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鲜明的建构主义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普通高中论文,鲜明论文,思想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教学大纲,它在总结了我国传统生物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国际上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把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重要的支撑理论。仔细研读《标准》,发现里面蕴涵着鲜明的建构主义思想。
1 《标准》中的建构主义思想
1.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知识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结构的中心[1]。《标准》的设计,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中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学习的主题,力图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持久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张“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特别是“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适于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这种设计,充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其次,课程的实施建议提出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物学教学还应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教科书的标准,则认为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标准》从多方面、多角度强调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是与建构主义思想相一致的。《标准》在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角色、地位有明确的定位,“在这场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也符合建构主义思想。
1.2 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2]。《标准》的设计从多方面、多角度充分体现了这一建构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目的之一就是要求生物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其次表现在实施建议中。《标准》主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提出教科书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连接”,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建议教师们“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
1.3 突出科学探究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构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1]。《标准》突出科学探究,正是建构主义思想的具体反映。首先,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标准》把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目标。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具体目标中则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对探究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标准》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67项具体活动建议。其中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如“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资料”、“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的,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有的是要求学生开展调查的,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等。在这些活动当中,当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创新精神。
再次,在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标准》再次强调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对于教科书的基本标准,提出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对于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认为“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与建构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1.4 倡导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不仅强调个体建构,更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有差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较深刻,有的则可能完全错误。通过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交流,可以集思广益,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和完善[1],这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倡合作学习,交互学习。《标准》倡导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正是这一建构主义思想的体现。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标准》的67项活动建议中,绝大多数是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的。
如“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讨论某种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调查基因工程产品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讨论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的结果可能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讨论,才能达成共识,促进知识建构。特别像“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这样的探究活动,更必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为了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也是和建构主义思想相一致的。
2 《标准》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标准》中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生物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以往的生物学教学重传授、轻探究,重接受,轻体验,不适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造型人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当前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辨证的分析。就高中生物学教学来说,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
2.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只不过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控制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安排、引导和调控对意义建构能否实现非常重要。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教师两者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意义建构的思想。
2.2 强调生活体验但不要忽视对理论的把握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所学的内容都根源于社会,从而受制于他们所发生的情景,学习应该是比较直接的生活体验。但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重视生活体验而忽视对理论的学习,恐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对社会和个人的长远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讲授、教师对知识适当的归纳和总结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