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发展和发展观”笔谈(七篇)——关注现实的“个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立足点论文,发展观论文,全面发展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发展观的一个基本内核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早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那里,就已经做出过经典的阐释。马克思心灵深处的“拯救”情 结,使他的理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因其固有的“终极关怀”性质而成为具有长久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理论亮点之一。 从纵向的历史进程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升、永无止境的历史生成过程,是理 想与现实统一的过程。从横向的结构看,它又是指“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塑造 “完整的个人”。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本质的历史地生成和展开的过程, 其基本立足点应当是关注现实的“个人”。
1.现实的个人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在所有人那里同步或同时发生,它的逻辑展开和实践进程只 有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才能发生和完成。从思想渊源上讲,马克思早就指出:“人是 人的最高本质”。[1]从逻辑话语看,作为个体存在物的“小写”的人,要作为“人” 存在,就必须具有作为族类存在物的“大写”的一般人的本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 须首先基于作为个体存在物的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共产党宣言》有一句 经典论述,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和恩格斯 认识到,在以往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取得一般人的发 展的。人的类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因此处于对抗状态。鉴于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任务,就是寻找一种社会形式来克服这种对抗状态,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每个个人 的发展相一致”。[3]这种社会形式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就是共产主义。所以,马克 思特别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 面发展主要是指个人的发展。惟其如此,马克思才得出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 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4]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词汇是“每个人”或“个人”而非一般意义上 的抽象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共产主义是“个人的联合体”,是“联合 起来的个人”或“自由人的联合体”;换言之,“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 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个人的存在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 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5]“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 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6]这些论述表明,真正意义上的人 的全面发展是“个人”或“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理想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共 产主义”只能是全面发展的“个人”所建立起来的“联合体”。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关注现实的个人,而不是关注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人。否则,人的全 面发展就会变成人们时刻挂在嘴边但却毫无真实内涵的空洞口号。
2.对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实践的初步反思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提上日 程。众所周知,在我们过去的理论话语中,“个人”往往是被“英雄人物”所遮蔽,湮 没在“人民群众”这个泛化而抽象的总体概念之中。过去我们长期强调“集体至上”、 “社会至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且把“集体至上”、“社会至上”在价值 观上用作区别资本主义“个人至上”的重要标志,从而在事实上落入了马克思所批判的 “虚幻的集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告诉我们,集体具有优先 地位、个人对集体只是无条件服从的时代,只有在原始部落制中才存在。在以往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价值观的根本对立,而忽视了人 类历史发展的共性和阶段性。例如,在理论上侧重于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五种形态更替的学说,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三大历史形态的学说, 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隐而不显的“个人”进一步受到理论的排挤和遮蔽。由于“左 ”的错误的影响,甚至把强调个人的发展等同于“个人主义”。这样一来,“个人”就 隐遁于人类历史的舞台之外。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历史舞台上的真正“凸现 ”,真正关注“现实的个人”是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才开 始出现的。
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时强调:“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 条件”。[7]这是因为,首先,“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 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8]而只有通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这种全面性才 能被实际地确立起来。市场经济使人突破空间限制,建立起日益丰富的社会交往关系。 其次,市场经济对物质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关注现实的个人在我国不仅已得到理论的确认,并且已成为实践着的过 程。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人们开始走出 狭隘的群体和狭窄的地域,逐步摆脱“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 人的依附关系”,开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 面的能力体系”。[9]这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已经并正在改 变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其重要体现就是“个人”受到关注,开始真正 登上历史的舞台。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遇到了“全面”发展与 “单向度”发展以及人的现代化和物的现代化的二难悖结。一是市场经济对社会分工的 深化,将引起人类个体能力的单向度发展,造成人的片面性。市场经济总是伴随着社会 分工的深化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就越充分、越彻底。社会分工的极 端发展,使人在类的层面上获得了日益深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但却是以个人的片面发 展为代价的。尽管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却是建立在个人的 片面发展基础之上的。不扬弃片面性就不可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市场经济最为严 重的负面效应在于必然导致人的“异化”或“物化”。市场经济所显示的超越性,只是 一种世俗层面上的超越,它掩盖和遮蔽了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内在超越性,把人仅仅局限 于作为肉体存在物所呈现的物质欲望和官能满足。按马克思的观点,市场经济是人类存 在方式演进的第二种历史形态,它“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市场经济使人依附于物, 物变成了人的主宰,从而把人物化了。这种物化,使人不可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 己的全面本质。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扩 张和肆虐,但现实的个人在物欲中日益沉沦。这将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精神层面) 经受市场经济“炼狱”般的考验。
3.促进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乃是当今我国社会的艰巨任务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首先离不开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 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衡量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推进中国社 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力量。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应当落脚并体现在促 进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上。“物”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 果机械地、片面地强调经济的中心地位,就只能进一步加剧人向物的沉沦,现实的个人 从而有可能蜕变为丧失灵性的纯粹“经济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会因此丧失其 巨大的“道德感召力”。所以,我们在立足于现实基础上去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时,就 不能不产生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亦即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培育和建构的现 代化过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 、存在和本质的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生成、培育和建构起来的。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主要应着眼于内外两个方面:
首先,从内在方面来理解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着眼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 、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从前提的意义上说,生理先于心理,物质先于精神, 存在先于本质。因此,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培育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乃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从境界提升的角度看,良好的素质教育又是 造就每个人的个性全面展现的主要途径。从现实的个人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言,需 要使全体公民积极地、创造性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之中。只有现实的实 践活动,才能使得个人的内在潜能得以实际的表达。
其次,个人的全面发展虽然是以个人的内在素质生成为根据的,但外在条件也是至关 重要的因素。在人的物化或异化的条件下,外部环境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桎梏。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改革、优化并完善社会制度,在现有的条 件下最大限度地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其相互协调,努力建立消除 异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以便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