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制度论文,发展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0]03—0050—03
社会主义要实现超越资本主义的更大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优先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加巩固、完善。
一、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物质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种社会形态的替代更新,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众所周知,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历经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商业革命、政治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等一系列的大变革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而来,过去长期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半自足的状态。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经济十分落后的沙皇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尽管十月革命前1913年时工业发展已占国民经济的42.1%,但是农业生产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甚至封建性的宗法经济。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也一直是欧洲最落后的地区。战前波兰工业和手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30%,7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一半以上的耕地掌握在地主和教会的手里。匈牙利曾被称为三百万乞丐的国家。罗马尼亚人均收入曾为欧洲倒数第一,全国有400万文盲。同样,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当时生产力水平更是十分低下,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可见,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物质基础有着天壤之别,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的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加快发展生产力,努力创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加快形成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内在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十三大前夕回顾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本来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如果生产力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经济源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不同,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社会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而逐步展开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是通过工商资产阶级和染指工商业的封建势力联合,迫使封建保守势力妥协(英国、荷兰),或是通过工商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农民联盟,强行推翻国王、贵族、僧侣、地主的统治(法国),或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威逼下,推动封建王朝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德国、日本),从而实现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私有制,但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即私有制,加之通过推行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则不同,无产阶级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打碎和摧毁旧的国家机器。这种方式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压迫制度,实现了劳动人民的当家作主,但对生产力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都应当把集中精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长期的首要任务来抓。事实上,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忽左忽右,偏离了正确的“航向”,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挫折。1956年我国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本来应该按照党的八大确立的正确路线,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可是由于我党受“左”的思想影响,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观念,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掀起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进而出现了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极大地分散了人民的精力,使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浪费。而此后的“文化大革命”,则是党在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在错误理论指导下,严重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灾难。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易帜”,共产党丧失了政权,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也是没有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放松了经济建设。由于各国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的时期,急于提高公有化水平,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高度集权的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指挥经济活动,并尽快地向共产主义过渡,致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严重脱离了生产力水平的实际,阻碍了经济发展。尽管八十年代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都没有牢牢地把经济建设摆在首位,相反却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政治体制,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所谓的民主化、多元化,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经济问题,反而日益加重了经济和社会的危机。1989年波兰通货膨胀率高达1000%,匈牙利通货膨胀率从1987年以来一直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七十年代初的水平。这自然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正如波兰一位原负责人在谈到波党失败的教训时,懊丧地指出:“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经济建设搞好了,一切都好办。经济搞不好,群众不拥护,说话没人听,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三、政权统治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不同,社会主义只有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巩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如上所述,资产阶级政党都是在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之后上升到统治地位的,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通过武装革命先行夺取政权,然后再经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官僚资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革,进而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更加重视生产力,加快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瓦解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和封建残余的反扑,才能赢得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以及资产阶级工商者在内的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从而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牢固占有。实践证明,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都十分重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资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是提前实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原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年增长95%,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1957 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对团结人民,凝聚力量,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政权统治和物质基础关系的不同,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前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始终是代表着自身的利益;而无产阶级政权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则代表着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始终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努力壮大国民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就会失信于民,甚至丧失政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使国民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充分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与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悲惨命运相比,我们成功的根本经验在于,坚持人民的政权为人民,咬定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四、意识形态的环境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文明,最终也要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人权和自由、平等的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奠定了充分的思想基础。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完整社会、具有2000多年封建主义传统的国家,封建专制影响很深,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几乎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文明习惯的基础。因而建国之后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仍然十分突出,诸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公平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点淡薄;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作风和体制;以及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作风等等。这种思想文化的环境,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十分不利的。要彻底铲除这些余毒,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仅靠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是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自身利益不断得到满足的切身感受中,才能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积极拥护和接受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文化。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离开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文明,都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正如邓小平所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当然我们总还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但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实践也表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有过的脱离生产力实际或忽视生产力发展,而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纯而又纯”、“政治压倒一切”、“精神万能”等错误做法,不仅加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而且严重摧残和扭曲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吸取历史教训出发,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更加珍惜我们的政权,珍惜我们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已经达到的理论高度,珍惜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党的卓有成效的领导,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在国民经济日益壮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相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