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时美施贵宝财务操纵案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月菡,陈庆杰[1](2021)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其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利用财务舞弊手段来谋求利润。研究发现,常见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主要有虚增资产、隐瞒负债、虚增收入、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4种,而目前中国的审查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复杂的舞弊手段往往不能监察到位。为了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结合超华科技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公司内部、政府机关和中介机构3个角度总结出针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防范对策。
王煊莹[2](2020)在《复星医药跨国并购Gland Pharma的绩效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仿制药是全球各国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要求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一致,否则将会被逐出市场,能否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成为国内医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2017年,国内药企突然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热潮,中资医药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在当年高达455个亿,与2016年相比交易数量增长了10%,交易金额增长了97%。然而,这些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如何顺利完成并购,并购效果又究竟如何?这不仅是企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内外理论界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上海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仿制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2017年,复星医药以10.94亿美元完成对印度Gland Pharma的并购,成为了当年交易金额最大的医药并购案例,而此次并购也对复星产生了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此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对并购的相关理论和绩效的理论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接着,分析仿制药产业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介绍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及其优先审批制度、并购双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状况,归纳其并购动因,对并购过程和后续整合进行详细阐述;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对该并购事件的短期绩效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会计指标法,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对该事件的长期绩效进行研究,并使用非财务绩效指标研究合并后是否达到了并购目的;最后总结其成功并购的经验,并在结尾处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依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复星医药对印度Gland的并购动因,一方面是为了取得先进的专利技术和人才团队,另一方面,则是想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以及协同经营。2、在并购绩效方面,短期市场反应是积极的;长期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有所提升,营运能力维持稳定,偿债能力有所削弱但总体向好;市场份额扩大,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但规模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扩大。3、本次并购活动的启示是,应将“一致性评价”提升为企业重大战略决策考量,医药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确定并购目标,优质的并购标的保障企业绩效,而复星创新的全球化策略也值得国内的医药企业进行学习借鉴。
温蕾[3](2020)在《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也走向成熟。为增强战略实力,提升并巩固地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并不均衡,近年来频繁的并购活动加速行业洗牌,使行业内部竞争愈发激烈。不可否认的是,在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企业并购具有显着效果,但每笔并购交易都免不了高昂的交易对价,可能会产生溢价过高的情况,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此外,虽然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来扩张规模,但是面对国内外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案例,企业并购的积极性难免会被削弱。相较于其他行业,医药行业并购溢价率相对较高,因此医药企业面临更高的并购财务风险。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结合医药企业并购现状,对典型案例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对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找出并购活动中并购溢价产生的原因以及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明确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并结合整个并购过程将并购财务风险分为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偿债风险及整合风险,这些风险之间会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本文案例选取益佰制药并购百祥制药这项并购活动,结合相关资料对此次并购交易进行风险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商誉减值分析高溢价并购财务风险的后续影响,发现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引发相应的启示:应当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适当设立业绩补偿承诺、尝试多元化融资渠道并引入或有支付方式、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商誉确认及减值计提。企业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想要使并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需要从根源上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企业应当以明确自身发展战略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谨慎选择目标,在专业团队的协助下制定全面严谨的并购方案;在实施并购时,对潜在的风险时刻关注并保持高度警惕,在必要的时刻及时采取控制和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购顺利进行,达到预期并购效果。
王娟[4](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BMS公司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与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和平稳的发展,同时推出许多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在此背景下,医药企业的竞争会更为激烈,与过去单一的竞争方式不同,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产品、营销和渠道。未来医药企业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综合实力的较量,而且全面竞争取代过去的某个或者几个方面的竞争。因此跨国医药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加剧,在新医改的政策之下如何去获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医药行业所要解决的核心重点。本文以BMS有限公司的药品营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整理了当前相关的国内外有关营销和医药营销的相关理论和文献,首先分析了BMS公司目前处方药中国市场的现状,并指BMS公司目前处方药中国市场的面临的问题,然后在新医改背景下对跨国企业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本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BMS公司要对上述的不足如何对应对,重新制定新的营销战略方向,以此应对营销环境当中的一系列的威胁与挑战。同时,本文利用STP理论确定了BMS公司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为BMS公司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营销策略建议。具体就是通过产品、定价、推广、公关等营销的创新,优化BMS公司的药品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本文针对BMS公司提出的营销策略方面的建议,希望能为全国乃至世界其他药品销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的选择、完善和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杜涛[5](2019)在《国际私法国际前沿年度报告(2017—2018)》文中提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尽管有特朗普政府单边主义政策的影响,但各国国际私法仍然取得了新的进步。欧盟国际私法统一化在英国脱欧谈判背景下有所放缓,但也有几项新的条例得到了修订。《欧盟取证条例》和《欧盟送达条例》也在征求修订意见。欧盟成员国也展开了在国际商事法院方面的竞争。美国法学会第三次《冲突法重述》和第四次《对外关系法重述》的编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维生素C案中否定了中国商务部对中国法律的解释意见。美国国会通过了《CLOUD法》,允许法院和行政机关从域外获取数据信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还判决跨国公司不适用《外国人侵权法》。中美法院都出现了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商事判决的新判例。澳大利亚《国际民法法令》即将颁布,同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法院首次承认和执行了一起中国金钱判决。新西兰颁布了新的侵权国际私法。新加坡依据海牙《选择法院协议公约》首次承认和执行了英国法院判决。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完成了判决公约草案的起草工作。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则通过了关于调解的新加坡公约。
陈光胜[6](2016)在《誉衡药业并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行业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之一,医药市场随着人民健康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保持稳定的增速,正是基于对医药市场的乐观预期,大量的资本涌入医药行业,形成了近万家企业同台竞技的局面,与国际同行相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装备水平差,研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与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进口药,国外原研药占据中国医药市场的很大份额,尤其是高端药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民族医药企业在面对外资巨头的竞争压力下,首先要做的是发展,以最快的速度做大做强,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以期在市场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药品的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医药行业是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行业,这种行业特点,企业在选择发展扩张路径时,并购成为其重要的选项。国际上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大多曾经使用并购的手段达到产品线的延生,市场的扩张,增加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国内医药行业目前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整个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并购重组机会,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日趋成熟,部分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并成功上市,借助资本的条件和能力逐步成熟,大量的医药行业的并购应运而生。本文就是通过对哈尔滨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历次并购行为的研究,来观察它的并购行为的内在动因及规律,同时分析它的并购行为对公司的内在价值的变化,及其并购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变动与公司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的关联实证分析。通过对典型个体案例的研究,发掘医药行业并购的普遍规律,分析医药企业并购的成功要点及避免失败的并购误区。同时研究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如何与资本、资本市场进行良性的互动,以期获得资本和资本市场的认同,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公司的并购战略。哈尔滨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并购行为及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在国内医药上市公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实证案例研究,揭示的规律和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药业同业的借鉴和参考。
江祖波[7](2014)在《农业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舞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我国上市公司舞弊情况更为严重。在舞弊的上市公司中,众多震惊市场的大案都来自农业上市公司。因此,本文从舞弊手段的角度入手,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舞弊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舞弊手段的共同点,并结合农业行业的性质分析其关联性。本文首先以2001年到2013年证监会行政处罚为蓝本,得到170家因财务报告而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再从中选出舞弊的农业上市公司,共13家。文章从财务报表舞弊和会计信息披露舞弊的角度对13家农业上市公司的舞弊手段进行梳理,对其舞弊手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且为了对比,同样对170家公司的舞弊手段进行描述性统计,比较农业上市公司的舞弊手段和上市公司整体的舞弊手段之间的异同。然后对13家舞弊的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单个案例剖析,分析并总结每个舞弊公司具体采用的舞弊手段及其运用方法。接着从行业的角度,结合行业特征对13个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找出农业上市公司舞弊的共性以及与特定的行业特征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描述性统计和案例分析,结论表明,1)农业上市公司的舞弊情况更为严重;2)农业上市更倾向采用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存货的方式进行舞弊;3)行业特点,如分散化的销售采购模式、消耗性生物资产占比大、土地资产占比大、生物科技概念抢眼等特点容易导致农业上市公司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存货以及虚增土地使用权及相关固定资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研究的背景、意义、创新性说明等;第二部分是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舞弊手段的分析框架及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样本的选取及舞弊手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四部分是单个案例的舞弊手段具体剖析;第五部分是行业特征与舞弊手段的关联;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及建议。
高欣[8](2013)在《美国与全球艾滋病治理》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也带来了诸多全球性问题,在全球卫生领域,诸如艾滋病、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甲流等跨国传染病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全球卫生治理中,艾滋病治理是最典型的难题。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积极参与并领导全球艾滋病治理;实际上,全球艾滋病治理是美国参与全球治理,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卫生治理在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服从于美国对外战略。美国的全球艾滋病治理政策反映了美国试图在国际道义和国家利益两方面取得平衡。美国对全球艾滋病治理的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冷战结束的关键时期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前夜,美国的外交政策的重点不在艾滋病问题上。“9 · 11”事件之后,美国在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逐渐认识到美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传染病之外。美国主流舆论促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全球艾滋病治理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愿意聚合各种力量共同对全球艾滋病进行治理。美国国会的推动为美国治理全球艾滋病的提供了经济和法律基础。现阶段,全球艾滋病治理存在正式、非正式和公私合作治理三种机制。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国际非政府组织、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抗击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等角色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存在重叠、效率不高、资金缺乏等各种问题。美国扮演着“舵手”的角色,促进全球多层治理体系的发展,不断完善全球艾滋病治理网络,力图把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艾滋病治理网络与全球多层治理网络对接起来。与此同时,美国构建的全球艾滋病超级治理网络也具有稳固性,即使网络链上的某种行为角色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美国治理全球艾滋病的大局。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经历了克林顿、布什、奥巴马三个时期的发展。克林顿政府时期“抗击疫情的领导和投资倡议”是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的开端。布什政府“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是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的“马歇尔计划”,标志着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的高峰。2009年至2014年,奥巴马政府的实施“全球卫生行动计划”是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的延续和扩大。美国是一个具有务实精神的国家,具有长远目标的决策和行为能力。美国外交思想中两个最为核心的主体是“利益”和“责任”。美国积极参与全球艾滋病治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抗艾滋病药物生产公司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世界贸易组织的专利体制造成了防治艾滋病药品价格过高使贫穷国家无法负担。美国指责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艾滋病危机而对艾滋病治疗药品实行的“强制许可措施”,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关于“病者有其药”的斗争,在维护全球公共卫生秩序的压力下,美国最终放弃了诉讼,默认了发展中国药品强制许可的存在。这一方面是美国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美国作为最强大的主权国家,在全球卫生治理问题上与各种行为体所达成的妥协。美国积极参与全球艾滋病治理有助于全球卫生治理走向“良治”,同时有助于扩大美国在受援国的影响和势力,是其树立仁慈大国形象的舞台。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启示中国应进一步重视并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加强卫生外交,发挥新兴媒体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
徐倩[9](2013)在《中美财务舞弊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财务舞弊行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相伴相生,被视为资本市场的一颗毒瘤,一向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监管者等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使用者所深恶痛绝。近年来,各国的学者对于财务舞弊的相关课题做出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有效防范、识别和治理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中国与美国的股票市场是世界两大各自具备典型性的资本市场,由于经济体制、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中美两国的股票市场各具特色,在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在不同的市场背景下,两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也各具较强的独特性,因而对中美两国财务舞弊行为的比较研究具备一定的现实性意义。本文对中国与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准则制定模式、财务报表内容、舞弊动机与原因、舞弊形式等做出了理论性的比较研究,并分别分析比较了两国的典型上市公司舞弊案例,通过案例的比较研究,更直观、清晰的分析出中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的联系和区别,最后从上市公司内外部审计监管的角度对防范、治理两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做出比较,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李沐纯[10](2010)在《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购作为企业推行多元化、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是迄今为止在资本市场上最具诱惑力的扩张方式,其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占据着国际学术领域的重要板块。医药作为典型的R&D驱动型高新技术行业,在最近一轮并购热潮中,跨国医药企业十分注重借助购并获取相关的技术与知识资产,在并购目标的选择方面十分注重借机弥补技术不足或缺陷,以增强或补强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对应,通过并购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的典型动因之一,这种现象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大环境,以及“新医改”的逐步实施,我国的医药行业必然面临着一次空前变革,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成为行业与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尤其是对基于技术获取动因的购并行为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仍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以我国生物医药板块的上市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回顾了并购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外并购研究的主流文献,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并购理论中的新发展,也即企业并购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探究“并购财富效应损益之谜”提供了崭新视角。本文遵循“战略导向(动因)——资源整合(行为)——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绩效)”的逻辑思路,选取我国深、沪两市医药板块的91家上市公司在2004-2008年的相关数据,客观探讨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和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于企业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并购行为对并购后自身的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在这一时间段内,并购次数较多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发生并购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对较好。第二,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4-2007年期间的160余例并购事件来看,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并购后自身的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相比,基于非技术动因的非技术购并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并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第三,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2004-2007年期间发生的50余例技术并购事件的经验研究表明,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以及技术相关性对于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具体来看,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并购双方的技术相关性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非线性影响(倒U型),也即,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的技术过于相似或过于无关都不利于并购后自身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第四,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2004-2007年期间发生的50余例技术并购事件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对技术并购中目标方绝对知识规模对并购后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也即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越强,目标方绝对知识规模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越显着。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和并购事件两个层面深入探究以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第一个层面表现为企业的并购行为(衡量并购频繁程度的并购次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第二个层面表现为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的知识规模、技术相关性等特征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的调节作用,不仅丰富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并购行为与绩效的研究视角,而且扩展了我国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的关系研究。最后,本文也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二、百时美施贵宝财务操纵案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时美施贵宝财务操纵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其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2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 |
2.1.1 财务舞弊的定义 |
2.1.2 财务舞弊的分类 |
2.2 财务舞弊的特征 |
1)上市公司管理层是舞弊的主要操控者。 |
2)会计数据是舞弊的主要对象。 |
3)上市公司的利润并不会因为舞弊的发生而有真实的改变。 |
4)会计师审计不严。 |
2.3 舞弊动因理论 |
2.3.1 舞弊冰山理论 |
2.3.2 舞弊三角论 |
2.3.3 GONE理论 |
2.3.4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3.1 财务舞弊上市公司的特征 |
3.1.1 财务舞弊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
3.1.2 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地域分布 |
3.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 |
3.2.1 虚增资产 |
3.2.2 隐瞒负债 |
3.2.3 虚增收入 |
3.2.4 利用关联交易舞弊 |
4 财务舞弊及其审计案例分析——以超华科技为例 |
4.1 超华科技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企业经营情况 |
4.2 超华科技财务舞弊事件 |
4.3 超华科技财务舞弊手段 |
1)利用信息标注不明的出货单和过磅单。 |
2)记录虚假的成本及销售价格。 |
3)私自修改购销合同与出货单。 |
5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方法及对策 |
5.1 财务舞弊审计方法 |
5.1.1 关于虚增资产的审计方法 |
5.1.2 关于隐瞒负债的审计方法 |
5.1.3 关于虚增收入的审计方法 |
5.1.4 关于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方法 |
5.2 财务舞弊的审计对策 |
5.2.1 公司内部审计对策 |
1)上市公司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部审计的力度。 |
2)上市公司应充分尊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
5.2.2 政府机关审计对策 |
1)推行CPA持续教育制度。 |
2)增强对财务舞弊的惩罚强度。 |
5.2.3 中介机构审计对策 |
1)中介机构应该注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监督和建设。 |
2)中介机构应该注重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培养。 |
6 结论 |
(2)复星医药跨国并购Gland Pharma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跨国并购概念相关理论 |
1.2.2 跨国并购相关理论 |
1.2.3 跨国并购绩效相关的评价方法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并购背景 |
2.1.1 国际仿制药市场规模逐步增长 |
2.1.2 国内仿制药产业竞争激烈 |
2.1.3 一致性评价优先审批制度推动跨国并购 |
2.2 并购双方概况 |
2.2.1 并购方复星医药概况介绍 |
2.2.2 被并购方印度Gland Pharma概况介绍 |
2.3 并购动因分析 |
2.3.1 先进的专利技术和人才团队 |
2.3.2 实现规模经济 |
2.3.3 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
2.3.4 经营协同效应 |
2.4 并购过程 |
2.4.1 一波三折的并购过程 |
2.4.2 交割后续 |
2.4.3 并购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星医药并购Gland Pharma的绩效分析 |
3.1 复星并购Gland的短期绩效分析 |
3.1.1 数据筛选 |
3.1.2 窗口期选取 |
3.1.3 建立预期收益估算方程 |
3.1.4 事件期间的异常收益统计及情况分析 |
3.1.5 事件期间各事件窗的累计异常收益统计及情况分析 |
3.2 财务绩效分析 |
3.2.1 盈利能力分析 |
3.2.2 营运能力分析 |
3.2.3 偿债能力分析 |
3.2.4 成长能力分析 |
3.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3.3.1 市场份额扩大 |
3.3.2 研发能力增强 |
3.3.3 规模效益有待进一步扩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星并购印度Gland Pharma的案例启示 |
4.1 将“一致性评价”提升为制药企业重大战略决策考量 |
4.2 医药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确定并购目标 |
4.3 优质的并购标的保障企业绩效 |
4.4 采用新型的全球化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并购溢价成因 |
1.3.2 并购溢价影响因素 |
1.3.3 溢价并购财务风险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并购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的含义 |
2.1.2 企业并购的类型 |
2.1.3 并购溢价的含义 |
2.2 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
2.2.1 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 |
2.2.2 溢价并购财务风险管理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过度自信理论 |
2.3.3 协同效应理论 |
3 医药行业特点及并购现状与动因 |
3.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
3.2 医药行业发展特点 |
3.3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分析 |
3.3.1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 |
3.3.2 医药行业并购动因分析 |
4 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价 |
4.1 案例回顾 |
4.1.1 并购双方简介 |
4.1.2 并购过程 |
4.1.3 并购动机 |
4.1.4 并购溢价分析 |
4.2 分析方法介绍 |
4.3 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分析 |
4.3.1 定价风险的表现 |
4.3.2 融资风险的表现 |
4.3.3 偿债风险的表现 |
4.3.4 整合风险的表现 |
4.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4.1 确定各个指标相对权重 |
4.4.2 确定指标隶属度 |
4.5 并购财务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4.6 并购财务风险后续影响分析 |
4.6.1 益佰制药计提大额商誉减值 |
4.6.2 商誉减值带来的影响 |
5 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控制的不足与启示 |
5.1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不足 |
5.1.1 估值工作严谨程度较低 |
5.1.2 缺少业绩补偿承诺 |
5.1.3 融资与支付方式较为单一 |
5.1.4 整合力度不强 |
5.1.5 利用商誉进行利润调节 |
5.2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启示 |
5.2.1 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
5.2.2 适当设立业绩补偿承诺 |
5.2.3 拓宽融资渠道并引入或有支付机制 |
5.2.4 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
5.2.5 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商誉确认及减值计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新医改背景下BMS公司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4 营销专业基础理论 |
1.4.1 营销环境分析相关理论 |
1.4.2 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相关理论 |
1.4.3 市场营销6Ps相关理论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6 可能创新的点 |
第二章 BMS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
2.1 BMS公司简介及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2.1.1 BMS公司简介 |
2.1.2 BMS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
2.2 BMS公司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的现状 |
2.2.1 现有产品策略 |
2.2.2 现有定价策略 |
2.2.3 现有渠道策略 |
2.2.4 现有推广策略 |
2.2.5 现有公关策略 |
2.2.6 现有权力政治策略 |
2.3 BMS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2.3.1 产品策略的问题 |
2.3.2 定价策略的问题 |
2.3.3 渠道策略的问题 |
2.3.4 推广策略的问题 |
2.3.5 公关策略的问题 |
2.3.6 权利政治策略的问题 |
第三章 新医改背景下BMS处方药中国市场面临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新医改背景下的宏观环境 |
3.1.1 新医改背景下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文化环境 |
3.2 新医改背景下的医药行业环境 |
3.3 新医改背景下的微观环境 |
3.3.1 需求分析 |
3.3.2 供应商分析 |
3.3.3 竞争者分析 |
3.3.4 营销中介分析 |
3.4 新医改给BMS处方药中国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5 新医改背景下BMS处方药中国市场的战略方向选择 |
第四章 新医改背景下BMS处方药中国市场目标顾客选择与市场定位 |
4.1 市场细分 |
4.2 BMS公司处方药中国市场的目标顾客选择 |
4.3 新医改背景下BMS处方药在华的市场定位 |
第五章 新医改背景下BMS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产品策略的优化 |
5.2 定价策略的优化 |
5.3 分销渠道策略优化 |
5.4 宣传推广策略的优化 |
5.5 公关策略的优化 |
5.6 政治权利策略的优化 |
第六章 新医改背景下BMS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BMS公司营销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的完善 |
6.2 BMS公司营销与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 |
6.3 强化营销与推广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际私法国际前沿年度报告(2017—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一 欧盟 |
(一) 英国脱欧与国际私法 |
(二) 欧盟国际私法立法计划 |
1.对《欧盟送达条例》和《欧盟取证条例》的评估和修订建议 |
2.对欧盟婚姻条例的修订计划 |
3.对《外派劳工指令》的修订建议 |
4.《地理屏蔽条例》 |
5.《消费者保护合作条例》的修订 |
6.《债权转让对第三人效力冲突法条例草案》 |
7.《关于修订欧盟2017/1132号指令有关跨境转换、兼并和分立事项的指令草案》 |
8.欧洲议会关于弱势成年人保护的立法建议 |
9.《调解指令的实施决议》 |
10.欧盟民事诉讼共同最低标准立法建议 |
(三) 各成员国关于国际商事法庭 (院) 的竞争 |
二 美国 |
(一) 第三次《冲突法重述》的新进展 |
(二) 《国际商事仲裁和投资仲裁法律重述》起草工作完成 |
(三) 第四次《对外关系法重述》的新进展 |
(四)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中国维生素C企业反垄断诉讼案二审裁决 |
(五) 微软诉美国案与《CLOUD法》 |
(六) 中国石膏板集团诉讼案的新进展 |
(七) 中美法院相互承认和执行商事判决 |
(八)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决《外国人侵权法》不适用于外国公司 |
(九) 追还被纳粹掠夺的文艺作品案 |
1.卡西勒诉蒂森—伯恩米萨收藏品基金会案 |
2.菲利普诉德国案 |
(十) 不得援引中国《合同法》第192条撤销已履行的赠与合同 |
三 其他国家 |
(一) 澳大利亚 |
1.《国际民法法令》的新进展 |
2.维多利亚省最高法院承认中国金钱判决 |
3.对推特公司的全球禁令 |
(二) 新西兰2017年侵权国际私法 |
1.一般原则 |
2.一般规则 |
3.例外规则 |
4.废除双重可诉规则 |
5.其他规定 |
(三) 加拿大 |
(四) 新加坡法院依照《选择法院协议公约》承认和执行英国判决 |
(五) 新加坡国际商事法院与不方便法院原则 |
(六) 日本最高法院推翻适用《国际儿童拐带公约》的判决 |
四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
(一)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125周年 |
(二) 判决项目的新进展 |
(三) 《收养公约》25周年 |
(四) 与儿童有关的家事协议跨境承认与执行项目 |
(五) 跨国代孕项目新进展 |
1.外国有关父母身份的司法裁决的承认问题 |
2.关于父母身份的公文书 |
五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
(一) 《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 |
(二) 《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的修正 |
六 亚洲商法学会《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国别报告》 |
七 总结 |
(6)誉衡药业并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医药行业并购概况 |
第一节 并购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
第三章 誉衡药业的并购行为分析 |
第一节 誉衡药业的发展沿革 |
第二节 并购广州花城 |
第三节 并购哈尔滨蒲公英 |
第四节 并购澳诺中国 |
第五节 并购上海华拓 |
第六节 并购南京万川 |
第七节 并购山西普德药业 |
第八节 其他的并购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誉衡药业并购绩效研究 |
第一节 通过财务工具分析并购对誉衡内在价值带来的变化 |
第二节 并购对二级市场股价短期和中期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誉衡药业并购成功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誉衡的并购外部环境 |
第二节 誉衡的并购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思考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农业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理论分析框架 |
2.2.1 舞弊的定义 |
2.2.2 舞弊手段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案例的选取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
3.1 案例样本的选取 |
3.2 描述性统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介绍 |
4.1 蓝田股份 |
4.1.1 公司简介 |
4.1.2 舞弊手段 |
4.2 丰乐种业 |
4.2.1 公司简介 |
4.2.2 舞弊手段 |
4.3 银广夏 |
4.3.1 公司简介 |
4.3.2 舞弊手段 |
4.4 金健米业 |
4.4.1 公司简介 |
4.4.2 舞弊手段 |
4.5 秦丰农业 |
4.5.1 公司简介 |
4.5.2 舞弊手段 |
4.6 远洋渔业(中鲁 B) |
4.6.1 公司简介 |
4.6.2 舞弊手段 |
4.7 金荔科技 |
4.7.1 公司简介 |
4.7.2 舞弊手段 |
4.8 草原兴发 |
4.8.1 公司简介 |
4.8.2 舞弊手段 |
4.9 亚华种业 |
4.9.1 公司简介 |
4.9.2 舞弊手段 |
4.10 荣华实业 |
4.10.1 公司简介 |
4.10.2 舞弊手段 |
4.11 绿大地 |
4.11.1 公司简介 |
4.11.2 舞弊手段 |
4.12 万福生科 |
4.12.1 公司简介 |
4.12.2 舞弊手段 |
4.13 新大地 |
4.13.1 公司简介 |
4.13.2 舞弊手段 |
4.1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行业特性和舞弊手段共性间的关联 |
5.1 分散化采购与虚转主营业务成本 |
5.2 生物资产与虚增存货 |
5.3 自然灾害与资产调节 |
5.4 土地生产资料与虚增资产 |
5.5 分散化销售与虚增收入 |
5.6 科技概念与企业业绩 |
5.7 审计风险与协助舞弊 |
5.8 政府推动与上市舞弊 |
5.9 本章小节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美国与全球艾滋病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状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机构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思路和方法 |
(一) 论文的思路与内容 |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 拟创新点 |
(四) 研究难点 |
四、资料来源 |
第一章 全球卫生治理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全球卫生与全球治理 |
一、全球卫生的概念及内容 |
二、全球治理的研究现状 |
三、全球卫生治理 |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安全问题 |
一、人的安全 |
二、国家安全 |
三、全球安全 |
第三节 全球卫生治理与美国对外战略 |
一、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全球卫生治理 |
二、人道主义与美国对外战略 |
三、美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 |
小结 |
第二章 全球艾滋病:美国的认知 |
第一节 美国政府对艾滋病的认知:历史的鸟瞰 |
一、观念的转变:从早期偏见到引起重视 |
二、观念的转折:解禁与解禁之后 |
三、成就一个没有艾滋的时代 |
第二节 美国主流舆论与全球艾滋病 |
一、主流媒体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 |
二、进入学术视野的全球艾滋病问题 |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与全球艾滋病治理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与全球艾滋病治理的网络建构 |
第一节 美国与全球艾滋病治理的正式机制 |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以联合国系统为例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二节 全球艾滋病治理非正式机制:美国艾滋病外交与高峰会议机制 |
一、全球艾滋病治理非正式机制 |
二、高峰会议机制:全球艾滋病治理的公共产品 |
三、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与美国艾滋病外交 |
第三节 全球公私合作治理机制:全球基金的案例 |
一、全球基金治理艾滋病的机制 |
二、美国与全球基金的困境与未来 |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的计划和实践 |
第一节 克林顿与“抗击疫情的领导和投资倡议” |
一、克林顿与全球艾滋病治理 |
二、“抗击疫情的领导和投资倡议” |
第二节 布什与“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 |
一、布什的“拉撒路效应” |
二、“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的体系 |
三、布什与“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评价与未来 |
四、案例:“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对南非的支持 |
第三节 奥巴马与全球卫生行动计划 |
一、奥巴马的调整 |
二、全球卫生行动计划:治理内容和评价 |
小结 |
第五章 利益与责任:制药公司、美国政府与全球艾滋病治理 |
第一节 经济利益与治理责任 |
一、美国跨国制药公司 |
二、经济利益与治理责任 |
第二节 美国与泰国的药品强制许可争议事件 |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评价与启示 |
一、形象、权力和利益与美国的全球艾滋病治理 |
二、美国全球艾滋病治理对中国的启示 |
(一) 发展软实力,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
(二) 加强中国卫生外交 |
(三) 发挥新媒体在全球艾滋病治理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致谢 |
(9)中美财务舞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
2.1.1 舞弊冰山理论 |
2.1.2 舞弊 ABC 理论 |
2.1.3 舞弊三角理论 |
2.1.4 舞弊 G.O.N.E 理论 |
2.1.5 企业舞弊风险因子说理论 |
2.2 舞弊公司特征和征兆研究 |
2.2.1 舞弊红旗标志(Red Flag) |
2.2.2 舞弊特征与征兆研究 |
2.3 财务舞弊审计与治理研究 |
第三章 中美财务舞弊比较分析 |
3.1 财务舞弊的概念界定 |
3.1.1 财务舞弊的定义 |
3.1.2 财务舞弊与盈余管理 |
3.2 中美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模式比较 |
3.2.1 美国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准则制定模式特征 |
3.2.2 中国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准则制定模式特征 |
3.2.3 中美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准则制定模式比较 |
3.3 中美财务报表内容及确认方式的比较 |
3.3.1 财务报表要素的区别 |
3.3.2 财务报表具体内容及科目确认方式的比较 |
3.4 中美财务舞弊动机与原因比较分析 |
3.4.1 中国财务舞弊动机与原因 |
3.4.2 美国财务舞弊动机与原因 |
3.5 中美财务舞弊形式比较分析 |
第四章 中美财务舞弊典型案例分析 |
4.1 我国财务舞弊典型案例分析 |
4.1.1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概述 |
4.1.2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舞弊动机与原因分析 |
4.1.3 万福生科舞弊案舞弊形式分析 |
4.1.4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审计监管分析 |
4.2 美国财务舞弊典型案例分析 |
4.2.1 美国施乐财务舞弊案概述 |
4.2.2 施乐财务舞弊案舞弊动因分析 |
4.2.3 施乐财务舞弊案舞弊形式分析 |
4.2.4 施乐财务舞弊案舞弊审计分析 |
4.3 万福生科案与施乐案的比较分析 |
4.3.1 万福生科案与施乐案的相似点 |
4.3.2 万福生科案与施乐案的不同点 |
第五章 财务舞弊防范探讨 |
5.1 财务舞弊防范对策的探讨 |
5.1.1 内部防范对策 |
5.1.2 外部防范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流程与架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贡献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并购的一般理论 |
2.1.1 并购的动因 |
2.1.2 并购绩效的衡量 |
2.2 并购对创新影响的文献述评 |
2.2.1 并购、多元化与创新 |
2.2.2 技术并购对创新的影响 |
2.3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3.1 我国并购研究的现状 |
2.3.2 我国并购对创新影响的研究述评 |
2.4 研究空间与研究机会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并购 |
3.1 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概况 |
3.1.1 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2 医药产业的特点 |
3.2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并购 |
3.2.1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概况 |
3.2.2 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企业的并购与创新 |
4.1.1 企业并购浪潮的历程回顾 |
4.1.2 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的并购 |
4.2 概念模型 |
4.2.1 并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4.2.2 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4.2.3 技术并购中双方知识与技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4.3 研究假设 |
4.3.1 并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4.3.2 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4.3.3 技术并购中双方知识与技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4.3.4 研究的假设框架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5.1 变量测度 |
5.1.1 解释变量 |
5.1.2 被解释变量 |
5.1.3 调节变量 |
5.1.4 控制变量 |
5.1.5 本文采用的变量及计算方法汇总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统计分析与结果 |
6.1 样本的基本特征 |
6.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6.2.1 并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6.2.2 技术并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6.3 假设检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并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6.3.2 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6.3.3 技术并购双方知识与技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6.3.4 企业自身R& D 努力程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果讨论 |
7.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7.2 研究结果讨论 |
7.2.1 并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7.2.2 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7.2.3 技术并购双方知识与技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7.2.4 企业自身R& D 努力程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
7.2.5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其他因素 |
7.3 综合性讨论与实践启示 |
7.3.1 综合性讨论 |
7.3.2 实践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百时美施贵宝财务操纵案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及其审计研究[J]. 黄月菡,陈庆杰. 科技和产业, 2021(10)
- [2]复星医药跨国并购Gland Pharma的绩效研究[D]. 王煊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益佰制药溢价并购百祥制药财务风险研究[D]. 温蕾.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新医改背景下BMS公司处方药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5]国际私法国际前沿年度报告(2017—2018)[J]. 杜涛. 国际法研究, 2019(03)
- [6]誉衡药业并购行为研究[D]. 陈光胜. 南京大学, 2016(05)
- [7]农业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分析[D]. 江祖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8]美国与全球艾滋病治理[D]. 高欣. 南京大学, 2013(05)
- [9]中美财务舞弊比较研究[D]. 徐倩. 天津大学, 2013(01)
- [10]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李沐纯.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