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走基层如何讲好老百姓故事
杨薄淇 王泓颖 承德广播电视台
摘要: 处于新媒体时代下,记者有必要实时性到基层之中了解百姓故事,为他们发声,进一步促进舆论正向性地发展。本文则结合实际集中化探讨记者走基层并讲好老百姓故事的方法。
关键词: 记者;基层;老百姓故事;方法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明白其职责并非简单地进行新闻报道,同时更要时刻倾听百姓内心的声音,真正为他们发声并排忧解难。具体要做的,就是实时性调整既有的采访方法,力求对各类受众群体曝光相关事件、问题的基础上,令舆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对患者进行尿液白细胞检验的时候,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尿液干化学法检验方式以及尿沉渣镜检验方式,取其各自的优点来弥补各自的缺点,从而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在采用尿沉渣镜检方式来对尿液标本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来对尿液中的丝沉淀物进行观察,再依靠检验仪器来对尿液成分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患者肾脏器官的病理变化,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积极挖掘更多好故事
记者要有独到的眼光。一些人习惯性地认定,走基层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和争取出位机会,重点还是要锁定一些极端性的人或事,尽量放大百姓种种恶劣的生活状态,引发更多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说这样能够形成一定范畴的探讨,不过却很容易导致新闻失真,一旦说舆论监督上不够严格缜密,难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洪荒;再就是这样的新闻报道内容难以把控好,特别是在选题范畴和类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限制[1]。所以说,走基层去讲好百姓故事,实际上就是要求记者细致观察各种平凡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能够在报道中释放出非凡的光芒,包括赞扬那些坚守岗位人员的勤恳付出,讲述那些平凡人在重大人生抉择中的想法等等。就好比是央视的“感动中国”栏目,当中一系列和我们紧密相关的事件,背后往往包含着重大的坚守价值。
另外,记者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影响,确保不会和群众关注点相背离。以往走基层的故事,普遍都选择进行宽宏的背景设置和曲折的历史情节描述,如若说欠缺这些所谓华丽的修饰,就被认定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记者走基层,重点在于贴近人民群众,在持续解析各类新闻人物的同时,全方位地反应不同群众内心的烦恼,包括看病难和看病贵、教育平等、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以及其余的社会矛盾。经过对不同群众的走访,记者会更加深刻地反省自我,从而改良和调整不当的新闻写作风格、报道方式,能够及时站在群众的角度去反映相关问题,及时赢得特定机构援助去加以解决。
二、正确地进行采访报道
首先,避免主题先行。以往新闻记者习惯于先设置编辑基调、再找寻采访例子,但是这样容易导致记者采访方向的单一性,即紧紧根据新闻主题进行询问,至于当事人的具体诉求等则不太关注。经过这样采访而编辑出的新闻报道,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主观臆断,到头来不单单没有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严重情况下更不能清晰化映射出有关的社会问题,不足以引发群众的共鸣。所以说,在今后开展采访活动时,务必要挣脱传统条框的约束,将主题和主旋律内容先放置在一旁,先透过群众着手,悉心调查和了解百姓内心的诉求,保证不会轻易避开社会主要矛盾或是单纯宣扬主旋律[2]。除此之外,还应该实时性透过报道揭露种种社会消极状况,这样才能够令群众阅读后及时发现自己的影子,带动正确性的舆论导向之后,促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调整角色。大部分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扮演着新闻报道的主导者、领军者等角色,可判断基层新闻报道是否优秀,不仅仅要看信息的正确性,同时更要注意当中作者的参与度和认知度,归根结底,就是要求记者能够控制好尺度,凭借真情实感去进行采访,用观察者的角色去挖掘各类人物、事件更深层次的隐含意义。就好比是进行春运采访报道活动中,就可以考虑多记录一些回家的故事,包括远行游子终于如愿回到家乡、外出务工者过年回家的激动心情、春节探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等。透过这一系列新闻事件,可以找到每个人的影子和扮演过的角色,就比较容易引起群众内心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进而令新闻报道变得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
因种种原因,常有制度沦为“稻草人”的情况发生。因而,荀子在2000多年前即已提出“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39],提醒人们警惕“制度失效”问题。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曾专门讲纪律问题,生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政治纪律,多少纪律,问题是执行得不好,有些人觉得纪律是‘稻草人',不在乎,现在就是要严明纪律。各级干部要有敬畏之心,监督、奖惩措施要跟上。不防微杜渐就会溃于蚁穴”[40]。
三、多关注一些细节问题
第二,在编辑采访内容中,要关注的细节则相对繁多,包括采访镜头的剪辑、时间线的规划设定、剪辑的顺序等等,这样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隐藏的种种问题,帮助记者快速找到突破口,进一步增强整篇报道的表达效果。
第一,在采访过程中把控好相关细节,有助于令人物的个性、对特定事件表达的态度等,变得更加完善,在了解这些新闻之后,群众就会快速锁定精神方面的依托、在个人生活中找到相类似的人,令这部分新闻报道维持应有的鲜明和具体特征。
这部分强调的细节涉及两个方面,一类是采访期间的细节问题,再有就是编辑内容的细节处理问题。
另外,尽量令采访对象回归平凡。以往新闻采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都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筛选一些伟大的英雄形象,来凸显报道本身的个性化特征,可是步入基层的记者则不同,其工作的重点在于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反映群众普遍的诉求,所以应该竭力令采访对象回归平凡[3]。经过回归平凡式地采访报道,可以令更多人的烦恼被注意并被抓紧解决,不仅仅有助于实时性稳固受众和新闻报道间的互动性,同时更可以维持新闻、记者应有的权威性和具体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新闻报道,要与时俱进,确保不会和群众实际生活状况和诉求等产生冲突。基于此,就要求记者及时深入基层,积极为百姓发生并致力于讲好百姓故事,即在定期发掘好故事、采出好故事的同时,避免出现主题先行的现象并处理好各类细节问题,令采访角色真正回归自然。这样一来,再过平凡的新闻事实,也将瞬间焕发出强烈而伟大的人性光辉,赢得更多人的共鸣、关注和深省。
第二,农民将收获之后的粮食运送到“粮食银行”,“粮食银行”对粮食进行称重和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水分、杂质、出米率等。水分和杂质等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就按照稻谷的具体品种,分别计价、分别储放。其中的出米率指标还与后期的分红有关,出米率高的,通过二次分红方式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禄永峰.基层记者如何讲好身边故事[J].中国记者,2015,18(08):133-136.
[2]邓思婕.讲好老百姓的故事——记者走基层之我见[J].新媒体研究,2017,26(14):87-92.
[3]凌召兵.记者走基层接地气的重要性分析[J].电视指南,2017,24(23):1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