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马启智:“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人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夏回族论文,谁也论文,深入人心论文,主席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一页页史卷,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在短短的50年间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传奇般地跨入了现代社会。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回族在历史上第一次享受到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40年来,宁夏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人心,为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北村,回族占98%,汉族在村里被当成“少数民族”。地处偏僻山沟的后湾自然村是单北村唯一的回汉杂居村,由于不通电,24户村民一直点着煤油灯。单北村的回族农民自愿捐款3万多元, 在大山深沟里栽起54根电线杆,架起7里多长的线路,为后湾村通上了电, 村委会还主动担保为每家农户赊购了一台黑白电视机。1995年,中(卫)静(宁)公路要从单北村通过,全村要搬迁155户人, 回汉村民不仅主动集资拆迁,而且出现了回族村民主动给汉族村民让出宅地、汉族村民纷纷为回族村民盖房、清真寺的阿訇带头迁坟等感人场面。
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充分行使着自治权力,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人民代表的选举,都依法充分保证了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性。目前,从自治区主席到回族聚居的地、市、县的专员、市长和县长,均由回族干部担任。全区少数民族干部40年间增长了8倍,已达3.2万名。全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也由小到大,从自治区成立初占民族干部总数的4.5%上升为51.2%, 成为推动宁夏现代化建设事业跨世纪的骨干力量。
为提高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素质,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基本形成了民族教育体系的框架。目前,全区已有回民中、小学114所,其中寄宿制中、小学84所,回民女子中、 小学各1所,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新建了390多个教学点。回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6%,已有23万多名青壮年搞掉了文盲的帽子。
宁夏有回族人口180多万,占全区总人口三分之一, 不仅在政治上平等,而且他们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也受到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具有地方民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都由所在教坊的回族穆斯林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的寺管会负责管理本寺的事务,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得到充分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回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已有1600多名回族穆斯林自费到沙特麦加朝觐。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快时期。宁夏有2000多年的农耕历史,但解放前全区农业灌溉面积仅有190余万亩。自治区成立后,在国家的帮助下, 开展了以开发利用共河水能资源为中心的水利建设、河道整治和扬黄灌溉等,现在,宁夏水浇地面积已超过668万亩,人均达到1亩多,“天下黄河富宁夏”今天真正成为现实。全区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32万吨提高到去年的295万吨, 增长了8倍。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78.7 亿元和1756元,分别比自治区成立时增长了10倍和38倍。
自治区的工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解放前,宁夏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自治区成立后,中央先后从东部沿海地区迁入一批企业,并实施大“三线”建设,奠定了宁夏工业的基础。经过几十年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以煤炭、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医药等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铝、铌制品、仪器仪表、铁合金、双氰胺、石灰氮、轴承、轮胎等一批特色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现在一天的工业产值约等于自治区成立前近一年半的产值。去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8亿元,比自治区成立时增长31倍。
遥远的中国西北角现在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伴随着自治区的成立,第一条铁路——包兰铁路出现在宁夏大地上。而今,7 座公路大桥横跨黄河,使宁夏成为黄河上桥梁最密集的省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正在加紧建设,由沿海进入西北的第二条通道—宝(鸡)中(卫)电气化铁路的建成,使宁夏成为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航空港银川河东机场的启用,结束了宁夏不能起降大型飞机的历史。全区主干线通讯光缆已达1000多公里,通达所有市县。数字微波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和多媒体信息网覆盖全区。
实践证明,只有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解决贫困落后和历史遗留问题;只有发展才能使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和密切。所以,宁夏正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引导回汉族群众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和提高素质上来,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新世纪。在530 万勤劳勇敢的回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繁荣、富强的新宁夏必将崛起于新世纪。
(本刊记者周建伟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