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心理与对策论文_黄欣莹

长沙市口腔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针对接受口腔修复的患者在临床中的心理特征展开分析,并讨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在2016年5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口腔修复的患者当中抽取50名,针对患者在接受口腔修复之前和之后的焦虑情绪(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即HAMA量表)和抑郁情绪(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即HRSD量表)进行分析和对照,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护理对策。结果:经过调查,在50名患者当中有38名出现HAMA评分7分以上以及HRSD评分17分以上,即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行以适当的干预措施再接受口腔修复之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普遍归于平缓,且和治疗之前对比均存在P<0.05的显著差异。结论:在口腔修复过程当中,大部分患者都可能会出现抑郁或者焦虑情绪,对其行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和情绪疏导之后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有助于提升修复治疗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口腔修复;抑郁;焦虑;心理干预

在临床当中口腔修复指的是一种借助人工技术手段(例如常见的修复体)对缺失牙体或者颌面缺损予以修复和重建,令其能够继续维持生理功能的口腔技术[1]。在口腔修复当中比较常见的是牙列缺损以及牙列缺失的情况,不过因为对未知的生理影响的恐惧以及对牙体修复技术的不了解,患者经常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所以,加强功能修复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密切注意患者心理上的恢复,继而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之后生活质量水平[2]。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分析,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6年5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口腔修复的患者当中抽取50名,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7名以及女性患者23名,年龄均在18岁到70岁之间,年龄平均数是(59.23±2.23)岁;在50名患者当中年龄偏大的患者比较多。全部患者均为牙列缺损(或缺失),且证明没有其他的精神器质性疾病。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方法

针对患者在接受口腔修复之前和之后的焦虑情绪(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即HAMA量表)和抑郁情绪(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即HRSD量表)进行分析和对照,其中HAMA评分在7分以上的患者,则可以定义存在焦虑情绪;HRSD评分在17分以上的患者,则可以定义存在抑郁情绪。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护理对策,需要针对口腔修复干预措施,予以有效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和情绪疏导,密切注意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变化,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分析当中,结合数据类型,可以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涉及到的数据予以处理,针对涉及变量的计量资料,使用()进行表示,并行以t进行检验。本文当中认为P<0.05的情况下为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2 结果

经过调查,在50名患者当中有38名出现HAMA评分7分以上以及HRSD评分17分以上,即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行以适当的干预措施再接受口腔修复之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普遍归于平缓,且和治疗之前对比均存在P<0.05的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参照下表(表1):

表1 38名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对照观察(n=38;)

(注:P<0.05)

3 讨论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当中,经过调查,在50名患者当中有38名出现HAMA评分7分以上以及HRSD评分17分以上,即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行以适当的干预措施再接受口腔修复之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普遍归于平缓。该成果证明,在口腔修复过程当中,大部分患者都可能会出现抑郁或者焦虑情绪,对其行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和情绪疏导之后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该成果也在潘劲松[3]的著作当中得以证明,说明较为可靠。

在临床当中,牙列缺损以及牙列缺失都是比较多见的疾病,且发生率比较高,主要可能会因龋齿、肿瘤、先天畸形、外伤以及各种牙周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其中,牙列缺损通常指单颌(上下颌牙列)当中的部分自然牙缺失,而牙列缺失通常指单颌(上下颌牙列)整个牙列均缺失。

从患者心理角度分析,自然社会当中,人类是较为复杂的一个整体,人体表面任何缺失或者是功能障碍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以及心理美感。因为缺牙所造成的各种心理压力,都有可能会令患者发生交往受限、性格孤僻、很难再次自愿参与社交活动、抗拒与生人见面、情绪低落等异常反应。有相关资料也证明,牙齿缺失之后,患者比起其同龄人群来说自信心会明显降低,且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生活能力也均呈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这在本文50名患者当中出现38名HAMA高于7分、HRSD高于17分患者的结果也相互对应,说明在牙齿发生缺失之后患者普遍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由此可见,综合修复治疗的方法予以适当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长久以来,在临床当中修复学都非常重视修复效果生理学评估,而较少注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这从某种意义上造成患者的生理功能虽然得以改善,但是心理上的损伤却很难及时康复[4]。而伴随着如今医学模式逐渐向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上的变化,患者的心理健康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针对稳定、固位以及磨损等问题也必须要予以妥善的处理。针对初次佩戴义齿而出现急躁情绪的患者,大部分情况下都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自己佩戴义齿的情况,一旦出现一点小问题,都会认为不佩戴假牙并没有这么多麻烦,戴上义齿之后反而问题增多,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对其进行耐心的解释说明,叮嘱他们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义齿,一旦发生问题,就必须要及时予以复诊来处理。同时,及时科普患者不佩戴义齿可能会造成的不良结果。如果遇到部分患者对于义齿有过高的期望值的时候,医护人员则需要详细解释义齿的实用功能,其咀嚼能力仅为正常自然牙列30%-50%之间。除此之外,如果患者患心脏病、高血压或者神经衰弱等其他全身性的系统疾病,需要在进行治疗干预之前适当予以安慰,详细解释钻磨牙齿可能会造成的疼痛感,以此来打消患者的恐惧情绪。另外,还需要避免牙体预备过程当中可能会因患者的紧张和疼痛感诱发的意外情况。总的来说,借助心理学在临床当中的妥善应用,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进而提升其心理应对能力,令患者能够保持最好的心理状态去配合治疗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口腔修复不但需要回复患者的生理机能,同时还需要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口腔修复过程当中,大部分患者都可能会出现抑郁或者焦虑情绪,对其行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和情绪疏导之后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有助于提升修复治疗的整体效果,值得进行更加广泛的临床推广以及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宁.老年患者口腔修复情况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8(05):84-85.

[2]刘俊.老年义齿修复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2011,25(01):82-83.

[3]潘劲松.分析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心理与对策[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03(03):81-82.

[4]李啸.口腔修复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养生b,2013,27(10):158-158.

[5]季育,姚旭飞.口腔修复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03):66-67.

论文作者:黄欣莹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分析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心理与对策论文_黄欣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