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物流协同与供应链敏捷性、绩效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绩效论文,关系论文,物流论文,敏捷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99512012)11-009-0096
1 引言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短暂的产品生命周期、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需要整个供应链能够快速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1]。通过虚拟企业和动态联盟进行快速重构、调整和集成正是敏捷供应链的显著特征[2]。因此,构建敏捷供应链是企业长期生存,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绩效的重要途径[3]。同时,敏捷供应链也是实现大规模定制,应对供应链中断等风险的有效策略[4,5]。在供应链上游端,品种繁多、数量庞大的零部件从各个供应商汇集于制造商,制造商必须在所有零部件到齐、配套后才能完成生产。一方面,由于各个供应商地理位置分散,加工工艺各异,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会出现一、两种零部件短缺造成整个供应链中断。另一方面,各种零部件数量必须相匹配,某一个供应商所送的零部件数量与其他供应商不配套,就会产生额外的库存。因此,提高零部件供应物流的协同性,使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各种零部件同步、配套地运抵制造商进行产品装配,对增强供应链的响应能力,提高企业绩效将有显著的作用。例如,Sears与Michelin的协同使双方消减了25%的库存[6]。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协同关系,将新车的研发周期从4年缩短到18个月[7]。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敏捷供应链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陈志祥提出基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供需协作体系[8]。Lin等设计了衡量供应链敏捷性的指标体系[3]。Agarwal等通过框架模型研究了影响供应链敏捷性的因素及其内部关系[9]。Swafford等(2008)研究了信息集成与系统柔性对敏捷供应链的影响[4]。Khan和Pillania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敏捷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关系[10]。Swafford等,Braunscheidel和Suresh,Li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构建敏捷供应链的前提条件[1,5,11]。学者们也注意到了供应物流协同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现的方法。 Zhang在两阶段的加工装配系统中,通过转运费用契约,实现供应物流协同优化策略[12]。浦徐进等对比研究了JIT和VMI两种协同供应策略[13]。Li等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供应链中,使加工装配计划与航空运输的时间表协同,从而降低成本[14]。De Boeck和Vandaelee研究了两个供应商一个制造商之间的供应物流协同问题,分析了其中供应可靠性、供货频率和库存标准的作用[15]。Bernstein和Kok提出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适当的补偿可以促进供应商改进自身流程,从而提高供应物流协同程度[16]。Cao和Zhang研究供应链协同优势[17],Simatupang和Sridharan提出供应链协同的指标体系[18],Sanders、Singh和Power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供应链协同问题,其中都涉及到了供应物流协同[19,20]。
供应物流协同逐渐被研究人员关注,但还不足以充分反映供应环节的复杂性,尤其是针对供应链这一重要环节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设计供应物流协同的研究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验证。虽然敏捷供应链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本文将从供应物流协同这一全新的角度对敏捷供应链及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开展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扩展对敏捷供应链已有的认识。
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敏捷供应链是“敏捷性”与“供应链”两种思想的结合[21]。Li等在综合分析已有敏捷供应链的代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敏捷供应链是指供应链有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及时、柔性的措施,应对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各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机遇与挑战[22]。
本文将供应物流协同定义为:在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使供应链上各个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能够达到同步,并与产品装配相匹配,降低由于零部件缺货而导致的产品订单交付延误、库存成本上升的现象,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在供应过程中,制造商一般会根据自身的生产需求制定供应商的供货标准,但是要最终完成生产,必须各个供应商能够满足制造商的需求,如果有供应商无法达到制造商的要求,就会对供应环节,甚至整个供应链的绩效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站在供应商的角度,从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个方面衡量供应物流协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供应物流协同,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Fig 1 Theoretical Model
2.1 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
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就是依据供应链中的供需关系,将制造商作为各个供应商的客户,双方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运用系统集成化的思想,在关键业务流程中充分合作[23]。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有利于供应链集成,联合进行需求预测,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处理信息,使上下游的计划、任务能够并行开展。廖成林和仇明全验证了企业合作对敏捷供应链效益和企业绩效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1]。Braunscheidel和Suresh研究构建敏捷供应链的前提条件,其中也包括了与供应商的集成[5]。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a: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有正向影响;
H1b: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对供应链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2.2 供应商之间协同
制造商对各种零部件的需求是紧密相关的,供应商之间协同并不是仅仅考虑两个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而是多个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相互配合,满足他们共同的客户——下游制造商的零部件物流需求。各个供应商相互配合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对下游制造商的服务水平,可以实现多种零部件配套后直送工位,减少制造商等待、集配零部件的时间。Mondragon和Lyons调研了欧洲两个汽车生产基地,发现供应环节协同可以显著降低供应链库存水平[24]。龙跃和易树平研究发现了多个汽配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效应[25]。胡健等研究了制造企业间合作关系的价值[26]。提出假设:
H2a:供应商之间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有正向影响;
H2b:供应商之间协同对供应链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2.3 物流服务能力
供应物流协同是要达到各个供应商依据产品结构将零部件准确、及时地配送至制造商的效果,因此必然要受到物流服务能力的影响。物流服务能力不仅包括供应过程中的仓储、运输、分拣等物流设备和资源的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对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的能力。Green等提出物流能力影响配送的速度与柔性,以及供应链响应速度[27]。马士华等实证分析显示,工业企业物流能力对响应性、服务质量和物流绩效都有显著影响[28]。根据以上分析,假设:
H3a: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敏捷性有正向影响;
H3b: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2.4 供应链敏捷性与企业绩效
敏捷供应链通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应对环境变化,从而把握市场机遇,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供应链企业的绩效。Swafford等实证研究了供应链敏捷性对企业建立商业竞争优势有正向影响[4]。Khan和Pillania发现供应链敏捷性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10]。因此,提出假设:
H4:供应链敏捷性对供应链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3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量表设计
Swafford等设计的量表用8个测量变量衡量供应链的敏捷性,并指出该量表并不是要测量敏捷供应链的绩效水平,而是供应链如何具备敏捷性[1]。Swafford等随后的研究中又使用了该量表[4],再次证明了其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正是要发现供应链中企业的实际运作对敏捷供应链的影响,因此将采用Swafford的量表来测量供应链敏捷性。对于供应链企业绩效,Li等设计了量表[29],廖成林和刘学明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应用了该量表,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30],本文将采用该量表测度企业绩效。
由于针对制造业供应环节的实证研究较少,对于本项研究所提出的供应物流协同问题没有发现可以直接借鉴的成熟量表。本项目的研究团队多次对汽车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包括:江铃汽车、东风汽车、神龙汽车、上海通用东岳汽车等,及其大量的配套厂商。在调研掌握的实践资料基础上,结合前文的供应物流协同理论研究,通过充分的文献研究、访谈相关领域的企业人员和研究专家设计出供应物流协同量表。
3.2 预测试研究
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研究量表是借鉴了已有的成熟量表,因此对本文所设计的供应物流协同量表进行预实验和小样本测试,验证其可行性,并进一步修正量表。首先采用 Moore和Benbasat的问题项分类(Q-sort)方法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与信度[31]。测试分为四轮,每轮两人,每人只参加一轮测试,共有8位供应链管理方向的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其中包括:5位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方向的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汽车零部件、电子和机械行业的3位企业管理人员。第一轮,请测试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全部测量指标分为三类;第二轮,请测试人员将问题项按照“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分类。根据前两轮测试反馈的结果,修正表述不够明确的指标。然后第三轮、第四轮测试,分别是按照第一轮与第二轮重复进行,确保测试结果稳定有效。每一轮测试都考察两项统计量:Hit Ratio与Cohen's Kappa,结果如表1所示。表2为最后一轮测试得到的测量指标分类结果。
Hit Ratio统计的是测试人员对指标的实际分类结果中,与量表设计结构相符的指标数量占总指标数的比例,依据Moore和Benbasat提出的标准,Hit Ratio大于0.7表示量表的结构效度可以接受[31]。由于不同测试人员的一致性选择可能是随机得出的,Cohen's Kappa统计量正是为了消除随机性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根据Landis和 Koch的标准,Kappa值大于0.61是表示一致性可接受,大于0.80表示有很好的一致性[32]。测试结果显示,量表具备良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然后就量表的测量指标又请教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并删除重复和不适当的测量指标,形成初始量表,见表3。
将初始量表用于小样本测试,采用Likert 5级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对企业访谈过程中的受访人员和相关行业的MBA、EMBA学员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91份,经分析整理,得到83份有效问卷。使用 SPSS16.0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一步,通过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量表整体α系数为0.925,各变量的α系数见表3,各个值都大于0.7,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第二步,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量表整体KMO值为0.870,各变量KMO值见表3,均超过0.7,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结果都在 P=0.00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最大方差正交法(Varimax)旋转因子,得到的因子矩阵如表3所示。当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上载荷大于0.5,而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不超过0.4时,表示量表具备良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结果显示2个指标没有达到标准,将其删除。修正后的量表包括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个维度,分别有8个、5个和4个指标,将用于大样本调查。
3.3 数据收集
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Likert 5级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与“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e-works”(www.e-works.net.cn)合作发放问卷。e-works是国内制造业信息化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会员数超过40万,日访问量20万多人次。问卷发放采用邮寄和网上填写两种形式。截至2011年1月20日,共回收问卷203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0.8%,外资企业25.2%,民营企业46.3%;其中汽车行业11.5%,电子与信息技术18.7%,机械与设备制造20.3%,原材料加工24.9%,还包括家电、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企业,能够反映我国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受访人员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48.4%,中级管理人员37.1%,顾问及其他14.5%,受访人员熟悉企业情况,能够真实准确地填写问卷。因此,问卷收集的数据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可以用于统计分析。
4 统计分析
本文使用AMOs7.0和SPSSl6.0进行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测量模型如图2所示。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量表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43,大于0.7,表明量表整体信度良好。量表整体KMO值为0.899,超过0.7,Bartlett球体检验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最大方差正交法(Varimax)旋转因子。各变量的α系数都远大于0.7,量表信度良好。各测量指标在所测变量上标准化载荷大于0.5,而在其他变量上的载荷不超过0.4,表示量表具备良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各变量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大于或略小于0.5,考虑到变量的测量指标较多,可以认为量表内部一致性与效度良好。分析结果见表4。
图2 测量模型
Fig 2 Measurement Model
4.2 模型拟合检验
模型拟合指标见表5。1</df<3,IFI、TLI、CFI都大于0.9,RMR、RMSEA小于0.08,表明拟合度很好,GFI、NFI没有达到0.9的最佳标准,但超过0.8的接受标准,综合考虑潜变量关系和测量指标数量,表明模型整体拟合较好。
4.3 假设检验
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11,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接受假设H1a;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对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弱,不具备统计显著性,不支持假设H1b;供应商之间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的直接影响弱,不具备统计显著性,不支持假设H2a;供应商之间协同对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弱,不具备统计显著性,不支持假设H2b;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敏捷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17,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接受假设H3a;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弱,不具备统计显著性,不支持假设H3b;供应链敏捷性对供应链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23,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接受假设H4。另外,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之间都显著相关,因此,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企业绩效都存在间接影响。
图3 测量模型与路径系数
Fig 3 Path Diagram of Measurement Model
5 研究结论
供应链协同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对于供应链敏捷性和企业绩效也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加工装配式供应链中,零部件供应管理复杂,目前针对供应环节的实证研究还是相对缺乏的。本文从供应物流入手,实证研究供应链协同问题,另外,从供应物流协同这一新的角度对供应链敏捷性及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开展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供应物流协同、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供应链中,制造商所需的零部件种类繁多,而且是相关性需求,制造商又难以集中控制所有的供应商。因此,本文提出的供应物流协同不仅注重多个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协同,还注重各个供应商相互配合,共同满足下游制造商的需求;供应物流协同量表包含三个维度: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经实证检验,量表具备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供学者在供应链研究中应用,也可以作为企业评价自身供应链的参考标准。
第二,供应链敏捷性和企业绩效的现有研究,大多从技术、组织、战略等相对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考察了市场预测、订单处理、生产计划、零部件配送等供应环节的实际运作活动,供应物流协同量表的测量指标体现了企业运作活动对敏捷性的影响,为企业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供应物流协同会通过供应链敏捷性作为中间变量影响企业绩效,这与当前需求不确定,基于时间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相符的。
第三,假设检验中H1b、H2a、H2b、H3b没有获得支持。分析发现,要实现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提高物流服务能力,供应商与制造商双方首先需要进行关系管理、人员培训、改进设备、提高信息传递与处理能力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投资而且难以立即见效,因此在企业短期绩效上可能没有明显作用。供应商之间协同也是为了共同配合下游制造商,进而才能增强供应链敏捷性。这些情况在企业调研、访谈过程也得到了证实。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实现供应物流协同需要在三个方面共同开展行动,进而对增强供应链敏捷性,提高企业绩效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研究还有一些需要扩展的方面。首先,扩大样本规模,可能得出不同的检验结果,而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研究量表。其次,可以从其他角度设计中间变量,使供应链物流协同理论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反应企业实践中的问题。在加工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供应物流具有各自的特征,比较研究不同行业的供应物流问题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标签: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测试模型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