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萍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萍

(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使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3.3%。结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以腹痛或者是腹部不适,伴发相关的排便习惯改变等特性的功能性肠病问题,临床症状多表现为[1]腹痛或者是腹部的显著不适,疼痛多数集中于左下腹部,可伴发腹胀的问题,进餐之后相关症状产生,在排便之后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排便频率为每周<3次,或者每日>3次。大便性状包括稀水样或干硬便,排便过程存在费力或不尽的感觉,也有表现为便秘、腹泻症状的交错存在。同时也有可能伴发上消化道问题,诸如烧心、早饱以及呕吐等肠外症状[2]。本病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女性发病率较男性偏高。西药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多采用促动力剂、解痉剂、止泻剂、通便剂及肠道微生物制剂等,取得的疗效欠佳,近年来在一些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中表明中医药治疗具有特色和优势,显示了良好的前景[3],因而研究中医药治疗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笔者从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对3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使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临床实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报道为:

1.临床资料:

共观察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 18-66 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的肝气乘脾型。病程最长8年,最短8个月。

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4]:。

在最近3个月内,每月存在3天以上的反复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同时存在下述症状的2个或2个以上:(1)排便之后症状有所缓解;(2)同时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3) 同时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注:诊断前症状的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腹部不适代表着腹部存在不适的感觉,而并不是疼痛)

2.2中医诊断标准[2]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苏州)肝气乘脾证的主症有:(1)痛后即泻,泻后疼痛缓解(通常因为恼怒、紧张等而诱发);(2)少腹拘急;(3)胸胁胀满窜痛;(4)脉弦或者是弦细。次症:(1)肠鸣;(2)排便存在黏液;(3)抑郁;(4)易怒;(5)纳呆腹胀。具体的判断:主、次证同时存在2个;或者存在1个主证,加3个次证。

3.治疗方法: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白芍15g,炒白术12g,陈皮6g,防风10g,黄连3g,木香10g,党参15g,石榴皮15g,甘草6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加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g;腹胀明显者加炒枳实6g、莱菔子10g;纳差者加焦山楂10g、神曲10g;夜寐差者加酸枣仁15g、合欢皮1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水煎,取400ml,分2次口服,1周为1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所有症状彻底的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发作(每月发作<1次);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时有发作(每月>2次);无效:症状和体征都不存在改善。

5.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治疗最短的为1个疗程,时间最长的为4个疗程,平均为2个疗程。最终的治疗结果为: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的有效率93.3%。

6.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归属功能性肠病的范畴,多表现为腹痛腹泻、泻后痛减,亦有便秘型。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具有补肝柔脾、祛湿止泻的作用,主治肝气乘脾之痛泻。《医方考》说:“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中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陈皮辛苦温,理气燥湿,防风具有升散之性,能散肝郁,补脾气,燥湿止泻。黄连苦微寒、木香辛苦温,清热燥湿、理气止泻,党参甘平,健脾止泻,石榴皮酸涩温,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祛湿止泻之效。

7.病案举例

患者许某,女,35岁,于2014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腹泻3年。患者3年前出现腹痛腹泻,痛后必泻,泻后痛减,多发生于生气或情绪紧张之后,每日大便2-3次,稀便,无粘液脓血便,夜寐差,舌质红,苔白,脉弦。曾于南京三甲医院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间断服用匹维溴铵、马来酸曲美布汀、培菲康、蒙脱石散等药物,疗效欠佳。诊断:中医:泄泻(肝郁脾虚证);西医:肠易激综合征。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药物如下:白芍15g,炒白术12g,陈皮6g,防风10g,黄连3g,木香10g,党参15g,石榴皮15g,甘草6g,酸枣仁20g,合欢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煎煮,取汁400ml,分2次服用,服用1周后,患者诉腹痛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余无不适,上方继服7剂,诸证消失,大便每日1行,成形便。随访2年,未再复发。

参考文献:

[1].刘谦民,令狐恩强,刘运祥,等主编.功能性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269-309.

[2].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

[3]. 汪红兵,张声生,李振华,等.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卫生经济学评价[J]. 北 京 中 医 药,2010,29 ( 3 ) : 169 -171.

[4].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88.

论文作者:王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  ;  ;  ;  ;  ;  ;  ;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