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博的眼光观察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用广博的眼光观察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以宽广、深邃的目光观察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宽广论文,深邃论文,目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11-0039-06

人们不仅从书本知识和各种媒体的传播来认识宏观世界,而且更直接地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真切了解外在世界。随着客观世界、外在世界情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持续更新,才能达到主客体相一致,以我们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来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大众。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56年以前以苏联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样板;1956年以后又把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看作社会主义的最佳典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渐摆脱了前两个阶段仅从一、两个国家着眼的狭隘、肤浅的局限,进而以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而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主义。我感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进而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洪流中去。

一、以宽广的目光由此及彼,通览社会主义

一种新兴的以私人资本为基础、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自16世纪在西欧兴起以来,它经历了18世纪蒸汽化、19世纪电气化和20世纪信息化三大科技革命浪潮,当今已在全世界194个国家、43个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将五个世纪以来新兴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最大的推进作用概括为实现了现代化和全球化这样纵横交错的“两化”。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由古代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演变为现代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然而现代化不仅是劳动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是社会形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彻头彻尾、改天换地的大变化。我认为现代化至少包含十个方面“化”的内容,即劳动社会化,生产机械化,国家工业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文化多元化,大众知识化,乡村城市化,思想自由化。要达到这十个“化”,首先要依靠人的现代化,并且造就现代化的人。所谓全球化,就是把现代化的这十个“化”的成果逐步推进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以全球化的内容大体上也是包括十个方面: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法治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组织全球化(除了各国政府参加的联合国等组织外,全球已有3万多个非政府国际组织),文化全球化,思想观念全球化,人际交往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化。然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带给世界人民的既有社会进步,还有重大祸害: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军事镇压,战争入侵,殖民统治,种族歧视等等。资本主义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两种两极分化:即生产上大与小的两极分化,财富上贫与富的两极分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过程越来越社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而生产资料越来越由少数资本家阶级所垄断。由此出现了国内劳资两大阶级贫富两极分化和国际范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贫富两极分化。由这两种两极分化衍生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弊端。[1](P278-283)

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开展,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在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积累的各种文明成果,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各种弊端,取代资本主义,开创一种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使现代化和全球化达到更高的水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几乎是同时同地起步,形影相随,亦步亦趋,逐步取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16世纪起源于西欧,如今已经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从纵向发展来看,五百年资本主义经历了四个阶段,我表述为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与之相对应,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当代各国独立探索的社会主义。[2](P185-188)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意、德、法等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连绵不断,愈益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且使之与现代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实际斗争,使社会主义思潮发展为社会主义运动。到20世纪进而建立了一批共产党领导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活生生的现实。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有所不同,曾经发生过四次组织上的分裂,于是形成了五种社会主义派别。第一次分裂爆发于19世纪70年代,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把巴枯宁为首的无政府主义者开除出去,但无政府社会主义派一直活动延续至今。第二次分裂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国际后期社会党与共产党俨然对立。第三次分裂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第三国际把托洛茨基派清洗出去后,各国托派于1938年另建第四国际,迄今还在加强活动。第四次分裂是因为中苏两党于1963—1964年进行国际共运总路线大论战,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大批共产党发生分裂,另立了上百个自称坚持马列主义的极左派共产党。除了因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的四次分裂而形成的五种社会主义派别之外,当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涌现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派别。

为了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我在1989年曾经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归纳为九家,划分为大三家、中三家和小三家。[2](P2-77)至今我依然保持这个看法。不过根据十几年来情况的变化,对中三家和小三家作了些调整。当今势力和影响最大的还是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政党的民族社会主义这三大家;力量中等的三家有所变化,即绿党的生态社会主义、托派的社会主义和极左派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力量小的还有三家,即无政府社会主义、西方学者的社会主义和当代空想社会主义。以往由于受“左”的思想和大国主义影响,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家以苏联模式为标准,随后又以中国经验为圭臬,惟我独社,对外封闭,孤芳自赏,党同伐异,把其他各派一律视为冒牌社会主义。这样社会主义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社会主义之路也就越走越窄。如今我们党端正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之后,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应该以宽广的眼光由此及彼,通览世界社会主义,应该众芳兼赏,求同存异,善于从各家各派中吸取营养,形成广泛的国际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这样社会主义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壮大,社会主义之路也就会越走越广阔。

当今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各国共产党约有120多个,党员7700多万人,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一大家。长期执政的有中、越、老、古、朝五国,近年通过议会合法斗争赢得多数、上台执政的有摩尔多瓦共产党。越南党于1986年党的六大决定实行革新开放方针,近十几年来取得很大成就,已经从缺粮国变为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古共致力于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各国共产党,更是在毫无外来经济援助的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通往社会主义之路。日共和印共(马)当今还坚持每隔三年(而不是五年)就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会上就党的重大决策进行自由争论、民主表决。科学社会主义这第一大家还有值得重视的一个新奇之处,就是好些国家早已打破第三国际规定的“每个国家只应有一个统一的共产党”的传统,因观点和政见不同形成了几个共产党。例如印度目前就有印共、印共(马)和印共(马列)三个共产党。近年来它们之间加强联合行动与互相配合,这是良好征兆。

当代世界大、中、小九家社会主义,各自内部都有不同流派,异彩纷呈。我们以宽广的目光、由此及彼通览各家各派社会主义之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正面临百家竞争、两方挑战的局面。这既是大好形势,又是严峻问题。这里所说的两方挑战,一方面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对各派社会主义的挑战,这一点下文再谈;另一方面是指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是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它旨在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议会民主,争取通过民主竞选执掌政权或参与联合执政,推行各种改良政策和福利措施,还在企业中推行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等手段,逐步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社会党与共产党分道扬镳、各自独立发展时起,坚持革命路线的共产党长期批判社会党的改良主义路线,视社会党为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道路上的障碍物和绊脚石。然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次革命高潮中,各国共产党都无法清除这个“障碍物”和“绊脚石”。反之,由于西方长期缺少革命形势,加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社会党善于不断调整政策、贴近群众等原因,社会党的势力稳步增长。1951年社会党只有34个、近一千万党员,到1999年增加到134个党、约三千万党员。而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共产党虽然也有约120个,但是党员只有三百多万人。可见在资本主义世界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实际上是第一大家,其势力远超过共产党这一家。社会党执政时上时下,很不稳定,当今仍有20多个党执政或参政;而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却由16个锐减到5个。这岂不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严重挑战吗?我国理论界迄今还有人引用列宁于1918年革命高潮中说过的话,要清除社会党这个“障碍物”和“绊脚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对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应该刮目相看,另眼对待。科学社会主义要善于吸取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并且与之结成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这样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不能老把社会党看成障碍物和绊脚石,它是通往社会主义大路上的另类“建筑物”和“铺路石”。

二、以深邃的目光由表及里,透视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依据唯物史观,早在19世纪就预示社会主义将在首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欧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取得胜利。可是到20世纪,社会主义却首先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东欧东亚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先后取得胜利。这是否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呢?迄今理论界还有人在论证:俄、中等国革命前资本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俄、中等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不存在早产问题。这种不切实际的看法,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如果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深入本质看问题,应该说20世纪不发达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表面上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实质上正是对19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因为19世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主要还局限于西欧北美诸国,所以还只能预计到西欧北美诸国将首先实现社会主义。而到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已经扩张到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因此这时应从世界范围来看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问题。西欧北美诸国客观物质条件固然成熟,但是资产阶级富于统治经验,善于采取各种妥协办法来缓和国内矛盾,并且以狭隘民族主义来煽动工人和广大民众支持其对外发动战争,使得革命形势难以形成。而东欧东亚诸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发展,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富于战斗力,在资本主义列强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的条件下,这些国家成为帝国主义全球化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和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的领导和广大人民强有力的打击下容易首先突破,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挺进社会主义新路。这些就是20世纪不发达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主观和客观条件。从实质上看,应该说不发达国家比之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是先天不足的,现代工业1913年在俄国约占42%,1949年在中国约占10%,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勇于坦承不发达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之路确实存在先天不足,这样才能更加精心照料使之正常健康成长。

那么,20世纪率先走上社会主义之路的16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到世纪末垮掉了11个呢?有人认为这是应验了波兰科学院院士、社会主义研究理论家亚当·沙夫所说的由于不发达国家犯有基督教所说的“原罪”,[3](P163-184)或者如时下颇为流行的看法,这是由于内部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的叛卖和外部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策略的进攻所造成的灾难。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是仅从表面现象看问题,而没有由表及里,透视事物的本质。如果说不发达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上犯有原罪,我认为那就是指背有沉重的封建主义糟粕的包袱,只要勇于清除各种封建主义流毒,照样是可以逐步建设成功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于不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未能清醒地认识到并且尽力清除这些封建主义流毒,反而深受其影响,让封建主义毒素渗透到社会主义制度中来。这集中表现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苏联开始盛行的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制,领袖个人集权制(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官僚特权制,对广大人民实行政治上文化上的专制统治,破坏社会主义宪法规定的各项公民自由与民主的权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封建主义毒素,我在1980年就指出这些做法完全背离民主共和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P46-61)可以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带有封建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然而它不同于《共产党宣言》第三章所说的封建社会主义,那是社会封建主义,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封建主义。[1](P729-738)可是从苏共领导人起,长期不总结、不认识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我认为这个特殊规律的基本要点理应是:彻底铲除封建主义,适当利用资本主义,不能急于建设社会主义,更不能急于奔向共产主义。[1](P683-691)事实上从20世纪30年代苏共领导人起,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急于彻底铲除封建主义,却急于消灭资本主义,更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奔向共产主义。这种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的“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使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两大社会矛盾,即被扭曲的公有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过度集权的上层建筑阻碍社会主义自由民主的发展。再加上社会主义国家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三大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大焦点、三大难题。苏联东欧各国党的领导人长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三大矛盾(在苏联南斯拉夫等国还有民族矛盾),致使社会危机代代相传,逐步加深。这使得党内外越来越多的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改革越来越失望,加上外部和平演变的压力,终于迫使苏联东欧蒙古九国党的领导人转向推行右的路线,转向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和西方那种多党制,导致政局剧变,共产主义政党自毙或改变党的性质,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覆亡。

可见正是长期的“左”难以改正,才促使转向后期的右,先“左”后右合葬了社会主义。也有一“左”到底的,那就失败得更加悲惨。罗共一直坚持国有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坚决反对转轨到市场经济和发展党内民主。然而1989年12月22日社会矛盾激起群众大规模示威游行,终使罗共彻底灭亡。柬共也是一“左”到底,大肆迫害人民,致使总书记波尔布特众叛亲离。当今仍然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应善于从苏联东欧东亚十一国发生剧变中吸取深层次的经验教训,尽力纠正根深蒂固的“左”的错误,同时防止右的侵袭,彻底清除封建主义毒素,加快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改变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发展党内自由民主和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探索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模式,闯出一条体制内改革成功之路。这样就必能在21世纪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作出重大贡献。

当今在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带动之下,现代化、全球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世界面貌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大变化。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以深邃的目光,由表及里来透视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取得新发展之路。

首先应该看到,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从社会主义中借鉴了有利因素,善于随机应变,调整政策,改革体制,所以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还有相当广阔的发展余地。资本主义不仅能实现全球化,而且还能开拓太空化、宇宙化。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实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其次还要看到,这一场新科技革命已经使世界资本主义从列宁所讲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更高更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应该称为什么阶段最恰当呢?这是迄今理论界正在探索与争鸣的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跨国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等等都不确切,因为这些说法都还是停留在垄断的框架内、表层上评论,而没有超脱垄断束缚、由表及里从深层进行透视。当今世界的确还存在国家垄断资本、跨国垄断资本等等,然而国际竞争远超越了垄断。所以我认为不宜再用垄断或竞争来界定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从这场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各方面社会化的程度都大为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步增多的实际出发,我在1988年谈到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时就提出当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社会资本主义新阶段的新见解。[2](P185-188)1991年在《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进行了较细致的新论证。[1](P163-178)最近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我又作了进一步的新发挥。在社会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不仅发达国家的社会资本主义得到新发展,而且众多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重走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老路,也要走社会资本主义的新路。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形成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形势,世界社会主义大体上将是较为和平的渐进的进程,难以骤然突发,短促突进。

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新科技革命,已经使整个世界向社会主义推进具有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在未来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实现的生产高度自动化,消灭繁重艰难的体力劳动,消灭工农、城乡、脑体劳动三大差别等等,当今在社会资本主义阶段都已开始付诸实现。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大发展,正在使人类社会朝着知识和智能共有、共享的方向前进。共产主义将首先表现为共知主义、共智主义(图书馆、数据库、光盘、网络的发展即是明证)。知识和智慧这些精神产品的共有共享,显然会促进物质产品的共有共享。可见,共知主义、共智主义的发展定会更加促进共产主义的实现。[5](P13)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大发展,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越来越大的新变化。传统一头小、一头大、中间更小的葫芦型阶级结构,已经变为当代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阶级结构,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也越来越少,中间阶级越来越多。五颜六色衣领的劳动者越来越多。除了蓝领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白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医务人员),金领(高级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经理),灰领(维修工、营销者),绿领(环保工作者),粉领(女教师、女医师、女会计师、女秘书)。这些五颜六色衣领的劳动者是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当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应该改译为“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英文版《共产党宣言》这句口号是:Working men of all countries,unite!这种译法曾经得到恩格斯的认可)资本主义各国的各派社会主义者只有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才能组成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大军,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把社会资本主义推进到资本社会主义(即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再逐步发展到有本国特色的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

最后,当今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应对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要避免热战对抗,消除冷战对峙,实现和平共处。依我看法,和平共处还有三种状态,即冷和、温和和热和。应该减少冷和、增加温和、力争热和共处。[1](P220-234)既然资本主义能够从社会主义借鉴对其有用之处(如吸收劳动者入股并参与企业管理,推行各种福利措施),以缓解其社会矛盾,维护其社会稳定,那么社会主义更应该善于吸取当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以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两种制度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时代主题的新历史条件下,完全可能通过长期的和平共处、协作与竞争,当然还会有一定的斗争才能磨合,达到共荣双赢,最终各自通过不同的道路,殊途同归,实现全球一体化、世界大同。

看来,只有当今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率领人民群众各自独立而又协作,坚持不懈探索、开拓有本国特色通往社会主义之路,未来必将是多种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世界。劳动、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繁荣、幸福、人道的社会理想,根植在亿万正直劳动者的心坎中。这深层的种子必然会萌芽、成长、开花、结果,这就是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

收稿日期:2003-09-17

标签:;  ;  ;  ;  ;  ;  ;  ;  ;  ;  ;  ;  ;  ;  

用广博的眼光观察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