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笔谈4篇)——发展:唯物史观的当代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笔谈论文,新发展论文,当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3)04-0031-09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唯物史观在理论上的发 展以及强大生命力,取决于它对时代重大课题的理解、把握以及解决的程度和水平。显 然,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情况,唯物史观只有紧紧抓住新世纪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 大现实问题,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给唯物史观带来的新课 题,并对这些新课题进行科学解答,才能实现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发展。由此也就决定 了发展唯物史观所具有的三层含义:第一,发展的前提是时代条件的变化。任何哲学都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史观当然也不例外。马克思曾经说过,每 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 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 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可见,唯物 史观的发展,不能离开对时代的思考,它要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在诸多变化着的社会生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包括时代主题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 快、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不同文化的冲撞对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世界社会主义 实践的曲折发展等,这些时代条件的变化既挑战着原有的唯物史观,又为唯物史观在当 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既决定着唯物史观发展的主题确定和问题提出,也决定着唯 物史观发展的视野和视角的形成以及唯物史观发展方式的确定。第二,发展的本性是与 时俱进。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发展作为过程说的是事物本身的连续性, 而作为结果则是指连续过程的中断。发展就是要不断地由连续性走向非联系性,这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发展无止境,对于发展的认识也永远不能停止。就唯物史观来说, 其发展的旨意在于要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发展就是与时俱进。发展之 所以可以视为与时俱进,是因为唯物史观反映的实践条件是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只能在 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条件下去发展,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人们的认识就能达到什 么程度。这就需要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以不断变化着的实 际而不是根据书本争论和经验来发展唯物史观。第三,发展的要旨在于创新。如果说密 切关注现实生活,自觉地植根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唯物史观发展的“ 本性”的话,那么,创新发展则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宗旨。创新首先表现在理 论上要前进。理论上的前进,是指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突破陈规,提出一系列新观点、 新思想、新判断,使理论达到一种新境界、新水平。创新还包括实践中有突破。实践上 的突破是指在新的实践水平和基础上,成功地回答了新问题、丰富了唯物史观的新内容 、开拓了唯物史观发展的新的源头、成功回应了各种思潮的新挑战、探索了解决新问题 的新方法等。总之,创新就是敢于面对新的实际,说老祖宗没有说的新话,做老祖宗没 有做的事业。显然,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唯物史观的发展,唯物史观的发展,从根本上 说就是创新。但这是否意味着老祖宗可以丢掉呢?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不 能丢,丢掉了就有背于唯物史观的发展意义了。马克思早在他们创立自己的学说的时候 ,就强烈反对各种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名而行背离基本原则之实的做法,在他们看来, 这样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会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恩格 斯一再反对以“刻板的正统”来对待自己的理论的做法,强调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的 理论,不断修正自己某些“已经过时”的观点或“当时的错误看法”,这都体现了创新 在唯物史观发展中的意义。总之,唯物史观的发展,从本质上是说要以不断变化着的实 际为中心,立足于对新的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课题的解答而不断实现的理论创新和实 践创新。
与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分析相联系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发展?或 者说是发展唯物史观的方法问题。在我们看来,发展唯物史观,从方法论上看,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搞清楚。
第一,关于返本与开新的关系问题。发展唯物史观首先是要弄清楚何为唯物史观,也 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究竟是什么?回顾唯物史观的发展历史,我们在对唯物史观 的基本精神的理解上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轻视对唯物史观的文本研究。一 方面,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把唯物史观一直视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 域的“推广”和“应用”,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以及基本精神是相背离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发展中存在的关于人及其价值性的缺失,也需要从理论 上正本清源。再就是在今天被人们认为是构成唯物史观重要内容的马克思的一些主要著 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人类学笔记》等,由于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而没有及时得到公开问世,这在客 观上影响了人们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文本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所有这些客观历史因素, 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在当代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返本”研究的重要性。从社会主义 的实践看,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出现低潮,社会 主义运动的低潮也使人们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始出现怀疑,这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卡西迪所说的:“在许多方面,马克思的遗产被共产主义的失败掩盖住了。”解决人们 对唯物史观的各种错误理解,甚至悲观,也需要通过“返本”来消除。这一点,即便是 西方一些当代有影响的思想家也不否认,德里达就指出: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 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可见,所谓“返 本”,就是要超越对于唯物史观的各种误解、歧解和肤浅的解释,返回到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中去,去重新学习、理解、解读马克思,并以此去体味、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真义。但是,这种“返本”的研究绝对不是简单回归到马克思的原典,更与倡导“本本 主义”有着天壤之别。“返本”的价值趋向和旨归在于开新。“开新”涉及的是马克思 唯物史观在现时代的适用范界问题。既然马克思的新世纪观的立足点在于非哲学的感性 现实,那么感性现实的变化,就成为唯物史观发展的前提,并且后者要随着前者的变化 而改变。显然,唯物史观的发展不能将自己置身于实践之外,唯物史观的新的生长点在 于社会实践。因此,唯物史观的开新的途径只能是要面对现实。对于中国来说,唯物史 观的发展不能不考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最大的现 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的实践对于唯物史观来说,是一项极富有挑战性的“开新”工 作,这也同时为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所以,“返本”与“开新”是统 一的。“开新”必要“返本”,“返本”重在“开新”,离开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 精神的把握,就会使“开新”失去应有的前提;反过来,“返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返本”的最终目的是要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回答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面临的时 代课题。离开了“开新”,“返本”就失去了任何价值,就会使唯物史观失去获得发展 的不竭动力。因此,“开新”是比“马克思文本”更深层的“马克思精神”。
第二,关于批判与建构的关系问题。哲学是一种反思的学问,它是以“思想”为对象 的再思想、再认识的特殊维度的思想活动,它具有“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 ”和“前提性”等基本特征,在这些特征中,最本质的是其批判性。批判作为人类所特 有活动方式,必然会被运用于解决唯物史观的发展问题。英国哲学家I·伯林曾从哲学 批判与社会进步的视角明确阐发了哲学的批判性特征。他指出:“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 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条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 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要想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 对真理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 进的水平。”伯林的这一论述,同样也适用于唯物史观的发展创新。这是因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特有的精神实质就是其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马克思说: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 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既然要发展唯物史观,也就必然要对发展的前提进行反思性批判。这种批判可以 通过激活人们的想象使人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创新唯物史观。因此,应该说批判是 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批判不是目的,从它的价值指向上看,它指向发现新世界 ,建构新理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反而是它的一个新起点。拿出新东西来,建构一种 反映时代要求的唯物史观的崭新形态,这才是我们发展唯物史观的目标指向之所在。总 之,人们正是在对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反思中去寻找建构的深层原因的,在此基础上去寻 求发展的突破口,以此来进行唯物史观当代形态的建构。因此,从本质上说反思与建构 是统一的,唯物史观的发展应该坚持这二者的统一。
第三,关于全球性与民族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 勃兴起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推进带来的变革面前,在理论界掀起了唯物史观的 研究热潮。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始,“全球历史观”和“世界体系理论”等理论悄然 兴起,这些理论从全球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这一事实出发,主张要从更为广阔 的世界观来揭示当今出现的全球性事件,主张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整体意义上的分 析。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对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注意到,全球化不仅没有消 解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反而凸显了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的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理论与现实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从世界历史理论这样一个新的 角度重新审视唯物史观及其发展问题。发展唯物史观,不能脱离开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 想,需要我们用全球的视野来审视当代人类社会历史出现的这些新的变化。正如国内有 学者指出的,在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中,我们要从根本上自觉地消除狭隘的“自我中心化 ”状态,真正贯彻一种人类境界、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要重视研究规范的转换与更 新,在范畴体系和形式系统方面与世界哲坛通约、接轨、对话。要真正面向当代大科学 、大技术、大生产、大社会、大文明、大哲学等,面向当代人类所共同面对和共同关心 的全球问题、发展问题,从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和哲学思维的个性化展开来看待当今 世界五彩纷呈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学说,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博采各家之所长,在对人类 文明进程的总体性把握和对社会历史的世界性洞察中做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哲学分析、哲 学概括和哲学创造。”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制度不同,他们在全球化进程中 所面临的问题、所遇到的矛盾也不一样,因而发展唯物史观又要关注这种实际,这就是 说,唯物史观的发展又要体现民族性的特征。因为唯物史观如同文学艺术一样,是最具 民族特色的。从表面上看,唯物史观似乎只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它与民族性不相 干,但是,带有普遍适用性的唯物史观,却总是要在一个民族中传播和生根,并成为这 个民族中的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唯物史观在发展中要体现民 族化这一特征。事实上,当今在全球化背景下突出出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既是国际社 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应对的问题。这就使得唯物史观的发展研究既 要体现全球性的视野,又不能不带有民族的特色。如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带来的影响问 题就是这样。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主权转让给各种 国际组织这一事实,不断削弱着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并挑战着民族国家的原有理论, 这就需要民族国家理论研究要关注这一事实。但是,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的这种挑战, 并没有由此带来民族和国家的消失,更没有使民族国家理论走入低谷,相反,却使民族 国家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成为可能,各个国家从自己国家的国情出发来发展民族国家理论 ,从而使民族国家理论的发展打上民族的烙印。对于我们来说,在当前,发展唯物史观 ,要特别注重并深入考察、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唯物史观 不是仅仅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而是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及文化发展提供 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既然如此,唯物史观的发展就不能不关注中国现实,不能不 关注作为改革开放之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兼 有民族特色和深远的国际影响两重性,因此,对于一个哲学工作者来说,发展唯物史观 ,就是要根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凸显出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 面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把握全局,深入探讨根 本性的本质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发挥唯物史观应有的指导功能。另一方面以批判的 眼光通过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加以审视、分析、概括和总结,不断 以新的研究成果来验证、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唯物史观研究的新 的理论成果。这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走向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四,关于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作为一定时代精神的产物,它 总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唯物史观从创立之日起,就公开宣称要反映无产阶级的利 益,为争取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唯物史观的这种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凝聚为一定的 价值观念体系,深刻体现了它的意识形态性,并通过其功能表现出来。发展唯物史观, 要反映其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这一意识形态特征,同时要关注当代无产阶级的状况和处 境,深刻认识他们在今天出现的变化,并在发展了的唯物史观中得到反映,对这种变化 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正因为如此,作为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它与一切反映资产阶级 利益的各种学说有着原则的区别。但是,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哲学观,它总是要拥有自己 的学科领域,有其普遍的对象、问题、方法和规则,并遵循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去反映 人类实践的最一般特征和逻辑,这又说明唯物史观又有其非意识形态的科学本质和功能 的一面。发展唯物史观,也要注意反映唯物史观的这一特征。一方面,要以科学性来指 导对于理论自身的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又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同 时还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是确保唯物史观为科学性的重要 途径和方法。既然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在唯物史观中是统一的,因此,处理好这两者之 间的关系对发展唯物史观就至关重要。在这一问题上,试图搞“非意识形态化”或者“ 全意识形态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唯物史观 的意识形态性与其科学性关系的深层意蕴就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二 者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过程,这是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 则,其要求是在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实现其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