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衡“冯梦龙”183、“金瓶梅”183、“张竹坡”对“金学”研究的新贡献_金瓶梅论文

陈长衡“冯梦龙”183、“金瓶梅”183、“张竹坡”对“金学”研究的新贡献_金瓶梅论文

“金学”研究的新贡献——评陈昌恒《冯梦龙#183;金瓶梅#183;张竹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瓶梅论文,贡献论文,陈昌恒论文,冯梦龙论文,张竹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古典小说作家、作品和评点理论研究领域较有成就的陈昌恒同志,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冯梦龙·金瓶梅·张竹坡》(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部33万字的学术专著把他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新的系统的整合,以《金瓶梅》文本的研究作为中心框架,上编以阐释冯梦龙与兰陵笑笑生的关系来研究《金瓶梅》的创作及其作者;下编以阐释张竹坡与《金瓶梅》的关系来研究《金瓶梅》乃至明清之际古典小说的评点理论。

《金瓶梅》研究中,恐怕要数“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这一问题探讨的时间最长,争论也最激烈。不少前辈学者对自己推论的作者化费了很多的心血。有的学者已深深感到这将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有的则认为已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刻。五年前,陈昌恒是独家提出“冯梦龙说”的研究者,今日读其新著,发现又有更丰富的新例证与新阐述。在他细致而精彩的分析之中,不仅有对历来研究俗文学家种种忌讳的突破,而且还有把文学家首先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来研究的观念。“冯梦龙说”的可信性还有待于“金学”界同仁的共同探讨,但是著者的执着努力给“金学”研究作出的新贡献应值得称赞。

其一,研究作者问题,不仅要从前人提供的种种蛛丝马迹中寻求可能性,更应从作品本身提供的各种条件去发现作者的可能性。古代小说家多用化名的原因,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作者的可能性应是存在于这种个性的重合之中。陈昌恒抓住冯梦龙化名的特别原因来研究《金瓶梅》的作者,正是注意到了个性原因的意义,颇有学术启发价值。陈昌恒又依据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理论,对冯梦龙的生活与思想作了详尽的考证。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书上曾被诅咒过,也曾被吹捧过,这两种极端的评论对真正的研究只会起到障眼蒙心的作用。陈昌恒采取的是客观公允的态度、历史的方法,其中尤其是对他嫖妓生活的新考证揭示了冯梦龙的历史真实。诚然,文学家写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自己的生活,但现实主义作者的“铁门限”正是“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也说明了作品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现实主义作者很难让自己的作品去超越自己的生活。因此,依照作品提供的各种条件去探讨作者的可能性,是很重要的研究途径。

其二,研究作者问题必须注意到作品成书的时代,作品题材内容与作者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把作者的问题放到时代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处予以考察。16世纪的商品经济发展(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中国东部的经济发展(我以之为“运河经济文化”)与城市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是《金瓶梅》产生的直接背景,离开这个特定的时空,就不可能研究《金瓶梅》,不可能研究出“兰陵笑笑生”来。陈昌恒既把冯梦龙放到了这种广阔背景之中,又把他的19种作品与《金瓶梅》的文学关系作了多方位的比较映证,真令人大开眼界。诚如陈昌恒自己所说,冯梦龙的著作对于“冯是《金瓶梅》的作者”这一判断只是“可能”,但同时从文学的外部与内部的综合关系中去比照有可能是同一作家作品之间的特征,对描绘作者的形神轮廓是有积极意义的。16、17世纪,市民(通俗)文学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很有气势的潮流,言情作品成了市民精神消费的热点,作者当然是这种潮流中的活跃分子,是与市民精神追求相关和一致的人物。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作者的这种形神轮廓似乎比确切的姓名符号更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是实质。

对张竹坡评点的理论研究,是陈昌恒的强项。张竹坡20万字的批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陈昌恒对其中的创作论和批评论做了更多的整理和发掘工作。关于创作理论,陈昌恒作了张评的内在阐释,而且还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早在张竹坡前60多年的时间之内,还出现了像金圣叹、李渔这样的文学评点大家。陈昌恒在对这几位评点家的理论作比较中,一方面认定金圣叹小说理论对张竹坡产生了直接影响,一方面又指出:张竹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诸如典型、典型环境、生活积累、艺术想象、网状结构等,从而把中国小说评点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我认为这种评论是恰当的。从现存的明清两代500余部长、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清初中国古典小说出现巅峰之作《红楼梦》来看,清初的小说理论确实是集大成之论,而张竹坡正是集大成者之一。陈昌恒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比较诸家理论特征之时,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几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名著同《金瓶梅》作了文本的比较说明。这些详尽可信的文本比较研究,对理论的研究很有说服力。

对张竹坡批评理论的研究是在上述对其创作理论充分发掘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的文艺批评不仅历史久远,而且特征鲜明。特征的内涵是什么?张竹坡的观点有无代表性?陈昌恒分析、归纳出张氏小说批评观为11种:小说批评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活动,小说批评要仔细斟酌字句的奥妙,小说批评家要把握文本的整体,小说批评应谨防感受迷误,小说批评的方法因书而异,小说批评家的情感渗透,小说批评尤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阐发人物名号的深刻寓意,小说批评要艺术地把握住小说的时空,小说批评要把握住人物之间的关系,圆形批评法(圆满照见)。这11种归纳是否全面与确切,还可以再探讨,但已开始从只注重“苦孝说”、“寓意说”、“冷热金针”原意阐发的原地踏步式的模式中走了出来,从理论的抽象予以分析归纳,这对于研究古代小说理论和当代文学批评都是很有益的工作。陈昌恒的分析归纳,揭示出了张竹坡的批评理论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化动机、微言大义方法、情感体悟途径等共性特征,而且较多地从文学欣赏与批评内在关系上主张实现情与理的辨析、人与物的相融、整(面)与发(点)的结合、思与悟的关照。这些内容,在金圣叹和李渔那里也曾有过阐发,但张竹坡已开始使其条理化和系统化。这些观点,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并不新颖,但在300年前更体现出地地道道的东方才情与逻辑思辨。

无疑,在对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研究中,陈昌恒对“金学”的发展也同样作出了新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张竹坡典型论的发现与挖掘,不仅破除了“在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中没有‘典型’这个语词”的传统观点,而且也为学术界认定张竹坡是与金圣叹、毛宗岗齐名的大评点家提供了理论事实。

注释:

*收稿日期:1995-09-12

标签:;  ;  ;  ;  ;  ;  

陈长衡“冯梦龙”183、“金瓶梅”183、“张竹坡”对“金学”研究的新贡献_金瓶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