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资流通通行业加速实现“两个转变”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中国论文,物资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改革全面深入、市场体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以往由深层原因引起的众多方面“跟不上”、“不适应”的状况,也日益明显。其中,专业化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表现得比较突出。如何看待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如何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发展新阶段所无法避免的新挑战,是各行各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物资流通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物资流通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流通产业地位,经济动态化,生产资料流通所占份额,以及物资流通系统网络加速复杂化规律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论证。
1.流通产业地位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发展史显示,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产业发展的重心是逐渐向后推移的,在古代社会,第一产业即农业占有绝大比重。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随后,当其比重占据主体地位并达到一定高度时,便开始缓慢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逐渐取代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而商业、流通产业恰好是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演化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分工细化和经济日益发达的必然结果。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产业结构重心向后推移的速度日益加快,主要表现是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加速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这一变化更加明显(见下表)。
若干发达国家80年代产业结构的变化(%)
国 别 年度 产业产值构成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美 国 1980 2.8 31.765.5
1988 2.3 26.471.3
日 本 1980 3.5 36.360.1
1988 2.3 34.962.8
英 国 1980 1.6 40.458.0
1988 1.2 33.964.9
意大利 1980 5.8 39.454.8
1988 3.7 34.362.0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这些国家近年来产业结构“软化”趋势仍在继续加强。其中,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普遍降至4%以下,第二产业在26%至41%之间,而第三产业则上升到了57%至70%。其中,美国1988年就已达到71%。另据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也达到了71.2%,在1970—1987年间,新增就业人员的90%是由第三产业吸纳的。
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来看,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都在30%以下,中国1978年是23%,到1994年末,巴达到32.7%(同期第一、第二产业分别是18.8%和48.5%),16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同期从业人员比重,1978年只占12.1%,1994年上升到了28.2%,16年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中国第三产业中,商业产值和就业人数都占第一位,与商品流通直接相关的运输邮电业居第二位。1994年,商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28.3 %,运输邮电业占18.8%(引自《中国统计摘要·1995》)。从数据看,中国以商业(含物资流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目前所占比重还不够高,更低于发达国家,但上升速度在逐步加快,特别是在吸纳新增就业人员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些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准(例如,1993年北京市已达到45.8%)。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城市的功能调整,中国的流通产业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在局部地区和城市,流通产业有可能上升为比重第一的主导产业。
2.经济的动态化
实现“两个转变”,首先要实现以往“重生产、轻流通”,“尤重生产资料生产、尤轻生产资料流通”陈旧观念的根本转变。市场、流通是经济现代化、社会化、动态化的集中体现。而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排斥市场和流通所导致的经济静态化,即把生产、产品和社会财富理解为静止、呆滞的过程。突出表现是,片面追求产品绝对量的增长,面忽视产品在运动中、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实现中所发挥的实际效用的大小。于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随处看到由于不理解经济动态化所造成的产品超储积压、资金周转呆滞、现金大量沉淀、产权转移受阻、资源闲置浪费等不合理现象。与此同时,我们又几乎随处可中以听到“资金不足”、有效产品“短缺”的抱怨。
其实,经济学的或是哲学的结论竟是如此简单;现代现念不同于中世纪“土财主”和“守财奴”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对产品、对资本、对货币、对财富有着动态化的理解,即离开了市场、流通的运动过程,它们都只不过是虚幻的、观念的、想象中的存在,并不会给它们的拥有者带来任何效用和收益。换句话说,在社会财富总量既定之后,货畅其流,才能物尽其用。才是社会财富实际效用的其实增长,反之,则是杜会财富实际效用的虚假增长。这一动态、相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就是真正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流通过程地位、作用和意义的经济哲学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目前最缺乏的,并不是许多人、许多企出朝思募想的“资金”而是缺乏符合市场经济的、动态化的观念和思想,缺乏一斜善于从资源动态化中寻找出路、寻求发展的智慧和经验。
3.生产资料流通所占的份额
在当今社会化、专业化经济体系中,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用户)手里,通常要经过复杂的市场流通过程。可以确认,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存在着一个规模庞大的产品生产——流通系统。其中,规模最大的部分,并非人们日常生话直接体验到的最终消费品,而是必须穿梭于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厂家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和机械设备。这是一个不容易看到尽头的生产——流通系列。我们大可不必奢谈生产资料市场流通怎样重要,只须稍微发挥一点想象力,就不难揣测出,倘若这个流程一旦中断或发生紊乱,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定将陷入瘫痪局面。命脉所系,不可不察。因此,当今世界无论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向生产资料流通这一脆弱的动态过程“输入智慧”,向这个“难以廓清边界”的独特产业领域,投入着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专门人才,都在搅尽脑汁挖掘着没有止境的流通效能。
那么,中国生产资料市场流通规模究竟有多大?在例行的权威框架内,至今没有现成的、直接的、完整的统计数据。但是,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在“社会总产品构成”栏目中间接告知,在历年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的比重中,当年为补偿全社会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维持简单再生产),以及生产性、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积累(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额,1992年占76.7%(“一五”——“七五”计划时期分别是58%、66.4%、61.4%、67.2%、70.6%、71%和74.6%),其余23.3%的物质产品才属于个人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按同年社会总产值55842亿元来计,76.7%的绝对量应当是42830亿元。这说明,由于资金、技术密集由的影响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在社会财富总量、生活消费总量绝对增长的同时,有一个更大的产品量,即生产资料成投资品,是“滚动”于生产体系之中的,从直接流程来看,它们不属于最终生活消费。换句话说,相当于42830亿元的生产资料,就是中国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最终边界”。令一个可供印证的最新权威数据是,国内贸易部在1996年中期预测全年商品销售状况时估计,当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可达到31000亿元,尽管可能存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但还是远超过25000亿元消费品销售的数额。
4.物资流通系统网络的加速复杂化规律
本人确认,流通规律和市场经济有着深厚的生产力基础。这是因为,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社会化大生产内含着与之俱来的内在矛盾,即由分工专业化进程引起的——产品生产单一化和产品需要多样化两种趋向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像“剪刀差”一样不断扩大,致使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链条日趋脆弱,从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流通过程的依赖日趋加深。在这种场合,生产资料流通过程不是随生产专业化同步复杂化,而是加速复杂化,即生产资料流通存在着加速复杂化的规律。这是因为,每增加一个专业生产门类,市场流通网络中便会相应增加一组新的横向经济联系,使之与原有的社会生产机体实行“对接”。原有生产部门的基数越大(即分工专业化生产水平越高),每次新增加的横向经济联系的组值(交往系数)便越大。生产部门数X与生产资料流通网络数Y之间存在
X
Y=F(X)=Σ(K-1)
K=1
的函数关系.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级数X与几何级数Y的相关性。
这种生产资料流通过程加速复杂化规律既然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综合表现,那么进一步的结论是,它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就带有多向性和全局性:一是给微观经济运行造成了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二是突出了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要求建立具有复合功能的现代化城市;三是引起了经济变量的加速增长和价格、市场机制使用的增强,并对纵向调控体制提出了挑战;四是引起了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群体的职能综合化,要求改革流通体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多种经济功能、不同规模的经营实体和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五是引起了商品流量和信息的剧烈增长,从而引起了发达国家所发生的“流通革命”,并要求信息通讯。生产资料储运、配送产业必须得到优先发展;等等。
这一规律性的实际含义就是现代工业使倍增的生产资料投入了大范围的空间转移过程。仅从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铁路运量的依存关系来看,大体上是每生产1万吨化肥或水泥,产生3万吨运量;每生产1亿度火电,产生5万吨运量;每生产1万吨钢,约产生6万吨运量;每生产1万吨煤,约产生7000吨运量;每生产1万吨石油,约产生8000吨运量。
二、物资流通行业实现“两个转变”需要制定明确的流通产业政策
在中国实现“两个转变”的背景下,制定明确的流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流通产业政策之前,有必要先理解产业政策的含义。“产业政策”是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后,流行起来的概念,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时代,一般不存在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基本上由市场调节。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随着国家干预行为的加强,产业政策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流通产业政策是当代市场经济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流通产业发展而制定、实施的长期经济政策。包括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前景判断、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等等。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流通产业政策,可以分解为若干方面的具体政策,例如,国有商业、物资企业政策,非国有商业政策,大型商业企业政策,中小型商业企业政策,商品储运业政策,商品包装标准化政策,流通产业合理化政策,流通产业现代化政策等等。
中国的流通产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流通体制、流通结构、流通效能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同时,中国开始建立起“流通产业”和“流通产业政策”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先后就工业生产资料的商品属性确认问题,原商业体制、物资体制、供销社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问题,建立市场价格体系问题,以城市为中心,打破区域封锁、优化流通格局、提高流通效益问题,市场建设一要积极发展、二要统筹规划问题,市场竞争秩序要法制化、规范化问题,加快发展运输邮电事业问题,积极探索商品配送中心、发展代理制和联锁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问题,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问题,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和内外贸一体化问题,加强对市场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问题,建立流通产业法律法规问题,以及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了重大进展。
所有这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显示了中国的流通产业和流通政策,通过方方面面的试验和探索,正在日趋清晰、完整,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物资流通产业要基本建立起以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主要标志、功能齐全的流通体系,物资流通产业不仅要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而且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可靠的支柱产业。即流通产业要成为投资的主要领域,利税的主要来源,就业的主要渠道,科技开发应用的主要方面,成为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从“两个转变”角度考虑,物资流通行业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
1.物资流通产业的市场化
流通产业要基本完成从传统计划体制向有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可调控的商品统一市场和商品流通体系。其中,指令性计划要缩减到位,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动态的商品市场价格体系,包括由市场调节的商品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政企要截然分开,特别是原国有物资流通企业要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真正实现按照市场原则运行;物资交易要规范化、法制化,要建立防止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少数企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市场流通秩序。
2.物资流通产业的集约化
为提高流通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必须讲求流通产业的合理化。流通产业合理化是指依靠现有投资和技术条件,通过调整、改进流通产业内部关系和结构,强化管理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此,要打破原商业、物资、供销杜、外贸等专业流通部门各自为政的封闭格局,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形成相互联系紧密的一体化的“大流通”局面;要推行各种先进、高效的流通方式,优化商品库存结构,提高社会化的仓储效益,提高规模经济水平,降低流通费用,减少库存积压,加速商品周转和资本周转;要大力发展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物资储运体系,改变储运资源“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低效、浪费状况,提高储运体系的合理化水平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要实现商品包装的标准化,为提高商品储运效率创造基础条件。
3.物资流通产业的现代化
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是指在合理化、集约化的前提下,增加资金投入,引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实行现代管理制度创新,使流通产业发生质的飞跃,实现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具体包括:流通设施现代化,即要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流通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流通方式现代化,要大力发展配送制和配送中心,发展商业联锁经营和集装箱运输体系,发展与商品流通关系密切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体系,流通管理现代化,即流通决策管理的科学化,办公、业务、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高效率以及流通观念、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4.物资流通产业的国际化
中国流通产业国际化是指流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地位。这种国际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中国流通产业必须立足国内市场,讲求规模经济和开放式发展,以大型化、集团化为依托,到国际市场寻求又广阔的发展机会,并逐步实现与国际流通产业接轨。另一方面,流通产业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学习借鉴国外流通产业的管理经验,创办国际水准的流通企业。
为促进物资流通行业的“两个转变”,实现流通产业的远景目标,近期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加速商品市场的培育;二是在现有条件下,优化流通结构,改变小、散、乱盲目外延扩张的局面,努力实现流通产业的合理化;三是强化体制转轨时期市场流通秩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流通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五是积极培养流通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六是从全局和长远出发,深入研究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体系中,要突出流通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并分解细化流通产业分项政策的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