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牡丹亭·游园》是昆曲《牡丹亭》中的精选折子戏《游园惊梦》的片段。整段《游园》有六支曲子,其中最出名的是【皂罗袍】和【好姐姐】。通过描写杜丽娘与春香在花园中的所见及其说唱,刻画杜丽娘的形象,以美景衬托她心中的哀情。间接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抑的生活。其词文精巧、朦胧华丽;曲调优美、深入人心,已成为昆曲的代表旋律。本文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究,加强对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保护。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游园》;艺术特色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有芭蕾,英国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而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 ”
昆曲可以说是中国的雅乐。2001年5月18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来自中国的昆曲全票当选。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是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末宋初年间发源于江苏昆山,有着“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名。
一、昆曲的产生、发展及表演特色
(一)昆曲的产生及发展
元末明初,南戏在华东华南地区广为流传,出现了四大声腔,分别是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而昆山腔就是昆曲的前身,昆山腔由昆曲鼻祖顾坚整理创建。到了明代,戏曲家魏良辅搜集整理地方的音乐,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曲的优点,还增加了筝、阮以及提琴等新乐器,形成一种新的腔调——“水磨调”。“水磨”的意思就是打磨的很细腻,这个词刚好可以形容昆曲的细腻婉约,犹如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软糯、细腻。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而魏良辅则被后人尊为“曲圣”。他们当时研究音乐的地方江苏昆山千灯镇太仓南码头,被喻为昆曲的源,也是中国戏曲的源。
“水磨调”诞生之后很快流行开来,第一部传奇《浣纱记》的诞生,标志着昆曲由“水磨腔”向昆剧的过渡。《浣纱记》的流行引起了文人对传奇的创作热度,而400年前,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问世使昆曲进一步风靡全国,当时的昆曲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哼两句。到了清朝《桃花扇》和《长生殿》的诞生,使昆曲达到国剧的位置。
直到四大徽班进京,新剧种的产生带给人新鲜的感觉,已经流行了几百年的昆曲渐渐被人们淡忘。中国戏曲从此也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史称“雅花之争”。“雅”指的是昆曲,“花”指的是除昆曲之外的所有新曲种。
(二)昆曲的表演特色
音乐:昆曲的音乐采用的是曲牌联缀体,据统计昆曲有一千多种曲牌。旋律细腻婉转,犹如细水长流,《南词叙录》中有明确说明“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根据流传地区不同,昆曲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北昆唱腔较南昆粗狂,在剧目上通常是表现帝王将相,而南昆唱腔更加婉转,在剧目上表现才子佳人较多。
演员演唱:昆曲演员一般嗓音较柔,但用气支撑着,气沉丹田,给人柔中带刚的感觉。演唱一般不能叫喊,表现情绪激动时也不能张大嘴,要时刻注意优雅,假声运用较多,尤其男演员。
演唱形式:北昆一般采用独唱形式,通常是旦角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南昆演唱形式较活跃,可以独唱、接唱、合唱,也可将这几种演唱方式在一起交织进行。
舞台:通常只有一个桌两支椅子,形成简单的虚构的舞台。遇到什么场景全凭演员表演,这一夸张的表演增加了演员的表演难度,通常是“三五步走行千里,五六人千军万马” 。
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其他如琵琶、三弦、唢呐、箫、笙、锣等为辅助乐器。打击乐运用比其他戏曲少,可用打击乐表现风雨天气等。
舞蹈身段:昆曲的身段是所有戏曲中最优雅的,也是最全面的,大多数戏曲的身段都是借鉴昆曲而来的。梅兰芳曾说过,“昆曲是边唱边做的,唱里的身段为曲文解释。所以不懂文,就无法做身段。” 昆曲的水袖表演也很多样。
角色行头:基础是生、旦、净、末、丑、外、贴七门。其中,生又可分为:老生、正生,小生又可分为:巾生、大冠生、小冠生、鞋皮生(也叫穷生)和尾生等。旦又可分为:老旦、正旦、做旦(可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所有角色皆可细分,且不一一说明。
二、《牡丹亭·游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产生于四百多年前,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根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改编。汤显祖在世界戏剧文化宝库中与莎士比亚齐名,他的四部与梦境相关的作品《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及《牡丹亭还魂记》被称为“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出名。人说“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其中著名的选段《游园惊梦》《寻梦》《春香闹学》后来都演变成折子戏,几百年来在舞台上演变不衰。因为《牡丹亭》的成功演出,使得昆曲迎来了鼎盛时期,当时人人都会唱几句昆曲,奠定了昆曲后来成为国剧的基础。
(一)追求自由、冲破封建礼教
《牡丹亭》的成功,引得很多文人放弃了官宦仕途,转而在家创作传奇剧本,使他们的才华可以尽情施展,这传奇说的便是当时昆曲剧本。中国文学界学者认为其上承西厢下启红楼。“《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杭州女诗人冯小青更有“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牡丹亭》中的追求自由、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中曾多次出现《游园》的唱词,连黛玉也在感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不觉心动神摇”、“ 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
西方学者更是将汤显祖和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对比,称他们为世界两大剧作家,这东西方的两位戏剧大师恰好是生活在同一时期,并且都在公元1616年逝世。如果说汤显祖对应的是莎士比亚,那么《牡丹亭》对应的自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人们常把这两部作品拿到一起作比较,两者都是歌颂追求爱情自由,可以摒弃一切,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二)追求真爱、崇尚爱情
《牡丹亭·游园》整篇故事以南宋时期为背景,讲述当时太守杜宝封建观念严重,必须门当户对,导致女儿杜丽娘早到出嫁的年龄却未曾许亲婚配。一日学诗经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感,去自家后花园游玩,游园回来经花神牵引,她梦到一个书生在梦中向她表达爱意,二人在梦中结合,醒来发现是梦一场,到园中寻梦未果,便相思而死,后来因为遇到柳梦梅又起死回生的曲折、浪漫的故事。在《牡丹亭记题词》中写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整篇故事大胆地歌颂了男女主人公追求真爱、崇尚爱情。
杜丽娘因读《诗经》突然有了青春的觉醒,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但是连她家的后花园虽然是几步之遥,她十几年却是未曾踏进一步,还是偷偷地“游园”,一进花园她不禁惊叹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样的大好春光被封锁在她的外面已经十几年了,她像只被禁锢在笼中的小鸟,小心翼翼地推开牢笼,感叹外面世界是如此之大,天空是如此之高,花草是如此艳丽,情不自禁地唱了一段《游园》。
(三)结构完整、曲文优雅
整个《游园惊梦》包括【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隔声】、【山坡羊】、【山桃红】、【画眉序】、【滴溜子】等十四支曲子。【隔声】之前为游园,之后为惊梦。之所以叫【隔声】而不叫【尾声】是因为“游园惊梦”是一个整体,而汤显祖又想把“游园”和“惊梦”分开,所有用了这个“隔尾”。梅兰芳大师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尾声”,才有了游园的千古绝唱。《游园》中最出名的就是在园中唱的两个曲子,【皂罗袍】和【好姐姐】,现代人所说的“游园”便指的这两首曲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唱的正是杜丽娘自己,芳龄正好,却被这封建礼教约束禁锢在闺房之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都是前面形容美好事物,后面转悲。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春天的细雨加片片微风,远方炊烟袅袅,熏得丽娘陶醉在这好美的春光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是游园的第一个小高潮,“锦屏人”,指富贵人。这里唱的完全是她自己,这样一个身居闺阁的女子太看清了这片大好的春光,因为往日不曾见过这样美好的春色。也有人说是,那些富贵的人整天想着争权夺势,如何能有闲情去欣赏这样美好的春光。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闺门旦表演行当,表演时注意优雅端庄,切不可大声豪迈地赞颂。而春香在这段里面依旧活泼,较《春香闹学》有所收敛。最重要的是这段里春香的很多话对杜丽娘的唱词是起到引导和串联作用的。而大多数动作身段都是梅兰芳根据唱词揣摩出来的,因为身段能很好的表现唱词,被延留至今。
(四)表现手法独特、艺术价值高
《牡丹亭》的表现手法开历史之先河,将人鬼相恋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运用至传奇创作,以小事物来反映主人翁的内心世界,故事情节荡气回肠,曲文优雅、灵动、栩栩如生以小见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最后还是回归真本。《牡丹亭》中最重要的一出,使得男女主人翁相见的戏是《惊梦》,“惊梦”是因“游园”而起。所以《游园》对于《牡丹亭》来说整个故事从何而来的地方,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游园》运用了以美景衬托哀情的写法,表现了杜丽娘心中的丝丝哀伤。大好的春光无人共赏,就像自己被禁锢在这封建的牢笼中,虽有沉鱼落雁之容却无人见得。词文优美华丽,意境悠远,艺术价值极高,至今任然脍炙人口。
三、结束语
《游园》之所以千古传唱,并非只是得益于两个女子逛了后花园的美景,而是在于它对于封建社会女子开启的那一扇门,她开启的不仅是一扇通往花园的门,而是一颗心扉开启了向外界生活的梦。汤显祖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大量描写花园景色之美来反应杜丽娘心里的哀怨,曲调悠长、宁静,文雅脱俗,恰好可以表现那个时代文人的气息,所以流传广泛、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于丹.昆曲审美之旅:游园惊梦[M].中华书局,2007,(3-35)
[2]刘建春、姜浩峰.中国昆曲地图[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8-40)
[3]汤显祖.汤显祖戏曲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67-270)
[4]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M].平民出版社,1952,(59-70)
[5]梅卫东、梅绍武.梅兰芳自述[M].中华书局,2005,(33-36)
[6]梅兰芳.我演游园惊梦[R].北京:许源来,1961,(-)
[7]徐硕方.汤显祖.评转[M].南京大学出版社
[8]白先勇.圆梦[N].花城出版社,2006.11.
[9]蔡正仁.昆曲艺术传承难在[N].何处中国文化报,2007,11.
论文作者:丁志刚1 陈美林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昆曲论文; 牡丹亭论文; 惊梦论文; 梅兰芳论文; 昆山论文; 身段论文; 汤显祖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