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64
摘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改变其传统的发展模式并顺利实现转型是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榆林市的低碳发展为例,结合榆林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了榆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只有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走清洁、低碳之路,才能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榆林市
0前言
榆林市地处陕西最北部,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能源矿产资源富集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作为中国能源化工基地的榆林,不仅传统的化石能源异常丰富,而且可再生的新能源也得天独厚。榆林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与日俱增,严重制约着这个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1榆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榆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依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榆林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储量2720亿吨,石油储量8亿吨,天然气储量8万亿立方米,潜在价值约占陕西全省的95%。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榆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1]。能源的开发给榆林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但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弊端,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代价,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在眼前。
1.2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榆林市一直处于自然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榆林市资源储量丰富,但若等到资源枯竭才转型其成本必将剧增,目前是榆林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最佳时期。但是,一些制约因素形成了榆林实现低碳化转型的障碍。
(一)产业结构失衡
榆林正处于以能源化工产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根据《2014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市全年生产总值3005.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9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08.76亿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68.3%、和26.9%(见表1),总体呈现出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征。若榆林继续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话,一旦资源枯竭,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必将停滞不前,届时必将阻碍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资源开采利用效率低,深加工、转化能力弱
榆林市特别是北部几个县的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是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却十分低下,深加工、转化能力薄弱。以煤炭开采为例,除了一些国有的大型煤矿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外,其他的地方矿井规模较小,整体技术落后,回采技术大多采用落后的炮采方法,装备水平低下,资源破坏严重,回收率极其低下。据统计,目前榆林市煤炭回采率平均不到30%,从储量上来看,原本能开采上百年的煤矿实际上仅三四十年就会开采完毕,目前不少煤矿资源已接近枯竭。此外,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转化能力也很薄弱,支柱产业产品链条短,高附加值的加工业规模小而且少,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低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三)环境破坏严重
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地建设的矛盾日益严重。能源化工产业高污染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地质塌陷、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经济损失巨大,环境负荷加重,使榆林成为全国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调查,榆林仅煤田开发就造成17200hm2的植被破坏,更使得20000 hm2土地出现荒漠化;市内煤炭采空区已达499.41km2,每年新增约70-80 km2,已造成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约30-40 km2[2]。由于煤炭采空区引起的矿震发生频繁,再加之废气及煤矸石自燃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废水排放导致的土壤侵蚀、水质破坏,更使得榆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越发不堪重负。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承担国家能源安全重任重点的地区之一,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城市发展模式的低碳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产业经济和社会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依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等领域实现经济增长,它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榆林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型向科技型、循环经济型转变,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等实际问题,结合榆林城市发展现状,努力探索出一条确实可行的转型道路。
(一)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努力推进环保节能、装备制造业等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针对本市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情况,要加大对高能耗行业和重点能耗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引入低能耗行业,减少对资源依赖的同时持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现低碳经济。
(二)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
煤炭产业是榆林经济的主体,但低碳经济并不等于“零碳经济”,煤炭产业需采用先进技术,走深度转化之路,以形成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榆林市煤炭资源深度转化产业链的构建要充分利用侏罗纪煤炭的高挥发份、高含油率的特点,以煤炭热解为基础,通过物质集成、技术集成、产品集成,对热解气体组分、液体组分和固体产品进行阶梯级深度综合利用,对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再融合利用,最大限度体现节能、低排和循环经济。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新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榆林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化石能源的采掘与加工,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榆林在新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榆林市气象局近年来的检测与统计,榆林风力资源储量达3284万千瓦,市内十个50米高的加密测风塔每年不间断测量的有效风速均在6100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可达7500小时,风向稳定,风场质量高,破坏性风速出现几率小。此外,横山,榆阳等县区西北部长城沿线的风沙草滩区普遍海拔较高,地形周边无阻挡,年风功率密度平均在每平方米75-175瓦,由于较强的大陆性季风活动,每年3-5月,风力十分强劲,分机运转效率非常高。因此,其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价值极其巨大,完全具备开发大中型电厂的条件。据《榆林市风能、太阳能资源分析评估报告》显示,榆林年太阳能辐射均为每平方米5500-6000兆焦耳,年平均日照时数2620-2830小时,是中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之一,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尤其是长城沿线以北的县区更是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区,可连片开发[3]。
(四)注重煤炭的绿色开发
煤炭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用“绿色”的理念来开采煤矿。从广度资源的角度,对煤炭、煤尘、伴生矿产、地下水、瓦斯等进行综合开发,核心内容是精采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要通过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和清洁生产条例的贯彻,伴之以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遏制掠夺式疯狂开采,从源头上把好关,逐步实现煤炭产业走“绿色”开采、低碳化发展的路子。
3结语
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注重环境问题。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新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注重煤炭的绿色开发,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确实可行的转型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喜明.资源型城市榆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73-77.
[2]刘向明.低碳经济背景下金融支持榆林经济发展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0(12):67-68.
[3]王喜明.新能源产业在榆林要走出新路子[J].环境保护,2012(17):59-61.
作者简介:
马瑶(1991.09--)女,陕西省榆林市人,硕士研究生,专业:环境工程。
论文作者:马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榆林论文; 榆林市论文; 资源论文; 低碳论文; 煤炭论文; 产业论文; 经济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