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区论文,紧迫性论文,新疆论文,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占新疆党的基层组织总数的1/3以上,它的建设状况关系着新疆党的执政地位,关系着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1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条件
我们党的组织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互相连接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而又不能替代的完整体系。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中,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所担负的职能、任务以及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中央是党的首脑指挥中枢,负责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全党的重大问题。党的地方组织在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保证全国政令畅通的前提下,对本地区的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把党员组织起来的最基本的单位。党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是通过中央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通过地方组织在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对地方事务的领导以及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单位的政治核心作用、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来实现的。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能否落实到基层。它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党的领导机关的任务概括为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了解情况是掌握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基层处在实践的第一线,活动于群众之中,最了解群众意志、愿望、要求和情绪,最了解革命和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能为上级党委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提供丰富而真实的事实材料,又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政策执行中发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搞好了,党的正确领导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又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领导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并正确有效地为人民谋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实现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直接活动于人民群众之中,广大群众往往根据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和作风,根据他们所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言论行动来了解、认识和评价整个党,以决定自己对党的感情和态度。因此,党的基层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制约着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和领导作用能否实现。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加紧勾结,打着宗教旗号,以暴力恐怖手段打击、残害基层干部、普通群众和爱国宗教人士,制造民族矛盾,煽动民族仇视,妄图搞乱新疆,使新疆问题国际化。尤其是以“伊斯兰真主党”为主的民族分裂组织,自1996年以来,策划了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和稳定,危害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给新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1996年3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维护新疆稳定指示的第一条就是要加强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基层政权建设。新疆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是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据1996年统计,在新疆62967 个基层党组织中,农牧区(含兵团、地方国有农牧团场)党组织有23672个, 占全疆党的基层组织总数的1/3以上。农牧业是新疆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新疆政局的稳定。自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斗争中,农牧区广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打击了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活动。但也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和一些党员及党员干部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敏感性差,鉴别力不强。表现于: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参加宗教活动不制止,甚至有的党员干部自己也信教,从而涣散了党组织,在客观上为民族分裂主义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提供了条件;还有的党员干部组织和参与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蜕变为人民的敌人;有的基层组织对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一些地方非法宗教活动猖獗,民族分裂破坏活动加剧,有的甚至成为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活动的反动基地,丧失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权。我们同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不是一时一事短期内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斗争。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基层党组织都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组织建设状况,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关系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政水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政水平,又关系着农牧区的稳定和新疆政局的稳定。大量事实说明,哪里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执政水平高,那里的非法宗教活动就能得到遏制,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就没有市场,暴力恐怖活动就不能得逞。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农牧区是基础。我们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搞好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农牧区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里。
2 加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农牧区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牧区改革,还是个艰巨复杂的任务。随着农牧区改革的深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显得十分重要。减轻农牧民负担,要靠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带领农牧民共同致富奔小康,更要靠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近年来,新疆广大农牧区的基层党组织在开拓集体经济新的生长点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少乡村除稳定发展集体树木、果园外,还从当地实际出发,组织群众用劳动积累开发水土资源,建立集体积累田,兴办绿色企业,增加了集体收入。一些乡村依托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村办企业,既丰富了集体统一经营内涵,拓宽了集体收入来源,又带动了家庭经营的持续发展。在广大牧区,采取建立集体畜群的办法,发展集体经济也有不少成功的典型。但从总的情况看,集体统一经营层次还很薄弱。除了土地、草场外,集体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还不少。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在巩固农牧民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好集体统一经营的层次,从而为不断提高农牧民承包经营的水平提供有力的服务和支持,是当前新疆农牧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新疆农牧区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资料间的联系不够通畅,流通环节多,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到的好处少,市场调节能力差,时常出现某些农产品积压和短缺并存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资料的流通体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同时,抓紧建立完善多行业、多层次、多功能的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种新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建立和发展连结农牧民与市场的各种必要的中介组织。还有农牧区的社会事业问题特别是农牧区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总之,农牧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许多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新疆农牧业面临的历史任务看,转变增长方式,是实现“九五”期间和2010年农业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九五”期间和未来15年,无论是要保证粮棉油和畜产品的稳定增产,还是要保证农牧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都必须积极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牧业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 “九五”期间新疆粮食产量要达到850万吨,棉花产量达到3000万担,畜牧业总产值要达到200亿元以上, 占大农业的总值的比重要由1995年的21.7%提高到30%,要求增长幅度很高。到本世纪末,农牧民生活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需增长7%,增长幅度也要比“八五”期间提高近一倍。 对新疆来说,这个任务很艰巨。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1900元,新疆的农牧民人均收入仅为132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0元, 而牧民的人均收入更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新疆面积有166 万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万,似人口不多,但其真正有生存条件的地方仅7 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在世界上属比较大的。 新疆的土地资源很不均衡,1995年人均耕地2.89亩,而和田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5亩。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地方不能复种,实际上与全国人均耕地1.2亩的利用率差不多。如果物质技术条件没有什么重大变化,产量增加的潜力极为有限。从新疆农业的现状看,转变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路子已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棉花、甜菜单产居全国首位,粮食单产也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新疆农牧业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率低、浪费大、成本高、效益差的问题相当普遍而突出。
新疆是全国第二大牧区,1995年我区人均肉食占有量28.3公斤,比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少12.98公斤。 目前新疆的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还是靠天养畜、四季游牧。按目前的饲养方式,大部分春秋冬季草场的载畜量已经饱和,有的甚至已经超载,如果草场经过开发,种粮种草,其饲草饲料的产量,要比原来草场的产草量高上几倍几十倍。我们现在是30多亩草场养一头畜,而开发后,一两亩就可以养一头畜,加上推广并实现长草短饲,短草糟饲,冬春食饲,前景更为喜人。上述状况说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成为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农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必须把经济增长坚定不移地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路子。这是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尽快解决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又紧迫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国家确定的贫困县有25个,自治区确定的贫困县有5个,还有19个插花贫困乡,农牧区有100余万人口还处于不温饱状态。这部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资源匮乏和地域偏远的荒源区、高寒山区、缺水地区、边远牧区、地方病高发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生态环境恶劣,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攻坚的难度很大。解决好这部分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不仅是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发展,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而且对于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加快农牧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共同富裕,与全国同步奔小康,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转变基层党组织和农牧区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是前提,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是根本。
目前,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们不少农牧区基层组织在思想观念、组织机构、工作方法等方面还很不适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种种疑虑和困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农牧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不够理解,对如何构建农牧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对党在农牧区的现行经济政策不够清楚,特别是由于中介组织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实践证明,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让群众熟悉和了解党的政策,理解和接受党的政策,转变思想观念,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榜样示范,引导群众亲身体验党的政策和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帮助脱贫致富,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和完善农牧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发现和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反馈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于上级机关实施正确领导,也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推动农牧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本性工作,也是增强农牧业长远发展后劲的关键性工作。
3 加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从现在到201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和破坏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确保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新疆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新疆70%的人口在农牧区,农牧区的精神文明状况如何,对全疆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新疆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来说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一是随着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和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恢复,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中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二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牲畜折旧归户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农牧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牧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商品经济、市场意识明显增强;三是随着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日益改善,解决温饱后的广大农牧民对精神文明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四是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基础越来越好。
但从目前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看,也应注意到:一是大批的农牧民虽然比以前富裕了,但还有100 多万农牧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偏僻边远地区和广大牧区,农牧民看不到报纸和电视,听不到广播,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相当多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尚未脱贫,解决这些农牧民的精神脱贫问题与解决温饱问题同样重要。虽然一些农村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日益普及,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但这种大众化的传播教育还有些“大而化之”,对解决农牧民的思想实际问题贴近性不强,分层施教不够,迫切需要广播电视工作更加贴近农牧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技知识、生产经营信息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二是小康示范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但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无论是在对小康目标的认识上,还是在组织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工作中都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反映在,把小康目标单纯理解为物质文明建设目标,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游离于小康目标之外。三是农牧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大部分地方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基本上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尤其应注意的是,一些农牧民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农牧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迫切需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唯物史观、遵纪守法、无神论、科技进步的观念,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团结友爱的精神,去占领农牧区的思想文化阵地。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这一论断,指明了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加强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党的领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几千年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活动,归根到底还是要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农牧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精神文明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要靠基层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在人民群众中传播,高尚的理想和道德也要由基层党组织去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在群众中精心培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更需要党组织去领导和推进。只有切实加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培育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各部门、各行业齐抓共管,才能保证两个文明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本文于1997年3月24日收到
标签: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党组织论文; 农民论文; 地方领导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