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的国际借鉴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的国际借鉴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的国际借鉴

孟亚君1,2

(1.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2.俄斯特拉法技术大学,捷克 俄斯特拉法)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提高教育内涵,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本文借鉴了欧洲国家,特别是中东欧自1989年至博洛尼亚进程第一阶段其高等教育在机构设置、职能设置、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希望通过借鉴,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编制管理改革,从而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治理能力和教育质量,完善教育内涵。

关键词: 中东欧;高等教育;机构编制;博洛尼亚宣言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是其他系统的衍生(郑永年,2011)。2017年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表明当前教育改革核心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确定了方向。

传统的“八股”式实训报告书写费时、费力,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把实训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书写实训报告,实训课成了书写实训报告课。《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册》书写简明,学生只需花少量时间即可完成,从而有更多时间参与实训。

一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我国的高等院校的“行政化和政治化”色彩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作为事业单位,实施机构编制管理,具有很强的“体制性”特征。简单概括,高等教育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高等教育的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

建设阶段,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水利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中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涉及外部风险因素中的社会风险因素及内部风险因素中的监理及承包人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必须对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等环节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对于高等教育院校而言,编制管理直接决定了本单位可获得的财政拨款数额和由财政负担的教职员工数量。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完全实施财政拨款制度,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多样化。根据已有数据,在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经费为688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763亿,后者占比为54%。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依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编制管理工作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机构可获得的财政资金数额,相比较于少数综合实力强、办学经费和社会资金来源较多的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更加依赖于财政拨款和编制人员的财政给付来开展各自办学和社会服务活动。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办学内涵的提高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2015年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2017年,《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即“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自主设置内设机构。” 同年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机构编制管理改革指出了方向。

二 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职能和人员改革历史借鉴

第三,高校的学生。各国学生通过学生协会参与进程的实施。所有学生,都有权参与制度和决策的制定。实际上,中东欧国家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行为是“用脚投票”,即选择参与和支持有兴趣、满足自身需求的活动。

在《博洛尼亚宣言》宣言签署后,签约各国并未停止对于进程的修订,而是开展动态评估,不断推进。分别召开了2001年的布拉格会议,2003年的柏林会议,2005年的卑尔根会议和2007年的伦敦会议,对前期工作进行评估,推进学生进一步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地方和高等学校的协作,并引入新的签约国家。

(一) 1989年到1999年,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的破坏式重建

1989年之后,中东欧各国的教育改革是剧烈和颠覆性的,主要包括:

随着南国社戏剧演出活动社会影响力的扩大,田汉创办了《南国月刊》。1929年5月1日,《南国月刊》第1期正式出版,在《序南国月刊创刊号》中田汉写道:

(二) 博洛尼亚进程第一阶段(1999-2010)

1999年,欧洲29国签署《博洛尼亚宣言》,这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计划,对各个签约国,包括中东欧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统一的方案。博洛尼亚进程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变革过程。《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远景,提出:建立可比较的学历体制;建设一个连续的高等教育体系(本科,硕博连读),展开学分互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跨国流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大学自主自治基础上,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等目标(赵叶珠,2008)。该进程基于政府间协议,细节拟定是由教育部的文件(通常不具备法律效力)实现。这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并都对该进程产生影响,主要实施主体有。

第四,学术团体。博洛尼亚进程本身是政府间的合作,初期并没有学术人员的参加。在后续过程中,学术人员更多参与课程设计和革新。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学术人员而言,博洛尼亚进程具有很强的“统一管理”色彩,损害了学术人员自身原有的利益,导致很多教师对该进程持批评态度。但对于中东欧国家整体而言,博洛尼亚进程是教育“追赶欧洲”的过程。

第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去除意识形态教育,建立面向自身需求的教育;第二,打破国家对教育机构的单一垄断,允许建立社会和私人教育机构;第三,允许公民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自己的教育途径;第四,政府下放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行政权利,开展高等教育机构自治。

第二,高等教育院校。历史上的巴尔干地区,自治的思想传统浓厚,各个高等院校和学院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在整个进程中发挥着有形的和无形的影响,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校长和院长的影响巨大。

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激进的变革时期,高等教育体制短时间内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到适应并融入外部教育模式(主要是西欧模式),继而实施欧洲教育一体化及自身国际化。借鉴中东欧国家改历史过程中的经历,研究其高等院校的机构、职能、人员管理的办法,可以为我国的高等院校机构编制改革提供可能的借鉴。

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进行测量比较;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时间的概率(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患者各项症状是否有明显改善[2]。

第一,政府机构。作为由政府主导的跨国改革计划。博洛尼亚进程主要推动力量就是签约方的各国政府。一些国家设立代理机构或者“缓冲”机构来开展博洛尼亚进程,例如乌克兰教育和科技部设立“国家队伍”,匈牙利在2002年设立“加入欧洲高等教育圈”,斯洛伐克则授权“教育信息和预测学院”来开展工作。这些机构的设立有效地缓解了各国政府现有政策与协议内容的碰撞,但由于双方都涉及高等教育的政策,也造了新机构和政府之间的摩擦和对立。

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对中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和教育机构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强化了高等教育的自治体制,表现为:加强高等学校校长的权利和责任,实现校长负责机制。加强教师员工的职能,建立由各层员工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直接影响大学的主要政策,选举校长,并成立偏重于学术和技术的委员会;加强学生参与教学工作,强化地方政府和该校的关系,邀请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强化高校自治,院系设置由学术委员会投票产生,自主制定发展战略。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 后博洛尼亚进程

《博洛尼亚宣言》的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0 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2015年的埃里温会议推进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截止2018年,共有48个欧洲国家参与博洛尼亚进程,其核心工作依然是融合和统一学位结构、共享教育的质量保证和确定共同认可的教育实践。

中东欧各国的政府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同质性”的高等教育,转变为监管“异质性”高等教育体系,从直接的法规管理转向间接的激励机制和监测管理。资金就是实现变化的最重要的工具。各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学费和第三方来源的资金越来越重要,虽然各国有差异,但是直接来源于国家教育经费比例越来越小。同时,经费的分配改革使得部分资金直接分配给学生,或者以国家补贴贷款或优惠税收形式给予与企业;教学和研究经费分开核算,提高绩效合同重要性,实现高校在资金方面更大的自由。

(四) 中东欧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变化

从2010年之后,大多数签约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重点集中在已经开展的行动和计划的实施。各个签约国陆续通过立法,将博洛尼亚进程的协议转化为本国的为法律条文,实其具备法律效率。同时,经历了欧盟的快速扩张,欧洲国家之间,特别是原西欧国家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由于政治话语权的不平等加之经济发展不均衡,出现了摩擦和矛盾。

三 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职能和人员改革的特点

(一) 借助欧洲一体化进程,由外部主导和支持

中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深刻历史和政治背景。前苏联的解体后,中东欧国家迅速融入欧洲。欧共体积极开展对中东欧国家的社会重建,并通过教育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1990年,欧共体出台“跨欧洲大学研究流动计划”,核心就是加强欧共体与中东欧 10国的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目的在于鼓励欧盟其他相关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鼓励成员国和伙伴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建立“财团”进行有组织的合作,对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援助,为在高等教育部门工作的个人提供流动补助,帮助其在其他国家开展项目活动,促进中东欧教育机构和人员的国际化进程。1991年,《欧共体高等教育备忘录》又提出了“完善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实现学历互认,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

1995年,欧盟推出“苏格拉底计划”,其中的“伊拉斯莫计划”专门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鼓励欧盟内部的学生交流活动并提供资金支持。1999年,欧洲29国签署《博洛尼亚宣言》。2014年,“跨欧洲大学研究流动计划”成为“伊拉斯莫+”计划的一部分。

概括地说,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图形。三元组是知识图谱的通用表示方式,基本形式主要有:实体1-关系-实体2,实体-属性-属性值。例如: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珠穆朗玛峰-地理位置-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知识图谱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智能问答、个性化推荐、内容分发等领域。

在中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欧洲联盟(前欧共体)是主要引导者和资金支持者,东欧剧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充分体现。

(二) 高等教育改革的单一性和多样性

中东欧的部分国家高等教育历史久远,例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和匈牙利等国的第一所大学大约建立在十六世纪,捷克共和国的查理大学则更早一些,各国原有的高等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博洛尼亚宣言》后,签约国都要求以“欧洲2020”战略为目标,采用一致的“博洛尼亚”进程。例如,在高等教育学制和学习时间设置上,要求签约国的高等教育统一设定三个周期的学业,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每个课程周期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4,1-2和3-4年,并开展相互认可的学历教育。

既然全麦面包如此健康,人人都适合吃全麦面包吗?事实并非如此。对于胃肠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就不宜多吃。因为粗粮不容易消化,会导致消化不良。(来源:科普中国)

首先,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历史上同属奥匈帝国,属于罗马基督教文化,工业基础好,国民受教育水平高,教育制度和立法受德国和奥地利影响很大。其次,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以外的前南斯拉夫共和国信仰东正教,部分受伊斯兰教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较晚,高等教育水平较低。再次,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历史上受德国和俄罗斯(前苏联)影响较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关系密切,教育系统融合北欧和中欧特色。最后,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作为前苏联国家,短期内的社会、经济巨大扭曲和危机导致其部分的教育落后。

(三) 高等教育机构、职能和人员管理改革的长期性和自上而下性

中东欧各国高等教育治理或管理模式的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变化性。改革开始于1989年,第一阶段是对原有(原苏联和共产主义指导下)高等教育体制迅速地破坏。第二阶段是建设新的高等教育制度,逐步融入西欧的过程,目前依然在继续。

中东欧的高等教育机构、职能和人员改革,是在各国政府和欧洲联盟的领导和推进下启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有规划和强制性的改革过程。

综上所述,中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在1989年之后,从机构设置、职能设置、人员管理和资金来源与使用等各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体现出短时间内迅速“破坏”和在外部引导和支持下的长期的“重立”两个过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现国际化,提高治理能力和教育质量,完善内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EU.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2018(DB/OL).(2018-4) [2019-04-01]. http://ec.europa.eu/eurydice.

[2] S.G.Nagya, et al. Governance and F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J/OL). (2014) [2019-04-01].https://core.ac.uk/download/pdf/82002417.pdf.

[3] 赵叶珠.试论博洛尼亚进程的政策目标及基本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2008(05):58-62+112.

[4] 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DB/OL).(2011-4-6)[2019-03-28]. http://fgy.ustc.edu.cn/2016/0222/c6920a84840/page.htm.

[5] 祝铭.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5(17):105-106+117.

[6] 邹德巧,李洪斌.高校国际学院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14):281-283.

本文引用格式: 孟亚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的国际借鉴[J]. 教育现代化,2019,6(69):106-10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9.044

基金项目: 2018年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项目“创新高等院校机构编制管理,促进我省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SL2018017)。

作者简介: 孟亚君,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标签:;  ;  ;  ;  ;  ;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的国际借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