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武[1]2004年在《大学课堂教学场论》文中指出场论已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并取得显着的进展和成就。本文把场论引入大学课堂教学理论,尝试用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对大学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以获取新的认识和进展。 大学课堂教学场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和空间,是构成大学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因知识、技能、情感等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而产生的,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大学课堂教学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物质因子、制度因子和精神因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并且其中每一个因子又是由其它的小因子共同组成的。 一个大学课堂教学场代表一种存在,每一个大学课堂教学场具有如下特征:整体性、开放性、情境性、自组织性、不确定性、创新性。大学课堂教学场具有激励效应、感染效应、调控效应、凝聚效应、“蝴蝶效应”和教育效应。 本文分别从大学课堂教学场中知识、技能及情感的来源,它们传递和交换的渠道、传递和交换的有效性等到方面对大学课堂教学场的现实构建提出了设想。本文还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课堂教学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探讨。
刘松武[2]2006年在《大学课堂教学场论》文中研究表明场就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空间,即实物间相互作用的场所和凭借。场已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并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就。本文把场引入大学课堂教学理论,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大学课堂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 大学课堂教学场是指构成大学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因知识、技能、情感等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而产生的并影响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和空间。同时,本文对大学课堂教学场与大学课堂教学情境、大学课堂教学关系、大学课堂教学环境及大学课堂教学系统等概念进行了辨析。 大学课堂教学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物质因子、制度因子和精神因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物质因子是指让大学课堂教学得以实现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教师、学生的集合;制度因子是指由于教和学的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大学课堂教学场中不同因子之间关系的制度的总和,精神因子是指大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体。 一个大学课堂教学场代表一种存在,每一个大学课堂教学场具有整体性、开放性、情境性、自组织性、不确定性、创新性。大学课堂教学场具有激励效应、感染效应、调控效应、凝聚效应、“蝴蝶效应”。 本文分别从大学课堂教学场中知识、技能及情感的来源,它们传递和交换的渠道、传递和交换的有效性等到方面对大学课堂教学场的现实构建提出了设想。 本文认为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理论是比较吻合大学课堂教学场的基本思想,并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课堂教学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探讨。
刘春叶[3]2010年在《课堂教学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场的存在是一种不可否认的科学事实,就像我们不能否认物质的存在一样,场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并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就。显然,课堂教学场的存在也是不容置疑的,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总会受到课堂这个场环境的影响,如有些教师的怯场、控场和有些学生的“跟风”现象就是对课堂教学场存在的有力证明。然而,课堂教学场的产生,对个体内部吸收、外部教学交流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存在“场效应”。课堂教学场效应反映了课堂教学场整体结构和整体效果,既体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规律,又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探索,有利于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准确运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但是,目前我国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探索和研究多数停留在感性的实践阶段,而且主要是结合具体学科从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上进行总结,大都是教学经验感悟,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深入、系统的进行研究,以便在理论上更加完善课堂教学场效应体系,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拓宽教育理论的基础。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把场理论用于课堂教学,尝试运用场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全面把握,获取新的认识和进展,运用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在收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概述。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场理论的历史研究,及介绍了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内涵、特性、类型,然后提出了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应用价值与作用,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运用与原则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且通过课堂观察分析了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影响。最后,本文试图构建强化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的策略,主要从影响课堂教学场效应的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课堂教学环境这四个层面,来探索强化课堂教学场效应积极作用的途径。课堂教学始终存在着效率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比较重视这一问题,如改变教师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构建各种新的学习模式等等,但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身处知识经济之中的今天,要求人们从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教育、看待学习,对课堂教学场效应的研究,用场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整体地、综合地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现象和教学过程,更加清晰地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对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杨叔琼[4]2006年在《大学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和职能,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连续扩招、教师资源紧缺、教师对教学投入精力不足和课堂教学状况令人甚为担忧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源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水平,既具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和大学课堂教学是有联系和区别的几个概念。教育是属概念,教学、课堂教学和大学课堂教学为种概念,教学为狭义教育概念的学校教育的下位概念,而教学又是课堂教学的上位概念,大学课堂教学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种概念。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促进个体的发展、完善和社会化。大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指通过文化、特别是通过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和对未知的探索,促进个体的发展、完善和社会化。大学课堂教学具有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师生互动的高层次性和教学心理环境的复杂性等特点。当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仍存在着信息传递与接收相关性失衡、教学方法单一且讲授不甚得法、课堂教学民主缺失和课堂管理随意乏力等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教学中的有效知识量、讲求讲授的技巧和艺术、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施合理得当的管理策略。此外,教师还要苦练内功,努力做到厚积薄发。
李传伟, 姜子云[5]2011年在《论有效组织大学课堂讨论的条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讨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角度看,大学开展课堂讨论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大学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并不乐观。要使大学课堂讨论充分而有效地展开,除了讨论问题本身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外,还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问题思考的深刻性;需要学生打好先修课程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和思考;需要师生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
张敏[6]2013年在《人学视域下的大学课堂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繁荣向上,高等教育的工具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到了有力的发挥,而人的发展功能作为诸功能之本却未得到关注。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因过度受到工具理性和功利性的影响,坚守“理智培育”和“技术获取”的传统大学价值取向,主要培养了单向性的理性人和技术人,却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主体性培养,并未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这种“成问题”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因偏离人的整体性而成为实体造就,降为“物化”的活动,最终失去了“人”,也失去了教学的本真。对人的认识是形成教育理念的依托点,也是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人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大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径。整体性人是人的本真面貌,因此,本真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也应是彰显“整体性人”的教学活动。大学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彰显“整体性人”,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教学才是彰显“整体性人”的教学活动,现实的大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本研究从人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法、历史法对大学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相关概念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人学视域、大学课堂教学和整体性人叁个概念进行了剖析。第二,通过对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追求的历史考察,揭示出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本真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功利性教学、教育性教学、发展性教学都植根于本体论人学观,培养的是单向性的人,割裂了人的整体性,造成了人的异化;解放性教学旨在培养主体性人,究其本质,是在实践论人学视域下对“整体性人”观念的重塑;实践论人学以人的方式去思考把握人,“整体性人”是本真的人,因此,只有基于实践论人学思视域下培养“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才是本真的教学活动。第叁,在对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追求历史变化的分析基础上,从实践论人学的视角,以教学活动的发生和特性为维度,对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内涵进行了诠释。第四,从“整体性人”回归的必然性、可能性来探寻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建构的理论逻辑;从教学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七个方面来探索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建构基本现实路径。
张悦[7]2018年在《团体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文中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团体辅导法是当今辅导青少年成长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加之团体辅导法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使得团体辅导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之中,这不仅符合大学群体教学实际,更是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的一种尝试。在团体辅导法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时,要把团体辅导法有机地与现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积极发挥团体辅导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监控作用,注重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运用团体辅导法的水平。
曾彬[8]2017年在《浅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双教学场”人才培养模式》文中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由高校单一培养模式逐渐走向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培养模式。某高校在"教学场"概念提出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校"与"幼儿园"双教学场的实践探索。为满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设置双教学场的现实需要,实行了开放式、全程式、双主体、双服务的双教学场培养模式,并进一步完善双教学场的第叁方支持平台。
朱毓高[9]2016年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现代社会产业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成了职业教育新的“中国教育梦”。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级制造人才尤为关键。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不仅形塑了高等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常态”,更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教学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如何对接新的经济社会结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必须解决的新课题。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更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具体场域。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环境的变革与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之一。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却面临“发展定位、整体质量及特色性”的困顿之境,特别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变革力度亟待强化、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理论与实践双重挑战。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与变革之道。本研究基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以心理动力场学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需求—压力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应然样态、实然状况和变革策略。研究通过对近15年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文献研究,理清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基本结构与要素,明确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尺度。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在文献分析、开放式访谈和行动观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信效度良好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调查问卷》与《高职课堂环境访谈提纲》,以此为研究工具,在重庆市九所高职院校开展实证调查。通过为期两年的研究,得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学校按照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对课堂环境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课堂管理的效能和效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课堂环境管理可以分为课堂物理环境管理、课堂心理环境管理和课堂制度环境管理叁方面的管理活动内容。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性质不同、高职院校课堂的教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课堂教学过程不同、课堂环境管理的管制模式不同,使得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特殊性诉求: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宽泛课堂理念作为指导,需要特色课程设置作为核心支撑,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制度契合加以保障。第二,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理念也要不断变革。一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权变管理:取向多样化,让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的动态交迭;管理弹性化,让预设环境与生成环境的互为补充;过程建构化,让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兼顾兼容。二是封闭与开放相融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系统管理:内容立体化,让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循环观照;范围广延化,让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交叉运用。叁是无序与有序相依存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制度管理:关注平衡性,让外生秩序与内生秩序的平衡;追求融合性,让信息反馈与环境开放的融合;推动相生性,让无序状态下孕育的有序生成。四是负向与正向相兼容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协同管理:从“冷漠”转向“合作”,关注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环境;从“涣散”转向“严谨”,关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气氛;从“乏味”转向“趣味”,关注富有激励性的“心理场”;从“阻隔”转向“理解”,关注富有意义的师生参与。五是物质与生命相兼顾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人本管理:追求流动性,打造课堂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践行互动性,完善交互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发展性,建成动态生成的发展系统。第叁,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在物理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得到了较大改善,总体上改变了过去教学设施缺乏、装备落后和使用便捷性较差的不良状况,物理环境的总体改善使得学生对教学场所装配的教学设施设备总体上持满意态度。从心理环境角度看,大部分高职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和教学策略,积极致力于互助合作型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在制度环境方面,以任务的设置和问题的解决为基本的方法取向,凸显院校“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普遍实施较为宽松的纪律要求和人性化的课堂秩序管理。调查发现,高职课堂存在诸如多媒体设备的滥用、励志性标语的误用、警示标语和护具的乏用等导致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与线性化、课堂教学的冷漠性与去生命化等引发课堂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失谐等问题。第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自身的客观局限,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课堂叁大环境的协同兼容性不足、高职院校课堂叁大环境“差序影响”教学;二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教师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教师创新意识欠缺、教师教学行为失范、教师实践指导不够;叁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单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不端正。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基本思路就在于重构管理理念、进行实践改革和提供保障支撑。从重构的理念变革看,需要实现高职课堂环境从物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延伸、实现从知识环境向心理环境的转化、实现从学业发展向文化成长的引领、实现从碎片环境向系统环境的转变。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实践举措上,重视课堂中职业情境的营造,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整合;形成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实现心理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整合;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凸显高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特色。在保障措施上,应强化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职课堂教学资源、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
杨静怡[10]2017年在《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它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任何想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者都不可忽视它。鉴于此,本研究首先考察常熟市某高中部分高叁学生对实际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和对理想英语课堂环境的期望进行了调查,试图揭示高中英语课堂环境的实际情况;然后,研究英语课堂环境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并了解高中学生理想的英语课堂环境,为搞好高中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如下:1)高中学生对实际英语课堂环境感知如何?2)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是,存在怎样的相关性?3)高中学生理想的英语课堂环境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有问卷调查和访谈,经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所得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问卷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对高中英语课堂环境总体感知值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他们还是对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较满意。在被测量的九个维度中,高中学生对任务取向感知最好;对教师的创新感知最差。但总体上,高中课堂环境是积极的。第二,学生的课堂环境感知与其学习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具有较好的预测力。进一步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英语成绩与课堂参与、平等性和教师的领导叁个维度密切相关。此外,回归分析显示,教师的领导对学习的成绩具有正向预测力;教师的创新对学习成绩具有负向预测力。第叁,目前高中学生感知的英语课堂和他们理想的英语课堂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受访师生普遍认为理想的高中英语课堂环境可以给他们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有助于他们能力的培养。本研究结果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舒适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大学课堂教学场论[D]. 刘松武. 中南大学. 2004
[2]. 大学课堂教学场论[J]. 刘松武. 现代大学教育. 2006
[3]. 课堂教学场效应研究[D]. 刘春叶. 河南大学. 2010
[4]. 大学课堂教学研究[D]. 杨叔琼. 湖南大学. 2006
[5]. 论有效组织大学课堂讨论的条件[J]. 李传伟, 姜子云.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
[6]. 人学视域下的大学课堂教学研究[D]. 张敏. 山西大学. 2013
[7]. 团体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J]. 张悦. 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8]. 浅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双教学场”人才培养模式[J]. 曾彬.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
[9].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D]. 朱毓高. 西南大学. 2016
[10]. 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 杨静怡. 苏州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