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一流教材促进素质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参观中小学教材并给予重要指示_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编撰一流教材促进素质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参观中小学教材并给予重要指示_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编写一流教材 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总书记调阅中小学教材并作重要指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中小学论文,总书记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并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春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调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历史、地理教材。总书记于3月12日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初中、高中的历史、地理教材。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级干部要加强历史、地理等知识的学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亲切关怀,是对青少年学生乃至干部历史、地理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充分肯定、鼓励和鞭策。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人教社编辑部门连夜一丝不苟地再次审读教材,出版部门及时下厂加班加点赶印教材。新印出的人教版历史、地理教材已按时分送有关领导同志。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召开了在京历史、地理教育专家座谈会,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决心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总书记亲自调阅人教版史地教材,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亲切关怀。

教师、教材、校舍,历来是中小学的三大基本建设。五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小学教材建设一贯高度重视。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党中央、毛主席于1950年就决定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全国中小学生编写出版教材。中央亲自为人教社调集全国优秀人才,并决定由著名教育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先生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后来还兼任教育部副部长)。为了加强领导,中央还成立了语文教学委员会和历史教学委员会。毛主席、党中央多次专门研究中小学教材教学问题。

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刚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他一开始就敏锐地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即课程教材问题。他多次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书非教最先进的东西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党组为尽快增强人教社的力量,请求中央批准从各地抽调干部。小平同志看到报告后,不几天就迅速作出了明确批示,指出:“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有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所提要求拟同意。”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由于有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星散四地的人员调回来了,办公用房解决了,中央甚至从非常紧缺的外汇中,拨出10万美元专款,引进发达国家教材作为参考。新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第一册从1978年秋就开始面向全国供书。这套教材对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高教育质量,稳定社会秩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注:详见《永远铭记邓小平对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丰功伟绩》,载《课程教材研究1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更加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1991年3月,总书记指出:“教材不必千篇一律,可以结合各地情况,针对性更强一点,但是一些主要内容必须包括。”(注: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3月9日致国家教委负责人李铁映等人的信。)总书记考察中小学,总要亲眼看一看学生们用的是什么书。总书记考察国家图书馆,也要亲自问一问青少年学生读的是什么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总书记多次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发表重要指示,尤其是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著名演讲,今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著名谈话。总书记心系两亿中小学生,语重心长,无微不至地关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了解信息、选择信息、掌握信息的媒体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校依然是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材(包括文字教材,以及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依然是教学的主要媒体。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完善考试评价是导向,而改革课程教材(即教育内容)是核心。未来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是教育水平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一流的教材,就没有一流的人才。面对竞争,展望未来,为了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应变、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处理好知与行、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者任重道远,责无旁贷。我们要把总书记对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亲切关怀,落实为更加奋发努力的行动,为编写一流教材,培养一流人才,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我们正在从事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宝贵的遗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认识并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开拓前进,就不能不学习历史,认识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不致重走老路、弯路甚至错路。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现代史,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每一个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侵略、压迫、剥削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而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血泪史。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不学习历史,我们就不会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学习历史,我们就不会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早在1991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就专门写信给国家教委负责人,明确指出,为了提高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要从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简称两史一情教育)(注: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3月9日致国家教委负责人李铁映等人的信。)为了落实总书记指示,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等文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99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专门给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写信,再次表明他对历史教育的高度重视。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注: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4月25日致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的信。)

地理素养对于青少年学生、对于每一个干部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彼此竞争日趋激烈,信息传递异常迅速。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地球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天空。我们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共同问题。没有地理知识、能力和素养,我们就不可能最迅速最准确地了解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一切,就不可能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引以为鉴,引以为戒,为我所用。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还必须要有坚定的精神力量。历史、地理知识、能力和素养,就是一种精神力量。正如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再次强调的那样:“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

总之,史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高度重视史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经,以地为纬,纵论古今,横贯中西,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这样,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加强全球观念,树立国际意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使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真正落实。

五十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爱。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时,毛泽东主席挥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题写了社名。五十年来,人教社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已建设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材基地。五十年来,人教社为全国一届又一届中小学生编写了九套更新换代的教材,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哺育了数以亿计的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年动乱中,人教社被解散。但是在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人教社很快就重振旗鼓,再度崛起。人教社拥有一支研究开发队伍和教材编写队伍。198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平同志在日理万机之中,欣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题写了所名。实践证明,课程教材研究所不仅促进了人教社自身的科研,而且密切了我们同各地教研部门、科研部门的协作,加强了我们同海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材研究、编写、出版基地,人教社有一个好的班子,这个班子团结、勤奋、开拓、进取;人教社有一支好的队伍,这支队伍敬业、严谨、务实、求真。

“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应当准确、全面地理解、执行这个方针,处理好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推动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健康发展。

中小学教材首先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这是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对教材的研究、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都应当加强领导。第一,中小学教材的研究、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都应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其资格需要经审核认定。第二,教材的研究、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各个环节之间既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又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三,由教材的出版、印刷、发行所获得的利润,应直接反馈于教材的研究、编写、审查,用于教材的再建设,用于教材的改革和发展。惟有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保证教材的质量不断提高,保证各种教材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为了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因地制宜,中小学教材实行多样化,并且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由部编教材、统编教材、通用教材一个版本,发展为多种版本,这样做,是必要的,是正确的。十多年来,一些地方也的确认真组织力量,编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教材,受到好评和欢迎。

这里有几个相关问题必须弄清。

其一,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定制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产物,是同我国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别是为维护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现在实行了审定制,就对过去的国定制以及在国定制条件下编写出版的部编教材、统编教材、通用教材加以指责、贬低,甚至企图否定。对中小学教材国定制的利弊得失,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其二,现在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并不是由统一性走向完全的绝对的多样化,以多样化取代统一性,而应是由统一性走向统一性与多样化相吻合。在中小学教材问题上过分集中统一,或者过分分散多样,都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中小学课程设置和课程管理上,也是这样)。美、英等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以往过分分散多样,结果造成基础教育质量大滑坡。近年来,美、英等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包括考试)集中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强,甚至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核心课程,保证基本课程、必修课程,制定教育标准、课程标准,加强教材选用机构和制度的建设,加强统一考试,等等。美、英等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包括考试)从分散、多样走向集中、统一,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包括考试)从集中、统一走向分散、多样,表面上看走向是相悖的,实际上相反相成,都力图寻求集中统一与分散多样的最佳结合点。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过犹不及,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三,对教材多样化应有正确理解。

中小学教材多样化,必须坚持统一的基本要求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国家意志便无法体现,基础教育的合格质量便无从保证。

人教社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受教育部委托,研究、编写、出版了九套全国中小学通用教材。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中小学教材进入审定制时期,人教社进一步为教材多样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人教社义务教育教材,既有五四制,又有六三制;既有黑白版,又有双色版、彩色版;普通高中教材既有现行教材,又有新编教材;许多核心学科,既有一般层次的通用教材,又有供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选用的不同层次的、各有特色的实验教材;人教社出版的教材,既有人教社自己编写的,也有与国内外同行专家联合编写的;既以文字教科书为核心,又有音像视听教材相配套,并努力开发电子(计算机软件)教材,向网络发展,形成教材系列化和立体化的局面。

多样化,并不应排斥由国家规划、国家组织力量编写的示范性教材。示范性教材的编者,可以是国家级教材编写单位,也可以是由国家级教材编写单位与省级教材编写单位相结合,还可以由国家委托一些省级教材编写单位担任。示范性教材与多样化教材非但不应是对立的,相反,示范性教材是多样化教材的一种,而且是重要的起示范作用的一种。示范性教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较严的规范性。示范性教材本身也可以搞系列化、层次化、多样化。

不同学科的教材,如何实现多样化,应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不宜一刀切。例如,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这三门学科,政治性、敏感性较强,共同性较多,是提倡各地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编写这些教材好,还是采取“全国统编教材+地方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的模式更为适宜,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正确有效的途径。

多样化≠地方化。提倡多样化,不应导致以省编教材来取代部编教材和其他省编教材,排斥部编教材、示范性教材、省外优秀教材进入本地市场;不应导致本地教材独占一方的局面。中小学教材的发展趋势,不应从“大一统”走向“小一统”。

多样化≠数量化。不是多多益善。不是数量多、品种多就是实行了多样化。多样化的本质在于特色、在于层次、在于质量、在于效益。那种以垄断本地市场为目的的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劳动,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而恰恰是浪费,是误人子弟,有的甚至侵犯了知识产权。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十分匮乏的国家,这种所谓的多样化,不仅不应提倡,恰恰是应当制止的。

多样化≠商品化。教材是产品、是商品,同样要接受市场经济法则的考验,同样要参与竞争,这是无疑的。但是中小学教材尤其是义务教育教材又是特殊的产品、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体现统一的基本要求,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而且都可能接受的教育。从研究编写到审查,到试教,到正式出版、印刷,到发行、选用,都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如果抛弃这个最根本的原则,单纯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不管教材质量如何,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有利就干,无利不干,惟利是图,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几位一体,不是择优选用,而是强迫学校选用订购劣质教材,那就不可避免地会走上邪路。实际上,即使在西方国家和地区,中小学教材从编写到选用,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绝对自由,而是受到种种杠杆的制约,诸如政府经费拨付或资助的制约,考试导向的制约,等等。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人教版教材改革的目标是努力达到现代化、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

教材现代化是兴国强国、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坚持。但是它决不等于片面追求深难重。要恰如其分地对中小学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予以定位。教材现代化,也不仅是内容、形式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师生如何对待教材,如何使用教材的观念现代化。

教材多样化,就是要在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倡教材的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一种教材可以有不同版本、不同层次。一种版本,也可以既有必教必学内容,又有选教选学内容;既有精讲内容,又有泛读内容;富于弹性,利于选择。多样化不等于地方化。多样化不等于数量化。多样化也不等于商品化。

教材系列化,就是作为一课之本的教科书,要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去其旧而增其新,少而精,约而简。而必备的教师参考书、学生课外书,则应该围绕课本,系列配套,丰富多彩,根深叶茂,融会贯通,可供选择,以利于师生博览与思考。

教材立体化,就是说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于课桌上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与电子教材为两翼,并向网络发展。文字教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展开双翅,才能腾飞遨游。立体化的教材更形象、更生动、更活泼,既便于教材指导、辅导,又利于学生探索、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部加强了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教育部领导同志多次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考察工作,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小学教材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寄予很大的期望。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向教育出版集团迈进。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材基地。质量,包括教材编写质量、出版质量、发行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人教版教材的生命。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努力为新世纪奉献一流教材,为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贡献,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呼唤。

标签:;  ;  

编撰一流教材促进素质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参观中小学教材并给予重要指示_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