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内涵
关于什么是农业产业化,一般都沿引《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中的论述:“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人们在表述中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加进了一些内容:如依托资源产业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等。
问题在于,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国民经济五大产业(农、工、商、建、运)之首的基础产业,国家宏观调控中应当保护的产业,其产业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为什么要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命题呢?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内涵应当如何把握呢?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命题,不在于确认农业的产业地位,而在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即按照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一种合适的中介载体,把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亿万分散的小农户所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大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及其后续的农产品加工、运销整个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人们把这种农业产业链条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经营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与传统经营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支柱产业规模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和经营方式贸工农一体化。
我们语汇中常常出现“化”这个词,而且给它以“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解释。其实在实践中并没有那么多要“化”的事情,也不可能“化”得那么“彻底”。路总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事物的联系总是牵一发而动全本身。笔者感到,在农业产业化的诸种特征中,最主要的特征恐怕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或如江泽民同志讲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既突出了把“千家万户”同“广阔市场”联系起来这一核心问题,又涵盖了将现代化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二元结构”的产业组织状态的发展趋势进而带起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方面的变革。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农工商”、“林工商”、“牧工商”经营,部分地区组建农工联合企业的试验,特别是近年来为实施小平同志倡导的农业第二次飞跃而出现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科协+农户”等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实践,为农业产业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创造了现实的基础。山东维坊地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蓬勃崛起之后,仍感“农、工、商”这种板块式的结合,未能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和农工商利益分割的问题,经过大胆探索和认真实践,他们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思路,接通农工商产业链条,打破三方利益板块,于1992年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经过山东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总结和提倡,以及各地区的探索和实践,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上下各方面的共识,写进了国家的发展纲要。国家经贸委从1995年8月起,先后组织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赴部份省区实地考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试点方案。如内蒙古绒毛、黑龙江玉米、广西甘蔗、银杏、江西苎麻、甘庶、吉林鹿业等。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抓住有利时机,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规划,筛选项目,采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四川1996年5月邀集了部分管理部门、科研单位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讨论稿)及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并报国家统一布署,开展了农业产业化的试点工作。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集约化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指生产关系的改革,是改革战略,可以叫作“体制转轨”;第二个转变是指生产力发展途径、方式的重大调整,是发展战略,可叫作“增长转型”。“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同步推进,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实现新时期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的一切经济工作,包括农业和农村工作都是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一里程碑式的战略转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并以促成两个转变,实现三步走目标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
农业产业化和两个根本性转变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把农村的“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的最佳结合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不能说农村改革已经大功告成。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两大突出矛盾:一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越来越连通一气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农业的生产率比较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有的学者正确地指出,对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我们面临的是两个“不能改变”的事实。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农村的基本政策。它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农业生产力的特点,必须长期坚持,因而“千家万户”的状况一时不能改变。二是面临越来越大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市场,这个趋势也是不能改变的。50年代面对1亿多的小农户,曾经号召“组织起来”,搞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全面否定农民的财产权利,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演成“极左”的悲剧,这条路不可走。我们现在面临2.4亿农户。据调查,我国小农土地产业中有50%商品率为零,商品率低于30%亦即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占35%,商品率大于30%的仅占15%。面对这样汪洋大海般的分散的小农生产,要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我们的任务是艰巨复杂的,道路的选择更要十分谨慎。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两个不能改变的条件下,把两者联接起来,即以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为中介载体,将现代化先进技术和管理引入分散经营的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从而把千家万户引进国内外大市场。同时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方式,延长了农业生产链条,农民在这个生产链条中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小商品生产者,而是新的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他在收入分配中除得到种植、养殖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的和服务业的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改变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一方面人均资源相当紧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又相当严重;数十年来虽已积累了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总体上装备水平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劳动力虽然充裕但文化技术素质差。现在,中国人口已超过12亿,每年仍净增约1500万。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和农业发展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大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2%、14.3%和32.3%。我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广大地区仍处于畜力耕作和手工操作状态。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在发达国家这两个比率分别达到80%和60%。资源浪费、技术落后和管理粗放,导致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这种状况如继续下去,不仅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实现,在于推进农村经济体制转轨的同时,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就是要通过贸工农一体化,沿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从利益为纽带的路子,在城乡一、二、三产业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既调动农业内部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和弱质地位的积极性,又调动农业外部的相关企业和部门,以相对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反哺农业,加强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积极性。在产业之间的内在密切关联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农村经济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农业产业化还将通过经科教结合,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固有规律,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教兴农、科教兴工的战略落实,从而改变农业和农村技术落后面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四川宝兴县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宝兴县的开发性商品农业基地建设和“林工商”、“牧工商”经营,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方面,已显示出重大的作用。如中坝乡以“基地+农户”的形式开展林业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经济。以“公司+农户”形式发展茶叶生产,开发出“紫色毛峰”。以“科协+农户”形式促进油菜生产,实现科技服务一条龙。硗碛乡以“公司+农户”形式进行林工商经营,以农户联合方式进行高山放牧和远程运销。这些初步探索,促进了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组和优化,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向着“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良”的政策目标和“山上办绿色企业,山下办加工企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园”的规划设想前进了一步。开发性商品农业建设也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步伐。宝兴地处高寒山区,春迟秋早,低温干旱,光照不足。在基地建设和开发经营中,他们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粮食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87%,玉米地膜复盖92%,水稻100%、小麦、土豆规范栽培80%,茶叶、水果规范栽培70%,科学配方施肥70%,大小春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90%。粮食连续9年增产,6年创历史纪录,14年人均千斤以上。畜、林、茶、药、果、豆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1995年农民收入达1226元,但从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应当说,宝兴县通过实施开发性商品农业基地建设,使农业产业链条往前延伸了些,但链条并不长;实行“林工商”、“牧工商”经营,拓展供销社业务,使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加强了些,但各环节间断环状态并未根本改变。因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使之在延伸和接通农业产业链条中发挥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在中坝,已由县林业部门、乡林业技术指导站、乡林工商公司、乡村管理机构和农民分别出资金、出技术、出经营管理、出土地和劳力,组织了较规范的股份合作的林业基地,在延伸和接通林、工、商产业链条中,谁来充当龙头企业的角色?从内部组建、培育,还是从外部引进?都可以。如果从内部培育,看来把现有技术指导站和林工商公司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的实体,一头联基地,一头加强加工和运销,较为顺理成章。在硗碛,林工商公司在加工销售方面的业务开展较好,与各村也建立了稳定的原木供应的经济联系,但林业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林工商公司应肩负起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责任。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两个并行不悖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最艰巨的历史任务之一。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而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又给予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巨大的推动力。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是以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发展道路。在这种经济格局下,城乡之间因缺乏基本的产业联系而处于隔绝状态,如果再加之实行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就必然在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之间形成更强烈的反差。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过去曾采取的城市资本密集型工业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选择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战略。实践证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投资规模小,经济启动快,劳动力吸收能力强;农村工业与社区农业的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系密切,已经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克服城乡经济失衡,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从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启动的。由于必须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迅速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靠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来积累资金,并通过户籍制度、粮食副食品供应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不平等的管理体制,把80%的农民冻结在农村,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际上是把广大农村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发端于70年代的我国农村改革,既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农民办工业、建城镇的积极性。小平同志高兴地讲到:“农村改革,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出。……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里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乡镇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达40%以上,跟城市工业差不多处于平分秋色的地位。与农村工业兴起相联系的小城镇建设业已起步,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离土亦离乡”的有序转移也颇有成效。但是,我国乡镇企业是在农业基础相当脆弱的条件下和两种体制并存的夹缝中产生成长的,在结构上、体制上存在先天缺陷,素质差,水平低,且布局分散。据调查,有80%分散在各村落,19%分布在乡镇,1%分布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尽管我国乡镇企业吸纳了1亿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却相当缓慢。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不同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又一突出矛盾。
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密切了农、工、商之间的产业联系,必将在弥补乡镇企业发展的“先天缺陷”、打破城乡之间的“隔绝状态”方面,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将把农村工业化推进到更高水平。农业是农村工业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整个轻工业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全社会出口总额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中实施的以企业为龙头,生产基地为依托,主导产业、优势项目、拳头产品为核心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必将为农村工业提供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大批量的农业原料。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将大大提高农村的购买力,为农村工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条件。
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工业化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一头连着农业生产,另一头连着加工业和社会服务业。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必将推动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不仅使乡镇企业能从农业方面获得有力的稳固的物质支持和市场条件,而且还将促进乡镇企业适应农业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适度规范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变化,进行生产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大幅度调整,在更好地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一些乡镇企业(企业集团)已发展成为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大中型企业在农村工业化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一些大中型工商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市场开拓能力,正努力寻求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稳健的投资项目。农业产业化中创造的从基础生产到最终消费间的连绵不断的产业链条和广阔的农村市场,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会。现在有一批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企业,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拓展的综合性企业和金融性企业已悄然进军农业,在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用物质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龙头企业作用,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还将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问题,已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而现实地提上了日程。而且还因为我国农业城市化进程滞后制约着农村工业化方式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改造而显得更为迫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资金、技术,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由于接通了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强化了资源配置的聚集效应;还由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各环节利益平均化趋势而弱化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传统分配格局,进而从运行机制、利益关系上动摇了“城乡隔绝”的经济基础。加之户籍制度、供应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体制改革的实施,我国农村城市化必将出现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