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的理性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课的原因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原因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原因的教学——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教材的重视和测试中的重比——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

一、历史原因的多层次归类

历史原因指的是:引起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或分析、归纳某一历史现象之所以存在的历史要素。是历史必然性(寓偶然性)的反映。中学历史教材中,历史原因的分析有不同形式的体现、不同角度的表述和不同方位的主足点。

(一)、从历史原因分析的表象来看,有不同形式的体现。

第一、“条线式”。

例1:“亚洲觉醒”的原因。

列强殖民侵略→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高潮。

例2: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原因。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产生新矛盾→重新瓜分世界。

这种纵切式的历史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称之为“条线式”。例1为“单线”,例2为“递进”。

第2,“并列式”。

例1:1848年欧洲革命发生原因。

例2: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这种横割式的历史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简称为“并列式”。例1为“平分并列”,例2为“主次并列”。

此外,还有纵横结合的历史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称之为“立体式”。其中又有“交叉立体”和“重迭立体”(图示略)。

(二)、从历史原因分析的称谓来看,有不同角度的表述。

1.一般表述。

如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

2.特殊表述。

①、条件。指具体原因(针对性强)。如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

②、背景。指具体原因(针对性中)。如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③、因素。指具体原因(针对性中)。如当今世界制止大战、维护和平的有利因素。

④、形势。指具体原因(针对性弱)。如鸦片战争前形势。

⑤、前提。指主要原因。如工业革命前提。

⑥、目的。指主观原因。如冷战目的。

⑦、根源。指根本原因。如现代战争根源。

⑧、导火线。指直接原因。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⑨、借口。指形式上的直接原因。如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

(三)、从历史原因分析的处所来看,有不同方位的立足点。

1.事件兴起之因。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等。

2.事件结果之因。

如义和团失败原因、大革命失败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等。

二、历史原因的规律化概括

历史原因分析纷繁复杂,头绪众多。但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就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归纳,就能寻找出一些规律来。

(一),经典指导。

历史原因分析首先涉及到一个基本观点(基本理论)问题。我们的历史教材通常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作为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因而我们在探究历史原因分析规律化时,也应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指导。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纲要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概括为: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②、社会形态及特征理论。③、阶级与国家理论。④、革命理论。⑤、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关系理论。⑥、民族问题理论。⑦、战争问题理论等等。

这些基本理论为我们进行历史原因分析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如我们在分析革命和改革的原因时,可以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民族革命、民族起义时,可以应用“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人民反抗”的原理;分析近代大战原因时,可以运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的观点。

(二),重要模式。

假如我们对历史原因分析的内容的共性作概括,则会发现许多重要的程式。

1.经济着手。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现有历史教科书和大纲对历史原因的分析往往是从经济着手的。

翻开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纲要》,就马上得到佐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1)、随着资本主义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原因:(1)、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科学共产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48年欧洲革命发生的原因:(1)、农业歉收…”

……

2.注重政治。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对重大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几乎都离不开政治因素。

例、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1)、波旁王朝腐朽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封建等级制度激化了矛盾。(3)、启蒙思想唤醒人民。如从广义而言,都可以理解为政治原因。

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1)、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2)、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互相争夺的结果。(3)、是帝国主义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如从叙述的角度而言,皆可视为政治原因。

3.群众观点。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发展离不开人这一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只有在适应历史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之时,才能有所作为,显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那些对历史进程起巨大影响的综合性历史事件的原因时,要把群众观点放在应有的位置。

例如,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历史事件——“…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

又如,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使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

再如,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阶段作用。

历史上,一些具有标志性或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界定”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以后历史进程有着强烈的影响作用。作为历史原因分析,我们把这种影响称为“阶段作用”。

例如,中国十九世纪末一些重大事件(维新运动、义和团等)都离不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背景。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德国十一月革命、芬兰革命、匈牙利革命、意大利工人运动、日本工人斗争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朝鲜三一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独立运动等等),都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除上述外,诸如历史原因分析中的战争问题、民族问题等等,也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定理体现。

(三)、教材逻辑。

假如我们对教材中历史原因分析的形成的个性作比较,则会发现许多规律存在,构成了特有的“教材逻辑”。

1.按类述因。

历史事件有许多种类。大而言之,可分“综合类”和“单一类”。如“革命”、“改革”、“统一”、“运动”、“战争”等是“综合类”。这类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放得较开”,往往呈“立体式”和“主次并列式”;上面所述的“经济着手”、“注重政治”、“群众观点”等即是从这类历史原因分析中归纳出来的。小而言之,“单一类”又可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不同类型;这类事件原因分析“收得较拢”,往往呈“条线式”或“平分并列式”。

例1:当今世界制止大战、维护和平的有利因素——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世界命运的局面。

例2: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原因、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条件等经济类事件原因分析,基本涉及经济要素诸方面:

例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分析主要就政治角度:①、有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③、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④、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⑤、组织一条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奋斗。

2.大事多因。

教材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或者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角度、或者从主客观因素的角度、或者从内外因角度、或者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角度,都细致详尽、全面透彻、很有说服力。

教材对一般历史事件的原因归纳,简略扼要;而对有些较小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则省略不计。

3.疑点不择。

教材对一些有争议的、尚未定论的历史事件的处理,相当严谨,往往各叙史实,不择原因和评价,或者连史实也删除。

如世界史上“第二国际后期”、“共产国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

除上述外,其他如历史原因分析中的内因为重、必然性为主、因果对应、因果移位、事前事后原因角度区别等等,也都有一定的“教材逻辑”。

三、历史原因的灵活性运用

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原因分析的类别和规律,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作业、练习、测验和考试中,我们要求学生对历史原因分析能得心应手,灵活应用。但这里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应当说记忆和理解仍是基础和前提。

(一)、善记会思,练就基本功夫。

基于历史学科学习特点和学生识记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原因分析的基础是要求学生善记会思。这是因为:①,学生掌握历史原因分析的模式需要一个过程,记忆中增强理解当是学生的一般认知习惯。②,许多单一类“直线式”的历史原因,比较简单,记忆了即理解。

(二)、理解掌握、培养综合能力。

对于综合类“主次并列式”和“立体式”的历史原因分析,则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第一、在内容上理解。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农民战争失败原因。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变化,人民革命任务显示出既反侵略又反封建的双重性;因而在分析农民斗争失败因时,不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运动,都可以概括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为其原因之一)。

又如我们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综合性事件原因时,只要理解掌握它的一般规律:

具体分析就容易得多了。

第二、在形式上理解。例如,我们理解了“阶段作用”后,就可以在1870年以后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原因分析上都冠以“帝国主义是根源”。

当然还有名词上理解(一、(二)、2所示)。

理解掌握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过程。学生能力目标诸方面中,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两项。对“并列式”和“立体式”历史原因的理解,主要涉及综合分析能力,对有些“直线式”历史原因的理解,主要涉及分析后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强调理解,才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原因分析。

(三)、灵活应用,提高应试水平。

近几年来,高中历史原因分析在试题中的比例较大。面对这样的历史考试趋势,迫切需要学生在提高对历史原因分析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应试水平。

1.反应要快,审题要正。

填充题和列举题中的历史原因内容比较简单,一般为“条线式”和“并列式”。学生凭记忆和反应来提高应试效果。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又如,列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已有萌芽。②,封建经济解体③,外商刺激④,洋务诱导。

选择题当中的历史原因回答有一定难度,一般在“并列式”和“立体式”历史原因分析中提炼选择;因此,需要学生综合应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才能答出正确答案。

例如,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是:A、脱离广大人民群众,B、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气,C、采取了改良方法,D、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作答时,首先审题要正——是“主观”原因;接着用分析、比较方法——A、D、为客观原因(虽也从主观角度叙述),C不属原因;这样归纳下来,选择就准了——B。

2.思路要明,论述要细。

对名词解释这一题型,应注意:尽管历史原因(背景,目的等)在名词解释作答诸要素中不属主要方面,有的名词解释也将其干脆删除,但我们在回答思路上要首先考虑,按背景、经过(或内容)、评价的顺序作答。

如洋务运动:背景、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内部出现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过程、内容——略。评价——略。

问题中的历史原因分析难度最高。要求学生首先理清思路,使其化乱为序,其次详细作答,力求分析透彻。

例如,试根据史实,剖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此题实际上要求学生从变法原因或背景着手,据史实叙述。因而先要理清线索:①政治——民族危机严重,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维新活动。然后,运用史实详细回答。当然,如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必然和偶然性的理论作阐述,再比较光绪帝个人作用和维新思潮之关系作论述,则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标签:;  ;  ;  ;  

浅谈高中历史课的理性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