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安全角度看粮食问题_粮食安全论文

从粮食安全角度看粮食问题_粮食安全论文

从食物安全高度审视粮食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高度论文,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已基本解决温饱,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但是,中国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相当短缺的国家。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粮食数量连年下降的新情况,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导致粮食生产能力降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级各部门围绕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措施,使粮食问题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粮食形势的宏观分析

1995年以来,世界粮食的消费需求在持续增长,但粮食的总产量8年来却没有明显增长。从2000年开始,全球出现了当年粮食生产量比消费最低的情况,2003年全世界粮食的消费量超过生产量9300万吨,世界粮食储备也降低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曾经达到约20亿吨的世界粮食产量,目前只有18多亿吨,世界粮食贸易额年均约2亿吨左右,而世界上还有大约8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未来的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还会从目前的60多亿人口增加到90亿人口左右,全球粮食供需形势是很严峻的。

我国的粮食数量安全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95年以后的连续四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一直维持在5亿吨左右,人均达到了400公斤的粮食占有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是,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1999—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600亿斤左右。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9600—9800亿斤之间,一般当年产需缺口在500—700亿斤,尽管当年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仍可以满足。2003年我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到2030年,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粮食等食物的发展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的消费最逐步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阶段,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在430公斤左右,到2030年则应该达到人均粮食470公斤左右的水平。

从食物安全的高度来认识粮食问题

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进行审视。

现阶段“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这两个词都在不同场合应用,随着粮食作为直接消费品在食物结构中比重的逐步下降,“食物安全”将自然而然地会逐步取代“粮食安全”。

第一,“粮食”与“食物”概念的内涵不同。“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它杂粮,还包括薯类和豆类。而“食物”的内涵比“粮食”宽泛得多,根据FAO的生产年鉴,“食物”包括谷物类,块根和块茎作物类,油料作物类(包括豆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类,水果和浆果类,家畜和家禽类,水产品类,等等,共有8大类100多种食物。

第二,“粮食”和“食物”的产业范围不同。“粮食”的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在水田和旱地,而且,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关规定,生产“粮食”的耕地坡度要求在25度以下,否则需要退耕还林(草)。“食物”生产则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既包括种植业(水田和旱地),也包括畜牧业(草原)、林业(山地)、水产业(水域)等。

第三,“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评价指标不同。“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满足粮食供给,主要评价指标有粮食产量水平、库存水平、贸易依存水平、贫困人口温饱水平等。而“食物安全”既需要有“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也要有“非粮食类食物”的评价指标,对山地、草原和水域食物生产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增加各种食物的营养卫生、资源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许多指标。

第四,“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战略不同。“粮食安全”主要重视粮食数量的供需平衡,仅仅用“粮食”的概念解决“粮食安全”,有可能造成山地丘陵区、草原区和水域为完成粮食目标而造成的生态资源压力;“食物安全”则是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注重转化、加工、食物多样化及其安全卫生、营养丰富,这更加符合小康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任务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从耕地面积看,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5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由于城市建设等非农用地的增加,使耕地面积逐步减少,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5亿亩的明确目标;从耕地质量看,我国耕地的60%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2/3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耕地用养失调、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粮食生产能力。“耕地质量”应该包含耕地土壤质量和耕地基础设施两大部分,而耕地土壤质量主要指土壤肥力高低、土壤污染轻重等,耕地基础设施则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耕地质量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耕地用养失调,由于耕地产出量高,负荷过重,养分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造成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土壤养分失衡,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耕地质量建设的重点,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营相对分散,作为公共性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有机肥料利用率低,据统计,我国目前实际利用的农业有机资源折合养分为1800万吨左右,约占资源总量的34%,农田养分投入中,有机肥养分仅占30%左右。四是化学肥料施用不平衡,2000年我国化肥消费氮、磷、钾的比例为1∶0.47∶0.21,钾肥明显不足,和世界平均水平1∶0.59∶0.48相差甚远。五是土壤污染严重,在农村面源污染中,由于农业自身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占到35—40%,而城市垃圾、工业排污、污泥等对土壤的污染,占到总污染源的近50%。

提高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

第一,理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围绕粮食生产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应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体系,能够结合市场价格、气候变化等,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同时,应该在政策的落实上多下功夫,不但要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还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盘规划全国的粮食生产布局。最近,农业部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代表性的工作就是两个《规划》。一个是已经实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另一个是国家将从2004年开始重点组织实施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这两个《规划》对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提高农产品(包括粮食)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要加强耕地的土壤肥力建设,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和肥料利用率,还要处理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关系。要加强耕地的污染治理工作,实施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还田,处理好城乡生活垃圾、工厂排污等问题,禁止使用“三高”农药。要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国农业水的利用率。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抓好耕地周边山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抓好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改善耕地环境。

第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当前,要加大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健全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广大农户,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要进行战略性调整,适应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举的新形势,要加强科技创新机制、科技推广机制的探索与创新,积极支持不断涌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多元化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使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在新形势下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重视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通过新的联合,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走粮食产业化道路。要以增加单产、改善品质和提高土地产出率为基本目标,在集约化、规模化的基础上,应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现代工业装备条件,加强粮食加工转化,推进我国粮食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要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在提高粮食生产经营水平的同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粮产业、城镇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标签:;  ;  ;  ;  ;  

从粮食安全角度看粮食问题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