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_正面战场论文

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_正面战场论文

略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期论文,战场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通过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考察,认为当时国民党对日作战是相当努力的,其所制定的军事战略方针也比较符合具体的军事情势,并达到了基本的战略目的,同时,正面战场作为当时国共双方共同抗日的主战场,为敌后战场的顺利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尽管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但其在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给予必要的肯定。

关键词 国民党 抗战初期 正面战场 抗战

近年来,随着抗战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冲破禁区,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特别是对其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从积极方面作了一些实事求是的评价。但在论涉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中的总体地位和作用时,仍然定性为“消极抗战”、“丧师失地”和“大溃败”等这样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有失公允,也不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范围内的伟大意义。故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略的评述。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日战争初战时期。在这15个月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1〕, “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2〕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立即电告29军军长宋哲元,称中央早已决心运用全力进行抗战,要求他“坚持到底,处处固守,时时严防,毫无退让余地”。同时,又先后命令26路军孙仲连、84师高桂滋、46军庞炳勋、53军万福麟,以及13军汤恩伯、14军卫立煌率部向保定、石家庄等地集结,以增援华北战场,支持29军对日作战。7月17日, 蒋介石发表著名的庐山谈话,表示:“政府对于芦沟桥事变,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说明国民党已改变了过去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其准备抗战的方针已经确定。毛泽东认为这一谈话与中国共产党7月8日的抗日宣言一起构成了“国共两党对芦沟桥事变的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宣言”,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主张坚决抗战,反对退让”。〔3〕

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在华利益,蒋介石抗战决心更趋坚定。8月14日, 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表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4〕接着, 国民党政府在军事部署上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张治中、陈诚、胡宗南等部先后调往上海战场,同时还把一些远在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地的地方部队源源不断地调到抗日前线,作出了与日抗战到底的战略态势。为了加强全国的军事指挥,蒋介石亲任陆海军最高统帅,把全国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确定战斗序列。所有这些都表明当时“确实已经发动了百年以来未有的全国范围的对外战争”。〔5〕

不仅如此,尽管整个初战时期的军事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但是国民党政府还是顶住了日本侵略者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并一再表示要抗战到底。蒋介石曾多次说,虽然上海、太原沦陷了,首都南京也被侵占了,但是中国政府并不屈服,那怕受更大的牺牲,还要继续抗战。〔6 〕他还要求全体国民在严峻的形势下应“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7 〕由此看来,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是十分强硬的,其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是坚定的。

在实际对日作战过程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平津、晋北、淞沪、南京、徐州和武汉等一系列会战和保卫战,打了许多硬仗,给日冠以重创,到武汉沦陷为止,日军参战部队已减员过半,其全面进攻的势头被得到遏制。在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面对来势凶猛,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勇战顽敌,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誓与北平共存亡,29军副军长和132师师长赵登禹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淞沪会战期间,宝山500名守军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 英勇迎敌,与敌血战两昼夜,全部为国殉职,当时上海《大美西报》称赞说:“此次姚营全部殉城,其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为中国人之光荣,亦为全人类的光荣。其伟迹将永垂史迹而不朽”。忻口战役中,守军坚守一座几十米高山丘达23天,并多次主动出击,给日军几个师以沉重打击,守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 师师长刘家琪壮烈牺牲。在台儿庄,国民党官兵与日军精锐矶谷、坂垣两师团血战十六天,取得了歼敌二万余人的辉煌战绩,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连日军方面也认为中国官兵“凭借散兵壕,全部顽强抵抗直到最后”,表现了空前未有的坚强,他们不得不承认“尸山血河,非独日军所独有”。〔8〕

总之,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既有抗日的决心,又有抗日的行动,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中也表现了相当的努力,广大爱国官兵更为维护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那种认为正面战场从一开始就是完全“消极”、“避战”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二、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军事战略应予必要的肯定

抗战期间,国民党制定了“持久消耗”的军事战略,主张“用消耗战略,求以广泛之空间,换取整备战力之时间,以达长期消耗敌人获得最后决胜之目的”〔9〕,要求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通过防御战, 节节抵抗,迟滞和消耗敌人,为建立持久抗战的大后方创造条件。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军事指导方针比较符合当时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同时也有利于粉粹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一场全面较量。虽然中国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在武器装备和士兵素质上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加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在抗战初期采取了运用强大兵团向华北、华中全方位推进的战略进攻态势,使中国处在极为不利的战略防御地位。中国要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实现,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抗战初期避免与敌过早决战,不与敌人在不利情况下争夺一城一池,充分依赖辽阔的国土,复杂的地形,在防御战中“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战力,待机转移,待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10〕应该是一种比较明智的军事策略。对此,毛泽东说过,“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政策。历史上俄国以避免决战,执行了勇敢的退却,战胜了威震一时的拿破仑。中国现在也这样干。”〔11〕由此说来,我们在考察正面战场的军事战略时,就不应以国土的得失来衡量其策略是否正确,而应当看其是否粉粹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为日后持久抗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图谋是首先占领华北,然后再与国民党主力决战,“防止蒋政权西遁,迫其投降”“求得对华问题的彻底解决”。〔12〕正面战场的抗战挫败了日本侵略者这一梦想。尽管国民党军队在一些战斗中,或因将领贪生怕死,或因军事指挥失误,导致对敌消耗不足,失地过快等不应有局面的出现,但更多的情况是其军队在战场上进行了英勇抵抗,给敌人以巨大杀伤后,在战略上作了较为主动的撤退。如日冠占领平津后,将侵略矛头指向上海,由于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京沪地区又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曾一度集中主力在淞沪与日军进行会战,广大官兵与敌进行了拼死的阵地战,迫使日军不断向上海增兵,但当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国民党军队腹背受敌,主力有被日军围歼可能时,便开始撤离上海战场,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本侵略者付出了五万多人的代价,才占领上海,是役不仅减轻了华北战场的压力,粉粹了日本“三个月亡华”的计划,也为沿海工矿企业、物资设备西迁赢得了时间。再如,台儿庄战役后,日本大本营鉴于这一带有大量中国军队,认为决战的时机到来,发出了徐州会战的命令,蒋介石由于受台儿庄大捷的鼓舞,曾一度向徐州方面增兵,但随着战局变化,为保存有生力量,最后决然放弃徐州,使日冠歼国民党主力于徐州的计划落空。再譬如武汉会战,日本几乎投入了侵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企图通过这场会战达到年内结束战争的目的。这场会战历时四个半月,大小战斗数百余次,最后虽以守军撤出武汉而告终结,但日本侵略者摧毁中国政府军主力,逼蒋政府投降的企图再次化为泡影。在这次会战中,国民党军事当局一再强调“现时战局关键,不在一城一池之能否扼守,最紧要的是一方面选择有利地区以击破敌人主力,一方面在其它地区,以及敌军后方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13〕”这与中共中央在号召“为保卫武汉”的同时,又提出“保卫武汉是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问题”“至于事实上不可守时,断然放弃之”〔14〕的基本方针是一致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如果避免了战略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15〕”从这个意义上讲,正面战场在敌强我弱的军事形势下,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军事策略,避免了不利条件下的决战,基本达到了战略目的。

其一,使日本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侵略计划破产。尽管日本侵略者在15个月内,推进了一千八百多公里,占领了华北、华中、华南大批国土,但同时使侵华部队减员过半,战争耗费每月高达1.5亿美元, 如此惨重的代价不仅没有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欲罢不能,欲速不达的困境,被陷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其二,为中国今后持久抗战赢得了时间。中国军队通过顽强的抵抗,将国内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迁往内地,建立了新的政治中心和战略后方。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沿海内迁的技术工人有1.2 万,工厂448家,另外,闽浙沿海迁至本省偏僻处的工厂也有近200家左右〔16〕。这对于坚定全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坚持长期抗战,取得国际援助,及其后来抗战的胜利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国共双方抗日的主战场,它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形成了全国一致抗日的局面。由于当时敌后战场尚处于开辟阶段,还未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敌后战场,而国民党军事力量较强,拥有近300万军队, 并掌握着全国政权,日本便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主攻对象,使正面战场一时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作战的任务。从八年抗战的历史来看,抗战初期也是国共两党军事配合最好最密切时期。在军事指挥上,朱德曾亲任“右集团军总指挥”,统一指挥八路军和国民党第13、101师和新2师等部队,参加忻口战役;1938年3月,朱德还担任过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 统一指挥八路军和国民党第3、14、47军部队对日作战。 而国共两党两军在战场的配合更是比比皆是。在平型关地区战斗中,八路军负责右翼,最后歼敌精锐坂桓师团一部一千多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忻口战役时,八路军袭击阳明堡日军机场,烧毁日机24架,粉粹了日本侵略者用空中力量打击中国军队的计划;台儿庄战役中,八路军在敌后破坏津浦线,其中神头辅和响堂辅的两次袭击,歼敌二千余人,炸毁汽车180 辆,迟滞了日军援助台儿庄军队的步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也是国共协同作战的战场,国共两党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同时,还应看到: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吸引了日军主力,也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八路军、新四军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过程中遵照毛泽东和党中央指示,顺利地实现了军事战略的转变,在相持阶段到来之前,已经从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发展到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并把游击战争从山地发展到平原,创建了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就指出:“敌于太原志在必得,此时部署应远看一步”,“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17〕八路军各部按照毛泽东党中央指示,迅速向敌侧翼展开,主力部队一面以伏击、袭击、阻击等作战形式,在侧翼打击和钳制会攻太原的日军,以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一面派出少数游击部队和工作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这期间,八路军主力虽以集中作战为主,但已有一部分兵力分散于敌后,使抗日游击战争初步发展起来。太原沦陷前,八路军各部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同时,已相机占领了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三大山区的战略要地。太原沦陷后,八路军各部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迅速分散兵力,向上述三大山区实施战略展开,3个主力师分别以五台山、太行山、 管涔山和吕梁山为依托,配合地方党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了山区抗日根据地,基本上控制了晋察冀、晋西北、晋东南等战略要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并迅速地向敌占区发展。1938年春,日军准备围攻徐州,进而夺取武汉,从华北抽调大批兵力南下,当时晋察冀边区周围只有日军第14、16两个师团,为了配合正面战场抗日并进一步扩大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指示晋察冀军民对平汉线展开破袭战,经过连续数日的出击,我军毙敌三千余人,破坏铁路数百公里,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得到了扩大。这样,到1938年10月,我八路军人数已由开赴抗日前线4 万余人发展为15.6万人,新四军也由建军时期的1万多人发展到2万余人,根据地西起陕甘宁、绥远,东达渤海之滨,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山地、平原。从此,中国战场正式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抗日敌后战场,这一战场迅速代替正面战场成为了抗日的主战场。

总之,正面战场的抗战,吸引了日军的主力,为敌后战场的抗战创造了条件,反过来,敌后战场开辟则更好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国民党战场得以最终坚持和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毛泽东在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号发刊词上所说的,八路军“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抗战”,“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

四、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诚然,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是主流,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当时国民党战场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在抗战指导思想上,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由于阶级属性的制约,国民党担心民众力量的壮大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因此不敢也不可能去发动群众,推行一条全民族的抗战路线。1938年3月, 国民党抗日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日建国纲领》,虽表示了坚决抗日的立场和决心,但对发展民众运动则作了不少的限制。因此,其抗战态度虽为积极,但抗战路线较为片面。

二是在军事作战的方针上,虽提出了“持久消耗”的军事策略,但未能根据军事情势的变化较好地运用运动战术,在运动中更好地歼灭敌人,仅仅为阻击敌人的进攻而采取较为拙劣的保守战术,层层设防,把许多运动战打成了阵地消耗战,造成“一则消耗敌人的不足,二则我们自己不免消耗较多,缴获的较少”〔18〕。象南口战役,在蒋介石“惟有以重兵扼守南口方足以摧毁敌人一切之企图”〔19〕的“固守”方针指导下,守军虽在南口正面对日冠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却没有向南口两侧迂回之敌进行主动出击,以致被日军分割包围而被迫撤退。又如淞沪会战,国民党一开始就将主力放在固有的阵地上与敌死拚,一味强调“固守阵地,坚忍不退”是“抗倭胜利唯一要诀”〔20〕。有的军队竟死守在日本海军炮火控制下火力密集的战线上,白白地牺牲自己的有生力量,而对日本有可能从杭州湾登陆迂回进攻准备不足。

三是由于政治腐败,军队素质较差,一些将领为保存实力,不作积极抗战准备,望敌而逃,甚至与日军妥协,以致造成防线敞开,失地过快。象镇守大同、天镇的守将李服鹰在日军尚未进入望远镜视野之内,便弃阵而逃,使日军得以轻易地向晋北屏障雁门关东西长城各口发起进攻。山东守将韩复榘在日冠进逼山东时,竟然秘密派代表与日军将领接洽,达成妥协协议,致使山东大门敞开,日军得以顺利南侵。

所有这些都使得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没有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更好一点的效果。但从整个初期抗战的情况来看,作为当时主战场的正面战场其在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7页

〔2〕〔3〕〔5〕〔11〕〔15〕〔18〕《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324、316-317、336、474、469页

〔4〕祖国社编《抗战以来中国外交重要文献》第68页

〔6〕〔19〕转引自《民国档案》1985年第2期、1987年第1期

〔7〕转引自《齐鲁学刊》1985年第3期

〔8〕《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第37页

〔9〕《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史料选编》第1册第125页

〔10〕《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1页

〔12〕转引自彭明、张同新《民国史二十讲》第401页

〔13〕罗焕年、支绍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33页

〔14〕《中共党史资料》第16辑第102页

〔16〕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87-88页

〔17〕载《人民日报》1981年7月7日

〔20〕《中华民国重大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2 编作战经过(一) 第47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_正面战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