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训诫文化刍议论文_张乃文

中国训诫文化刍议论文_张乃文

张乃文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训诫文化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言行,教化人的思想,引导人的发展的文化;具体包括家训、校训、厂(企)训、名言与格言等方面。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训诫文化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价值,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组织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训诫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同时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训诫文化,并赋予了新的内涵。训诫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训诫文化;家训;校训;格言;和谐社会

该论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课题《中国训诫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立项号:200601035

1引言

目前,在我国把“训诫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提得还较少,对训诫文化的研究也不够系统,界定也不够规范。国内有的学者对家训、校训、格言等进行过一些单一性的整理、评析和研究。但是将家训、校训、格言等教化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体系进行研究还不多,把训诫文化与人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去研究还没有展开。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实践行动的不断深入,训诫文化将会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加强训诫文化的研究,一是有利于加深对中国训诫文化的理性认识,使人们明确我国的训诲、劝诫、格言等教化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二是有利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三是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训诫文化功用的认识,发挥训诫文化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四是有利于探索中国训诫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进而推进中国训诫文化的研究,创建训诫文化的学科体系。本文从训诫文化的界定入手,对家训、校训、名言与格言等几种文化元素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2何为训诫文化

训诫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价值,呈现着耀眼的光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吸食着儒家、佛家、道家三大学说中教化思想的丰厚营养,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在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笔者认为,训诫文化在这里泛指训诲、劝诫、格言等内容的总称,具体包括家训、校训、厂(企)训、格言等方面,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言行、教化人的思想,引导人的发展的一种教化文化;是一种既古老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表现和反映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教化思想,属于文化社会学或道德社会学的范畴。中国训诫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净化人们的灵魂、规范人的言行的具体实践中的科学终结。至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组织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训诫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同时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训诫文化,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历史与实践证明,训诫文化在现阶段对创造和谐统一的社会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3关于家训、校训、名言与格言文化的探讨

3.1关于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延袭并逐渐成熟起来的训诫家人、教育后代的文化教育形式。发轫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家训,主要是指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一种训诫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当代教育可利用的精神文化资源。传统家训,内容丰富、朴素而又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为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1“孝梯忠信”表现了一个人的道德观的养成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宗族式家庭结构转变为现在的“祖孙三代式”的家庭模式,“妯娌”、“叔侄”、“表兄”、“堂弟”等五世同堂的生活方式也渐渐从家庭关系中退出。现代家庭中孩子所需要处理的无非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的青年人孝顺观念淡化,在与人交往中缺少忠信观念。而“孝梯忠信”是和睦家庭之本,是中国特色伦理的精髓,中国历代传统家训无不把其视为训诫子孙之第一要义。孔子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如果说“孝悌”观是家庭人伦关系的规范,那么忠信规则是其社会关系的扩展,是孝的延伸。

3.1.2“励志勉学”表现了一个人的理想与文化修养的养成

理想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不竭的精神源泉。其一,励志勉学是教育后人要有“立志”思想,如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告诫晚辈要“志当存高远”;嵇康也指出“人无志,非人也。”名代姚舜牧教诫子弟“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1]古圣先贤都强调要成才,首先要立志。包括《颜氏家训》、《袁氏世范》、《双节堂庸训》也都对此进行了阐述。其二,强调了“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思想,指出人如果没有志向就没有了方向,也就无法做出大的学问,就无法成为一名有用之才。其三,强调了理想和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一整套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颜氏家训》提出的学习方法是,“注重实学、固须早教、德艺周厚、勤学、切磋、眼学。”[2]《庭训格言》中也说到“好学好问,遍求名师”[3]。李鸿章曾告诫儿子“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日不精,明日再读。”说明读书是一个持之以恒、逐步积累的过程。

3.1.3“勤劳节俭”表现了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

传统家训中特别重视勤劳节俭思想的培养,并认为奢侈浪费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危害是极大的。如《望江刘氏家训》中说“华奢之习一成,覆坠之祸立至”;司马康《训俭示康》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4]等。许多家训还制定了勤俭之道,如明人庞尚鹏的《庞氏家训》把勤俭列入立身之第一要义,规定弟子对亲戚往来,亦以“俭约为贵”;清代官吏许汝霖的《德星堂家订》针对当时的奢靡的状况,分别在“宴会”、“衣服”、“嫁娶”、“凶丧”、“祭祀”等方面规定了标准。北宋包拯、清代《鲍氏户规》还对骄奢现象提出了具体的惩罚措施。可以说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是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根本。

3.1.4“立德修身”表现了一个人自我修养的养成

古代家训从反省、实践两方面提出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从而为个人提供了评判是非、辨别善恶的标准。孔子提出“吾日当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省可以使自我主体不断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女训》中将反省比作人们每日洗脸,如“心犹首面也,面,一日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以古代家训为正视自我的范本,是教育人的好方法。另外,传统家训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如两汉经学家孔臧说“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指出仅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强调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要到社会上亲身实践,积累经验。

3.2关于校训

笔者认为,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的概括和认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的高度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整体价值追求。既是师生追求的目标,又是师生言行的规范。

3.2.1对教师文化素养的陶冶作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两句八字校训虽然寥寥数语,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对全校师生的期望和追求,且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道出了对教师天职最本质的要求。把“学”和“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角色统一起来,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只要看到这八个字就会明白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就会明白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就会明白教师为什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会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同时还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做学问与做人的辩证关系。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在事业上要有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的治学精神,更要必备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诚朴的道德品质,在做人做事上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楷模。教师的学术品质和道德品格,正是校训精神的本质要求。

3.2.2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孕育作用

言简意赅的校训虽然只有寥寥几语,却蕴涵着高尚的道德追求,深刻的哲学思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辟的治学之道,它闪烁着真理和智慧之光,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有着持久的教化和影响。首先,校训告诉学生如何做学问,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如“精韧不怠,日进有功”;“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等;其次,校训告诉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再次,校训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等。校训都把做人放在了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校训就像是智者的风铃,时时刻刻鸣响在学生的脑海和耳际,就像是母亲甘甜的乳汁,每时每刻浸润着大学生的心田。

3.2.3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净化作用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文化标识,烘托着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如“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思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追求真理,服务人类”等。当你跨进大学校门, 面对这些至理名言,就会感受到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就会浸润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在被大学校训和文化精神洗涤的校园中,会让你感到吐纳的都是清新怡人、荡涤灵魂的儒雅之风。笔者认为,大学要保持自己的清纯,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独立,自己的追求,就必须用校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时时对校园空气加以净化,不断清除市侩气、铜臭气、腐败气,以它特有的思想魅力和强大的净化力,为校园文化注入一股清新的浩然之气。

3.3关于名言与格言

名言与格言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人们反复地推敲、锤炼,随着时间的筛选,辗转流传而逐步形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火柴,能点燃起熊熊烈火,散发出比它本身大十倍、百倍的光和热。这里就其反映主旋律内容的名言与格言来探讨其作用。

3.3.1名言、格言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作用

名言、格言通过人物的语言,使受教育者去领会其内在的精神实质,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笔者认为,名言、格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是激励我们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提醒我们要有“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则提倡我们应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忘我劳动。

3.3.2名言、格言的激励作用

众所周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面对当时的反动势力,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而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对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始终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名言堪称中华民族之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如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尽管颠沛流离,却坚决表示“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表现了崇高的忘我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南宋末年伟大的爱国者文天祥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浩然正气和耿耿丹心,一直被历代所传诵。毛泽东的 “英雄不失路,何以成功名”的格言曾激励着众多中华优秀儿女为革命利益、民族的希望而英勇献身。

3.3.3名言、格言的增强民族自信作用

民族自尊心是指一个民族保持自己尊严的感情。“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凌冬不改青坚节,冒雪何妨色更苍”等名言都告诉我们,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必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维护国格和人格。既不允许做出有损民族尊严的事情,也不容许别人侵犯、歧视和侮辱本民族的尊严。中国人民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坚贞民族气节,突出表现了民族自尊心和自爱、自重的崇高人格和行为。笔者认为,名言、格言不仅在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方面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4结论

训诫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加强中国训诫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开拓我国训诫文化的研究领域,已成为广大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挖掘我国训诫文化资源。通过研究,建立我国训诫文化的科学体系,让训诫文化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包东坡. 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34.

[2]颜之推. 颜氏家训[M].长沙:岳簏书社,1999:26.

[3]康熙. 庭训格言[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62

[4]司马光. 家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44.

作者:张乃文,女,助教,硕士研究生,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学。

论文作者:张乃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中国训诫文化刍议论文_张乃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