然有着民族特色。
5.阶级性。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文化不免要打上阶级的烙印。统治阶级总是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向民族文化中渗透;而被压迫阶级的抗争,也必然会在本民族文化领域内体现出来。编辑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如此。阶级社会中编辑活动的倾向性非常鲜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7](P52)这种支配,最经常、最主要的是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的。政治总是对编辑活动提出要求,规定其舆论导向,体现自己的意旨、思想。如中国古代五花八门的禁书,多为以强权取缔不利于统治的思想;由政府出面编纂图书,也是从维护自身统治的立场出发,贯穿帝王的思想理念。而在新旧社会变革酝酿之际,革命者往往通过编辑出版活动宣传新思想,唤醒民众。如许多革命领袖人物都是从编辑岗位走上政治舞台的。
6.传承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通过世代积累、传承,人类文化才变得日益丰富和进步。编辑活动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起着巨大作用已成公论,而在此过程中产生、发展的编辑文化也是渊源有自,薪尽火传。以中国为例,注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编辑文化的一大特色。从孔子编订《六经》,保存三代旧典,其后历朝历代的编辑活动,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注意到时间的延续性,内容上的传承性。在漫长的编辑实践过程中,学者在编辑大量的类书、丛书、文集、史籍等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关于编辑活动的精辟见解以多种形式保存下来;所形成的编辑理论、编辑精神、编辑制度等都为后来者所传承、借鉴,并进一步创新,发扬光大。
三、编辑文化的作用
编辑文化是在编辑活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对编辑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就必然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普遍增强了,这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惟利是图、拜金主义等现象也非常严重,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宗旨背道而驰。这一矛盾在编辑出版业表现得十分突出。编辑出版业横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两大领域,有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双重目标。编辑肩负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因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发挥编辑文化作用意义就更大。
1.导向作用。编辑文化是编辑整体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的结晶,反映了编辑群体的意志和需求,并由此而形成编辑群体行为准则和行为取向。因而编辑文化能引导编辑全体成员积极向编辑的群体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既定目标靠拢,并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调整到所确定的编辑宗旨、目标上来,使编辑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追求与编辑文化所要求的目标保持一致。
2.约束作用。编辑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促进编辑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的建立和完善。而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具有一定强制性,对每个编辑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作用,杜绝与编辑文化背离的行为发生,使编辑活动沿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此外,编辑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日渐深入编辑的内心,强化了他们的归属感,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律性。
3.凝聚作用。编辑文化中的价值观、制度、行为准则等体现了大多数编辑的共同需求,使编辑对此产生认同感。同时,在编辑文化氛围的作用下,编辑产生了对所从事工作的自豪感和对所在集体的归属感。编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的确立,会潜移默化地对集体产生一种向心力,吸引着每一个编辑,从而使他们凝聚在一起。
4.融合作用。编辑文化对编辑的价值观、思想、情感、情趣等产生潜在作用。在编辑活动中,编辑通过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接受编辑群体的价值观、思想意识,从而将自己融合到编辑群体之中,并从这个群体中去体认自身的价值。
5.辐射作用。编辑文化形成之后,就必然对编辑个体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编辑会将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递给社会其他成员,从而带动其周围的人向他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靠拢。此外,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出版物来传播其价值观,并将其价值观、行为准则辐射至社会最广大的范围。
标签:社会文化环境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在编人员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