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心律失常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因睡眠打鼾就诊并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的OSAHS患者90及30例PSG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分别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记录并分析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次数。对其中16例中重度OSAHS患者在n-CPAP治疗3个月后复查PSG及DCG。结果:重度OSAHS组各型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以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OSAHS患者经n-CPAP治疗后心律失常均有减少,室性早搏发生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房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P<0.05)。结论:OSAHS患者心律失常较正常人升高,n-CPAP治疗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律失常;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165-0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以睡眠时反复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特征,导致间歇低氧和睡眠结构紊乱,出现打鼾、憋气,晨起头痛,白天嗜睡,记忆力下等临床表现。早期国外资料显示,OSAHS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2%~4%,近年有研究认为OSAHS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超过16%[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伴发的疾病日益受到重视。人们清楚地认识到OSAHS发病的主要环节虽然在上呼吸道,但却会影响到多个器官系统,其中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尤为突出,目前普遍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OSAHS导致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OSAHS患者的疗效确切,是目前公推的OSAHS首选治疗手段[2]。但其对OSAHS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研究尚不多,本文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分析OSAHS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探讨nCPAP对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7月间因睡眠打鼾在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患者201例,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OSAHS 137例,剔除有严重脑、肾脏及肝脏疾病,继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可引起慢性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口服避孕药、交感神经抑制剂、洋地黄制剂等患者后确定入组90例,另选PSG检测正常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OSAHS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匹配。OSAHS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1例,中度29例,重度30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美国飞利浦伟康公司生产的alice5 PSG监测仪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4)、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参数。监测时间至少7h,检查前嘱受试者1周内不服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检查当天不饮酒、咖啡和茶。次日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各心律失常类型及次数,全部检测数据均经电脑自动回放,人工重新分析修正。筛选中、重度OSAHS患者16例,行n-CPAP治疗3月后再次复测动态心电图及PSG,记录各参数,进行自身前后对比分析。
1.3 OSAHS及心律失常诊断标准
OSAHS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治指南,OSAHS严重程度划分:5次/h<AHI≤15次/h为轻度,15次/h<AHI≤30次/h为中度,AHI>30次/h为重度。
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①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或心动过速);②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室内阻滞)。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在睡眠中窦性心率高于9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在睡眠中窦性心率低于40次/分钟;心搏暂停是指心跳暂停超过3秒[4]。
1.4 n-CPAP治疗
同意接受n-CPAP治疗的16例重度OSAHS患者,经过压力滴定后按所滴定的压力每晚给予nCPAP治疗,每晚治疗时间不少于7h。于治疗3月后重复24h动态心电图、PSG监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多组资料两两比较χ2分割法,P<0.008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有极显著性。
2.结果
2.1 各组心律失常的比较
OSAHS组各型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详见表1。
表1 OSAHS与对照组心律失常的比较[n(%)]
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
3.讨论
OSAHS由于睡眠时反复上气道塌陷,从而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睡眠中反复觉醒,正常睡眠结构破坏引起白天嗜睡、注意力减退,并且由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可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5],导致多系统功能损害,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严重者可夜间猝死。目前关于OSAHS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长期间歇低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损害造成的高血压、心肌缺血、心脏结构的改变等。目前研究认为OSAHS与心律失常之间存在显著关系,Simantirakis等[6]通过安装植入性心电循环记录仪记录OSAHS患者心律变化,发现47%的患者有心律失常,且大部分发生在夜间。AlonsoFemandez等[7]发现95%的OSAHS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黄文等[8]发现OSAHS组的心律失发生率为51.1%,显著高于单纯鼾症患者10.0%,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OSAHS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明显集中于中重度患者(中度约55.5%,重度约70.0%)。
本研究中OSAHS组各型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以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明显,室性早搏轻、中、重度组发生率分别为23.33%、30.00%、60.00%,对照组发生率为16.67%。窦性心动过缓轻中重度OSAHS组发生率分别为20.00%、17.67%、56.67%,对照组发生率13.33%,重度0SAH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8)。可见随着OSAHS严重程度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这与国外的临床研究基本一致。研究发现OSAHS患者睡眠中反复出现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改变,副交感神经兴奋转为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常发生室性异位搏动,可诱发心肌异位兴奋点阈值降低,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同时,迷走神经抑制恶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减弱,室颤阈值降低,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7]。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112例生前做过多导睡眠监测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现,合并OSAHS患者在夜间死亡者达46%,而未合并有OSAHS的患者夜间死亡的比例仅21%[9]。GamiAs等研究发现OSAHS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与心律失常明显相关,是预测心源性猝死风险的较好指标[10]。本研究中重度OSHAS患者窦性心动过缓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与呼吸暂停早期由于低氧血症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致使心率减慢,随着呼吸的恢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迷走神经受抑制,从而使总的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可见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前认为CPAP是治疗OSAHS最有效的和临床首选方法。CPAP通过外加的持续正压从而保持在整个睡眠期间上气道开放,消除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提升血氧水平,改善症状。国外许多研究表明,n-CPAP治疗有利于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改善,能有效减少80%~90%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11]。表明n-CPAP不但有效改善OSAS患者的低氧血症,而且可有效减少或消除心律失常的发生。Simantirakis等[6]观察到23例0SAHS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n-CPAP治疗8周后,14例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消失,16例患者窦性停搏消失;治疗10个月后没有记录到心律失常。
本研究中室性早搏发生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房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P<0.05),说明n-CPAP治疗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均较前减少,2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经治疗后均消失,但尚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第一,样本量太小,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第二,部分重度OSAHS患者因长期缺氧有着更持久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进而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造成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第三,也可能与我们CPAP治疗的时间过短相关,尚不能使受损的自主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先前报道认为需要长期的CPAP治疗来降低交感神经的激活[12],这需要更严格的筛选病例,延长治疗时间等来进一步确定。
综上所述,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慢性缺氧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并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n-CPAP治疗不仅可以消除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纠正缺氧,还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降低OSAHS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Hrubos-strom H,Randby A, Namtvedt SK. A Norwegian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 the risk and prevalence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 J Sleep Res, 2011,20 (1pt2):162-170.
[2] Wong JS, Lu WA, Wu KT,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ulse rate variabil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lthy subjects [J]. J Clin Monit Comput, 2012,26(2):107-114.
[3]陈志坚,曹喆,张家明.心律失常[M].见:曹林生,廖玉华主编.心脏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1-427.
[4]高和,江晓丽,译.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其相关事件判读手册:规则、术语和技术规范[M].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5-36.
[5] Yaggi HK1, Strohl KP. Adul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definitions, risk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J]. Clin Chest Med, 2010,31(2):179-186.
[6] Simantirakis E, Schiza S, Marketou M,et al. Severe brady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apnoea: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reatment: a long-term evaluation using an insertable loop recorder [J]. Eur Heart J, 2004,25(12) :1070-1076.
[7] Alonso Femandez A,Garcia Rio F,Racionero M A,et a1.Cardiac rhythm disturbances and ST-segment depression episode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and its mechanisms [J] .Chest 2005,127(1):15-22.
[8]黄文,牛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51):109-110.
[9] Gami AS, Howard DE, Olson EJ, et al. Day night pattern of sudden death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J]. N Engl J Med,2005,352(12):1206-1214.
[10] Gami AS, Olson EJ, Shen WK,et a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10,701 adults [J].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2(7):610-616.
[11] Roche F,Thanh Xuong A N,Court-Fortune I et al.Relationship among the severity of sleep apnoea syndrome,cardiac arrhythmias,and autonomic imbalance [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3,26(3):669-677.
[12] Narkiewicz K, Somers VK.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J].Acta Physiol Scand,2003, 177(3):385-390.
论文作者:金镇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睡眠论文; 发生率论文; 呼吸论文; 对照组论文; 低氧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