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对传统质量观的冲击——北京个案:问卷调查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个案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北京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2)05-0040-05
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扩招也因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了解扩招后高等学校质量状况,以及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结合北京市教委的委托课题“扩招后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北京地区大部分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教务部门的负责人,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主要环节。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特别对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目的是要了解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后传统质量观的变化。虽然调查对象有一定局限性,不可能代表整个高等教育界的看法;但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调查对象都是高校教务部门的负责人,因此他们的看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调查基于以下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第一,谁是制定质量标准的主体——这既可以反映谁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中占据主导地位,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质量的内涵;第二,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应由何种机构来承担——这是评价主体的进一步的反映,因为机构的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体的类型,同时,也可以反映各种主体间力量的对比;第三,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质量标志应该怎样——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应该说,这是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核心部分。第四,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这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结合调查进行分析。
一、关于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主体
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不同主体,由于其不同的地位和视角,往往具有不同的观念,而这些不同的观念又会对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对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主体的看法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国家应该是制定质量标准的主体”的看法占被调查对象的66%;同样,认为“用人部门是制定质量标准主体”的看法也占66%;其次是“学校自身”,占30%;再次是“学生和家长”,占28%;最后有14%的人有其他看法。如有人认为,制定标准的主体应该是:“社会标准”、“社会机构”、“市场需求”、“学生与用人部门”、“综合确定”、“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确定不同质量标准时,由谁确定应有所不同,这是一个综合确定的问题”等。
可以看出,第一,国家仍然是受到普遍认可的制定质量标准的主体,但用人部门被选择比率已经和国家持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质量观的变化:以往,质量的高低是由国家来评价的,但现在,用人部门的评价开始受到重视;同时,两者大致相当的被选择比率也说明,目前正是新旧标准共存时期。第二,有1/3不到的人选择了学校自身和学生、家长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主体,说明质量评价主体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而且,在选择其它看法的人中间,有许多人就是持“综合决定”的观点,即质量标准的确定应该由政府、用人部门、学生及家长、学校自身、社会各界等综合决定。
二、关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构类型
质量评价机构的职责是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对高等学校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估。在这里,我们把质量评价机构分为教育主管部门、校际联合组织、学校自我评价、学校之外的民间组织等几种类型。可以看出,我们对机构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机构的属性。一般来说,评价机构的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行政部门、中介组织和被评价者自身。在这里,我们把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行政部门的代表,自我评价就是指学校内部的评价,但中介组织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因为它是介于几者之间的,是连接学校、政府、社会的桥梁。在这里,我们明确提出了两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即校际联合组织和民间组织。校际联合组织是指来自于高等学校、又不局限于某一高等学校的组织,如美国的常春藤大学组织;而民间组织实际上就是不受政府管理的、并完全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组织。当然,中介组织的类型很多,所列选项无法穷尽其全部。所以,很多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看法,把他所认可的中介组织类型填在了“其它组织”项中,我们会在下面的研究中指出并分析这些类型。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构类型的看法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来评价的占64%;认为应该由学校自我评价的占36%;认为应该由学校之外民间组织来评价的占30%;认为应该由校际联合组织来评价的占22%;认为应该由其它组织来评价的占14%。这些组织有:用人单位;相同类型学校专家组;教育主管部门授权、经资格认定的、有权威的(民间)组织机构;任课教师和学生等。
我们同时对选择评价机构类型的理由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选择某种评价机构类型的理由
机构类型 选择理由
1、权威性
2、公平、公正
教育主管部门 3、教育是国家事业,应有国家标准
4、掌握评价所需要的最广泛的信息
5、运用行政手段能有效监控质量
6、中介组织不发达,只能由政府部门来做
1、专业性和有效性
2、不同类型学校质量标准应有所不同,因此
校际联合组织
相同类型学校可组织评价机构
3、教育有一定特殊性,需要懂专业的人来评
价
学校自我评价 1、可随时监控质量,随时改进
学校之外的民间组织
1、客观、公正、透明
2、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因此应由社会
来评价
1、应由实施教育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来评价
其它组织质量
2、应从政府、学校、社会等不同角度综合评
价
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仍然是首选的评价机构。大部分人的理由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做到公平、公正,而且它掌握丰富信息、拥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可以保证评价的顺利进行。但也有人认为,目前在我国中介组织还没有发展起来,再加上政府对教育的行政干预比较多,所以只能由政府部门来进行质量评价。也就是说,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质量评价只是现实条件所迫。
除了教育主管部门,选择学校自我评价和民间组织评价的各占1/3左右,就是校际联合组织这种在我国还比较少见的组织类型,也有20%多的人选择。在提到的其它组织类型中,实际上很多都是中介组织,如相同类型专家组;教育主管部门授权的民间组织等。因此,实际上选择中介组织类型的人比选择教育主管部门的人还要多。可见,中介组织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中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概括地说,人们选择各种各样中介组织的原因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性,二是客观性。专业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所以应该由专业人士对其进行评价,选择校际联合组织、专家组等类型的理由大抵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人提出了质量标准的分类问题,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质量标准应有所不同,所以,无论是校际联合组织还是专家组,都应该是相同科类学校的组合,这样才能使评价更有效。客观性指的是质量评价要和实际相符合,尤其要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持这种理由的人大多选择学校之外的民间组织或者用人单位等评价机构。
总的说来,人们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构类型并没有统一的看法,认为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来承担和应该由各种中介组织机构来承担的看法几乎平分秋色。从选择机构类型的理由来看,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是最首要的理由,但是,有人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能做到这一点,有人认为只有民间组织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评价的专业性,很多人认为,只有校际组织、专家组等才能保证这种专业性,有的人甚至说,政府主管部门不应过多进行评价,因为行政部门不了解教育规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很多人提出了质量分类的问题,分科类评价高等学校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第二,虽然也有一些人选择学校的自我评价,但是却没有充分的理由。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外部的评价才会更加有效。
三、关于衡量高等学校所培养学生质量的标志
学生质量的标志是高等学校质量内涵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如何评价学生,必然决定着如何评价高等学校,决定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总体安排。在这里,我们列出了5种高等学校学生质量的标志:专业理论修养、思想品德、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并要求被调查者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图3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重要性排序图。
图3 衡量高等学校所培养学生质量的标志的重要性排序
从被选择的百分比来看,排在最重要位置(横坐标1)上的标志依次是:思想品德、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理论修养,而动手能力在这一位置上的百分比是0,说明没有人认为动手能力是最重要的;排在最不重要位置(横坐标5)上的标志依次是:动手能力、专业理论修养、适应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理论修养。
从代表每一标志的折线图形来看,专业理论修养这条折线起伏较大,排在最重要和比较重要位置(横坐标1、2)上的百分比为33.4%,排在较不重要和最不重要位置(横坐标4、5)上的百分比为52%,说明在对专业理论修养的重要度的看法上存在较大分歧。代表思想品德的折线坡度较大,选择最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57.5%,远远超出选择较不重要和最不重要的19.2%,说明在思想品德重要度的看法上相对集中,大多认为它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代表动手能力的折线和代表适应社会能力的折线情况差不多,只是前者的趋势与后者正好相反。代表动手能力的折线前低后高,说明大部分人认为动手能力是比较不重要的因素,占66.7%。代表适应社会能力的折线前高后低,说明大部分人认为适应社会能力比较重要,占60.4%。如果把后者与思想品德相比较会发现,思想品德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被选择比率更高。代表创新能力的折线比较平直,说明在创新能力重要度的看法上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意见,也没有哪种意见能够占据主导。
总的说来,在五种高等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志中,第一,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标志,动手能力是比较不重要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大家的看法相对比较集中。思想品德历来是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调查结果表明现在仍然如此。所以,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思想品德平分秋色,说明它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动手能力被列为比较不重要的因素,固然与我们调查的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这一情况有关,但是,我们也对其中高职、成教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的看法与普通高校并没有显著区别。这可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职成教办学中的问题,说明他们还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特的质量观念。第二,对专业理论修养重要程度的看法分歧较大,但比较而言,认为相对不重要的人更多一些。这体现了近年来对质量内涵的理解的变化。以往,在我国的高等学校办学中,专业理论修养是衡量学生质量高低最重要的标志,高等教育也因此成为学术性的教育。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种观念正在改变。看法分歧较大正说明目前是观念的转变时期。第三,对创新能力重要程度没有相对集中的看法,观点比较分散。近年来,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走入高等学校的视野。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家对创新能力的理解还存在着较大差别,所以对其重要程度也难有统一认识。所以,应该说,虽然创新能力在高教理论界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讨论,但是在实际工作者的眼中,它的内涵和模式仍然是很模糊的。
四、关于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我们对六种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素质和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学校管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水平、学校的经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质量观念等的重要性排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从被选择的百分比看,排在最重要位置(横坐标1)上的因素依次是:教师素质和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经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质量观念、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学校硬件设施条件在这一位置上的百分比是0,说明没有人认为它是影响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排在最不重要位置(横坐标5)上的因素依次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质量观念、学校硬件设施条件、学校经费、教师素质和水平、学校管理水平。
从代表每一因素的折线图形来看,教师素质和水平这条折线比较陡峭,呈明显下降趋势,选择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76.5%,说明大部分人认为它是影响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且看法比较集中。代表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折线中间高于两端,说明大部分人认为这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居中。代表学校管理水平的折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起伏较多:认为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60.4%,认为比较不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占4.2%,认为重要程度居中的占35.4%,可见对其重要程度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代表教育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水平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观念的两条折线走势差不多,比较平直,表明意见比较分散。代表学校经费的折线起伏较多,表明意见分歧较大,但相对而言,认为比较不重要的观点稍占上风。
总的说来,在六种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中,第一,教师素质和水平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其次是学校管理水平,没有人认为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人认为它的重要性居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可能是,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是最好解决的问题,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第二,对重要程度的看法存在比较大分歧的是学校管理水平和学校经费两个因素,前者的分歧是居前和居中的分歧,后者则是居前和居后的分歧。但无论怎样都表明,在对待学校管理水平和学校经费这两个因素重要性的看法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这可能与各学校所处的具体情况不同有关。第三,意见比较分散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水平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观念这两个因素。这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关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思考和重视,人们对软性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观念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看法。
小结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人们对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主体的看法正在转变:由国家决定到用人部门决定、由单一主体到多个主体共同决定。这种转变体现了人们对质量标准复杂性的认识,但是也将对实际的质量评价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第二,人们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构类型的看法也在转变:中介评价组织和机构的被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可以保证评价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还有一些人提到了分层次和科类进行质量评价的问题。这些实际上都对评价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对高等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标志,以往受到重视的专业理论修养开始受到冷落。当然,在这一点还存在一定分歧。
最后,教师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被认为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学校硬件设施这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居中。所以,尽管目前很多学校都面临着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但许多人还是认为,它并不是影响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容易的,但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