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概述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概述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体系论文,结构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7)01-0006-06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对纷繁的教育内容加以整理、过滤、筛选、归类,以形成有机的结构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中,要充分考虑内容划分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相对性,把握各内容之间的相互交错和包含关系,注意内容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交互性和兼容性。本文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类整合,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内容三个部分组成的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所谓基础性内容,是指社会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本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它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恒久性的特点。基础性,是说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基本层次,也是人的思想品德的最基本要求;广泛性,是说教育内容具有全面覆盖性和最大可接受性;恒久性,是说教育内容涉及人的一言一行、一生一世,使人受益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以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一)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和劳动人民对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和道德理想的提炼,涉及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个人、家庭、处世、治国等方方面面,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传统文化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它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受教育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施加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的体现在志士仁人的至理名言中,有的集中反映在中华民族崇尚的气节观念里,有的在民族英雄身上闪闪发光,有的在劳动人民中间广泛传播。诸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人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襟怀,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和化身,是国魂和民族魂。这些道德规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反映着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意愿和共同情怀,曾经激起过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陶冶出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和民族精英。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有助于形成重礼仪、讲文明的道德风尚和良好社会风气,对激发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是围绕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就领域来讲,公民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处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社会公德教育,主要培养社会成员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在现阶段,社会公德教育要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要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开展乐业教育、勤业教育和敬业教育,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教育要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三)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神圣的热爱之情。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救国、强国是近代历史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注入新内容,提出时代新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社会主义表明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 (P3)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也指明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江泽民指出:“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2] (P124)。因此,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等。进入21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人民将生活在更为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全球化时代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涵和特点,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艰巨性。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民族性,注重开放性,突出时代性。立足民族性,就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突出民族特色;注重开放性,就是要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积极面对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突出时代性,就是要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四)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就一般意义而言,艰苦奋斗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物质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人们的消费要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动创造的财富;从精神层面看,艰苦奋斗指的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艰苦奋斗并不是一种模式化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人能在任何条件下保持艰苦创业、勤俭自强、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特质;就群体而言,它显示的是该群体励精图治、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理想主义与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创业、廉洁自律的不懈追求,也是勤劳勇敢、不怕牺牲、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思想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

所谓主导性内容,是指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主要包括以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一)思想理论教育

科学的思想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一种基础性的、导向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总结历史、说明现实与洞察未来、指导实践的统一,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性,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本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思想理论教育,为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根本的功能是使教育对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着眼于引导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以及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努力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总之,在思想理论教育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体现思想理论教育的基础性;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思想理论教育的时代性;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和人生为重点,体现思想理论教育的应用性。

(二)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的、最高价值的信念。理想与信念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信念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信念的体现;理想以信念为支撑,理想的追求和实现体现并折射着信念的坚定;信念以理想为方向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信念,只有对理想的坚信才会有信念的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要着力解决的是思想观念中的深层次和精神境界中的高标准问题。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它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结果。理想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理想教育既要着眼于未来,但又不能远离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离开了现实,理想就成了空中楼阁。反过来,理想又引导着现实,现实离开了理想的引导,则会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我们要准确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实现机制,把形成共同理想和树立远大理想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社会理想,它是无产阶级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因此,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既要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道德情感、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的精神浓缩和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

民族精神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传授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并使这种情感与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稳定的品质的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精神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比较而言,培育更根本。民族精神不是民族内部自发形成的,不是由民族外部简单移植的,而是民族共同体自觉地、持续地培育的结果。从逻辑上讲,只有培育出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弘扬;同时,民族精神又要在弘扬中培育,它永远在培育之中,是一个不断丰富、升华、发展的动态过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今天,我们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铸就民族自尊品格,坚持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英雄气概,坚定民族自强信念。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形式和现实表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胡锦涛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于简练的表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八荣八耻”中第一条是国家观,强调必须热爱祖国不能危害祖国;第二条是人民观,强调必须服务人民不能背离人民;第三条是科学观,强调必须崇尚科学不能愚昧无知;第四条是劳动观,强调必须辛勤劳动不能好逸恶劳。国家观、人民观、科学观、劳动观是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后面的四条,则具体涉及人我观、义利观、法纪观、生活观。这八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知荣明耻、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全体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表率。要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所以需要拓展,一方面,是因为虽然某些教育内容是传统的和基本的,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受到了忽视和削弱,而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倍显重要,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并予以加强;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因此,在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内容和主导性内容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拓展教育内容,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提出的课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内容主要包括以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一)诚实守信教育

“诚”就是诚实,“信”就是守信。诚实与守信相辅相成。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离开诚实就没有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一方面,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原则,而这一品德在今天显得极为缺失,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诚信危机”;另一方面,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要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支撑。有学者指出,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4] 因此,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努力营造诚信氛围,积极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诚实守信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诚信品质和习惯。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和接受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和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培养诚信理念,激发诚信情感,规范诚信行为,养成诚信习惯。要引导受教育者充分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为人做事都要以义取信,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要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形成强烈的规则意识,培养守时、守约、守信的良好诚信习惯,提高守规、守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涉及人们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特殊社会活动,其目标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养成高尚的思想修养,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社会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快节奏、高竞争、强刺激的生活,往往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心理震荡,导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和广大青少年。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人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三)创新精神教育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根本观点出发,确认了人的创造性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和能力。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创造力是生产力中人的作用的最高体现。创造和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在现代社会,创造、创新、创业是时代的潮流,创造、创新、创意是个体的品质,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

创新精神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原理,以培养公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旨在激发创新精神,挖掘创造潜能,开发个体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品格教育、创造性思维教育以及创造力训练。开展创新精神教育,一是确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个人成才的核心;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鲜明标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含着人的创造力的激发,而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二是建立有效的知识观。知识既可以成为创新的翅膀,也可以成为创新的羁绊。那种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以及经验迷信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我们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促进思维的科学化;破除对古人的迷信,促进思维的现代化;破除对洋人的迷信,促进思维的民族化;破除对书本的迷信,促进思维的客观化。三是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要建设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如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思想上的自由争鸣等,逐步形成以创造论英雄,以创新论价值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生态道德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因此,要拓宽道德教育的领域,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注重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而且要重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

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一是提高认识。生态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要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倡导生态伦理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道德素质,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二是培养情感。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爱憎、好恶的态度。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的视野,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培植生态忧患感和生态责任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以体现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三是锤炼意志。生态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生态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不懈的努力。要教育人们切实革除掠夺性的生产方式,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维护生态平衡,珍惜和善待生命,特别是濒危动物生命。四是规范行为。要引导公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吃野生动物,不用一次性筷子,不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总之,要将道德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不断推动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

(五)国际意识教育

国际意识也称为“世界意识”、“全球意识”。所谓国际意识,指的是教育所培养的人要有国际视野,正确把握时代潮流,科学把握世界大势。国际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种主动面向世界、自觉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态度、观念和开放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平等、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品质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国际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要求人们既能用世界的眼光观察、处理中国问题,又能站在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立场上观察和处理世界性问题。

国际意识主要包括国际经济意识、国际政治意识和国际文化意识。国际意识教育包括国际经济意识教育,即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国际市场意识;国际政治意识教育,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国际文化意识教育,即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5] (P47—48)总之,通过国际意识教育,建构具有超越意识和全球意识的精神世界,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和全球眼光的、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组成的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体现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基本要求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是突出教育的先进性、方向性、超前性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内容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充实、更新的内容。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和主导性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内容会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变化。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中,要巩固基础性内容,强化主导性内容,拓展时代性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研究的需要,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分类,目的是从思维上将它们区分开来,便于认识和研究。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它们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标签:;  ;  ;  ;  ;  ;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概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