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原理的班级管理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班级管理论文,经济学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句话不仅形象地说明了技术和管理的关系,而且充分描述了管理的地位。国外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倒闭的企业中约有30%是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而70%缘于管理不善和管理者的低能。与此相应的是,美国《投资者》杂志多年研究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有着较高素质,管理技艺精湛。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不同组织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成功的基础是相同的——管理有效。
班级管理的有效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让学生在自己人生历程关键的一个驿站生活得充实,学习得快乐,打下未来社会化发展最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实行的应是班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常规管理得分,因为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小商贩的经济学。由此,我们可能联想到GDP,我们承认它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我们更应看重它是采用什么手段和方式来获取的,关注其运行的实质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仔细审视经济学上的一些原理和观点,发现有很多原理可以借鉴过来指导我们的班级管理,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陈佩斯吃面条”与教育最佳时机的时间维度
著名小品演员陈佩斯与搭档朱时茂曾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小品《吃面条》。陈佩斯扮演一个前去应聘的演员陈小二,朱时茂扮演剧中的导演。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因导演要求,演员陈佩斯必须一口气吃下一碗面条。导演朱时茂一声“开始!”,陈佩斯就风卷残云地把一碗面条吞下去了,大概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啦,但导演还是嫌不够快;接下来小二重新开始吃,虽然还能吃下去,但是已经是大汗淋漓,勉为其难了;当第二碗也不算,需要从头再来吃第三碗时,陈小二已经是谈“面”色变,无论如何不想吃也咽不下去了。
生活中我们也曾有这样的经历,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是19世纪末奥地利经济学家维塞尔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当投入开始增加时,产出随着增长且获得效益最大;随着投入的进一步增加,产出的增长速度出现递减直到为零;继续增加投入,产出不仅不再增加相反会减少。
同样道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随着班主任教育强化的增大,效果也随着增加,当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继续强化,教育效果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向增长。这就是教育上的“边际效应”。它至少给我们一点启示:应把握好班集体教育的时间。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通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发生的心理互动过程。教育内容的质量决定教育对象在理解教育内容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假设教育内容和对象的思想状态都是确定的,教育中的时间要素就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是因为按照“边际效应”的规律,任何一个教育活动,初始阶段教育对象接受相关信息的效率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这个点,教育对象将产生抵触心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善抓时机,提高教育效果。
讲究“适当冷却”,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有区别地给予及时评价或延迟评价,以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比如对于学生中一些不良的思想苗头要及时给予引导、转化,防止其扩大化,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有些问题的处理则要等一等,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以后再进行处理,效果会更好。如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有些班主任往往会大动干戈,立即找来学生大加训斥。其实,这样做毫无必要,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不妨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毕竟学生还是很有自尊心和自知之明的,要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正和完善的。如果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有改观,我们就可以及时鼓励;如果仍然没有进步,再与他们去谈,虽是亡羊补牢,但也为时不晚。
二、家庭主妇买菜购物与班集体建设的过程管理
这是一个家庭主妇某一天上菜场买菜的生活场景:小王上班前告诉妻子说想吃红烧肉,小王一走,她就在厨房里开始翻腾起来,看看这顿红烧肉的配料够不够。结果发现酱油和生姜快没了,油还够用,肉当然是新鲜的好,于是心里想着去菜场采购。带了钱,提上菜篮子,一路小跑来到菜市场。和菜贩子讨价还价,买到了生姜和鲜肉。离开菜场,她去附近的小饭馆喝早茶,趁服务员上菜的空隙,她开始琢磨了:买肉去了哪几个摊位?价钱都是多少?自己买的肉花了多少钱?肉新鲜吗?做红烧肉该要的东西都有了吗?看看菜篮子里的东西,除鲜肉和生姜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东西,突然发现忘记了买酱油。她匆匆忙忙吃过早茶,返回市场,到常去的小店买了酱油。回到家里,再想想今天的采购行动,得出结论:1.要买的东西多,记性又不好,为了避免忘记,下次将要买的东西写在纸上带着;2.从东边数第二个肉贩的肉贵一毛钱,但新鲜,下次买肉先去看他的;3.小店的酱油看起来没有超市的好,下次让小王到超市去买。不琢磨了,差不多该做饭了……
以上的生活场景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但细细分析,却包含着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原理:PDCA循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P(Plan)——计划,确定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方法(计划),如上述事例中小王妻子开列菜单;
2.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上述事例中她去菜场购菜(物);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如上述事例中她在茶馆反思和检查买菜过程;
4.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规范;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采取短期纠正措施和长期预防措施,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如上述事例中小王妻子得出结论,提醒自己。
PDCA循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我想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实际可操作的模式和流程。
P(Plan),计划。作为班主任要有计划的对班级和学生进行规划,如同企业每进行一个新项目之前必须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的制定要讲究“智慧品质”:一是班级工作的目标制定必须来自于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划不是只有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参与,而是要有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要让全体同学认同共同制定的计划、目标、决定等,而且还必须让每个个体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自己应该做什么。二是主题活动的设计也要来自于学生,要求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问题,把问题当作活动的主题,并予以解决。三是把班级的日常管理与教育和班级的主题活动有机的结合,把班级的建设环境、考评活动和主题活动有机的结合,并注意相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和目的的一致性;每一阶段的活动要有重点,有新意,并能体现在经常性的班级活动中。
D(Do),执行。即根据规划进行执行。规划的执行必须贯彻三个指导思想: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和系统管理。“民主管理”即“以生为本”,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来看待,把“人”当“人”看,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自我管理”也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班级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他们,而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我约束,减少了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减少由师生、同学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内耗。自我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系统管理”即建立规划执行的“三套车”:一是班规立法系统,它包括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每学期常规等;二是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执行过程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调整上述三个系统。
C(Check),检查。规划的制定、管理的效果如何都是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这种检验主要体现在班级的凝聚力、班级成员的成绩情况等方面。实践活动包括日常性和阶段性工作。日常性班级活动就是每天或每周都要进行的、为维持班级有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活动以及班级内自发进行着的活动,主要包括班会活动、晨间活动、值勤活动、班级自办报刊、网页等舆论宣传活动。阶段性班级活动的内容随全校性的活动进程而变化,有利于班集体与全校的工作保持一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班集体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性活动主要有常规工作型的阶段性活动和竞赛活动。
A(Action),行动。就是经过一个阶段要采取一定的行动来改进这个规划,或者说让这个规划做得最好,让这个管理的体系更完整,使其发挥最好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要有“发现意识”、“问题意识”和“纠正意识”。因为问题总是在不断地出现之中,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应该冷静地对待问题的出现,并思考问题出现的根源,作出正确的诊断。根据暴露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调整自己的方案。这样我们的活动才会在动态中不断前进,又会在前进中出现新的推动下阶段工作的资源。我们不妨把每一次、每一天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研究,持之不懈,提升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质量。
三、蝴蝶效应与班集体的细节管理
最早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79年12月华盛顿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从此以后,“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是:班级管理必须关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管理。
大量的事实表明,能否充分重视生活中的细节,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质量,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一位管理大师说过,现在世界级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你的专业水准,突出你内在的素质。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
“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学校的班级管理也应该从细节做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应以自己细节化的言行去感染和教化学生。“习惯来自细节”,比如,我们在很多学校的走廊或过道上可以看见这样的标语:“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请讲普通话”,“请爱护墙壁卫生”,“请勿乱扔垃圾”等等。如果我们当教师的都能够在走廊中校园中随手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垃圾,那么这种行为积累下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校园再也不需要划分卫生区,学生们再也不需要做值日,因为相同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行动中去。不乱丢垃圾,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物——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只要我们能够注意到脚下的细节,把这一点点事情做好,就能够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说教。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基础就不仅仅是学业上的修炼,更是人格上的发展。
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善于观察,勤于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不良苗头。生活中的细节是琐碎的,是不起眼的,正是因为不起眼,而导致了对它的忽略,如果能很好地注意日常的细节,那么对于班级的治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比如吸烟、喝酒、早恋、拉帮结派、通宵上网、玩游戏等不良行为或多或少的出现,作为班主任不能熟视无睹,要引起足够重视。捕捉思想苗头,掌握学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特有的心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热爱学生,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疏导教育,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为学生分析不良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醒悟,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把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细节决定成败”作了形象的阐释。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说:“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这就是“蝴蝶效应”对班集体管理的启示。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经济学家山姆曾说,“人的动机在解决问题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因此,我们在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视角时都要尽量地遵循这一原则。”作为班主任应善于从教育以外去反思教育,借鉴其他管理的优秀经验,管理好班级,从而与学生共同获得个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