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_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_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中华民族论文,精神家园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在全球文化日益多样化的当今时代,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如何拓展和谐文化的内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解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历史和现实都验证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文化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背景,就很难取得发展进步。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不仅需要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物质生产等方面所形成的强大物质力量,还需要有思想独立、精神养育、文化陶冶等方面所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国家,只有坚守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才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会不断地产生和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才会以巨大的合力创造时代的辉煌。中华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其中,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往往是共融和同质的,而时代文化则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革命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延伸的产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就不能统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魂魄;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光大,也就缺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的。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要素和本质性力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给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以强大动力的同时,更能给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以启迪、烛照、支撑与抚慰。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构筑民族精神家园。民族精神家园是一定民族的精神归属所在和民族理想追求的永久寄托所在,建造民族精神家园,培育民族精神,是历史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二是增进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往往表现为对内维护族群凝聚的自我认同及对外区分我族群与他族群的相互认同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三是凝聚民族力量。民族精神是一种能够召唤、激发民族成员为民族的共同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可以使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产生向心力。四是展示民族形象。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和民族认同意识的核心,对于形成民族特质和确定民族界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民族识别和民族形象展示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五是推动民族发展。民族精神中所蕴涵的才智精华,是指引和推动各民族人民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智慧资源。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批判地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不仅尊重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更注重它在社会变迁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体系,使之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

就实质而言,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它以不同的形式与载体孕育着民族精神,离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是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与集中体现。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全民族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文化发展活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展示和提升国家良好形象;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统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魂魄;充分内化、外显中华文化本质精髓的实践要求,确保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我们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前,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

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第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与管理方式,形成鼓励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与风格,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勇于和善于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要更加自觉、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途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形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合力。既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又要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既要着眼长远搞好海外中华文化中心的建设,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在开展各种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中,要把握正确的导向,努力展示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和当代中国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搭建起相互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和支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世界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既需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更需要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世界建设。我们要在坚持先进文化的精神方向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大众性、普及性,为不同地域、行业与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创建精神家园,并唤起他们自觉参与精神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站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高度,用新的时代精神审视中华文化,更新中华文化,进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中国人民以更加自觉、主动的姿态,推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标签:;  ;  ;  ;  

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