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语言儿童化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语言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语言儿童化问题,是中师生素质修养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对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曾明确指出:“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跟小学生谈话和进行教学能够适当地运用儿童化语言”的要求。因此,我们中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中师生的儿童化教学语言的训练。
所谓教学语言儿童化,并不是儿童语言。它是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思维发展的水平,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儿童化,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在小学教学中,只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孤立的知识趣味化,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具体化、浅显化、趣味化的过程,主要是靠教师的儿童化语言来完成的。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就是语言。教师教学语言儿童化,生动有趣,更加接近儿童的生活,使他们听得懂,喜欢听,乐于接受,从而使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信息传递更通畅、更迅捷。所以,教学语言儿童化在小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必须有儿童化教学语言的修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中师生缺乏教学语言方面的训练,尤其是教学语言儿童化训练的缺乏,更使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出现种种困难。这在教育实习中,就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凡教学不能顺利进行的,大多出在教学语言上。主要表现是教学语言“成人化”、“固定化”、“先生腔”等,课堂上,实习生和小学生很难融洽,尽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预想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师语文教学必须针对教育教学实际,加强中师生教学语言儿童化的训练。
在中师语文教学中进行教学语言儿童化训练,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帮助中师生熟悉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是中师生进行教学语言儿童化训练的主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根据儿童身心的这一发展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编排的。所以,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小学语文不同年级的教学目的、要求,弄清各部分教材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中师生更好地确立不同年级运用儿童化教学语言的不同标准。从而达到正确使用儿童化教学语言的目的。
二、带领中师生深入小学,了解儿童
深入小学,了解儿童,是训练中师生儿童化教学语言的一个主要的措施。要想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必须利用和争取一切机会深入小学,在与小学生的广泛接触中,指导帮助中师生从生活到思想各个方面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儿童的兴趣爱好要有一个全盘的透彻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中师生教学语言儿童化的训练才能有针对性,中师生的心目中也会有一个自我衡量的标准,从而加快提高中师生教育教学的能力。
三、指导中师生分解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单项训练
儿童化教学语言,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从课堂导言到示范朗读,从课堂设问到带有表演性的仪态语,都必须是和谐而统一,并且充满了儿童情趣的。把课堂的这些主要环节分解开来,单项训练中师生儿童化教学语言,既有利于中师生掌握,又有利于把儿童化教学语言的训练与中师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单项训练是教学语言儿童化训练的主体部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一)导语训练
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要有一段开场白,这一段话,不是简单的交待,这段话既要导出新知识,又要抓住儿童的心理,引起好奇心,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琥珀》这一课时(十二册,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有很多东西都能成为化石,动物啦,植物啦等等,很多很多,琥珀就是松树、柏树流出的树脂形成的化石。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块琥珀就是许许多多化石中的一块。但是,这块琥珀是一块非常特殊的化石,因为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一块化石里。”这一段导语既通俗又生动,既点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为以下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儿童化导语训练中,我们要本着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原则,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偏颇。
(二)朗读训练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当成有声的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近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儿童化的朗读,可以把书面语言形式和它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小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小学生克服抽象思维尚不发达的缺陷,从而达到理解课文、丰富想象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一要了解课文相对应的小学生的实际,二要把握课文的深浅度,三要弄清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便确定朗读的基调,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上的《骄傲的孔雀》和第十册上的《再见了,亲人》两课,在朗读时就要进行不同的处理。《骄傲的孔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这时的小学生还没有脱离童真,基本上是靠形象思维来理解事物的。《骄傲的孔雀》一文就是依据形象来教育孩子的。因此,中师生在练习朗读时,就应尽量用夸张了的儿童化口语,把课文里孔雀那种悠然自得、谁也瞧不起的神态,依靠语调的变换、音节的长短、轻重音的取舍活灵活现地读出来。要读得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让小学生高高兴兴地随着教师的朗读步入课文描写的情境里,自然地从中获得作者想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和道理。而面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时,我们的朗读就应发生变化了。像《再见了,亲人》。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不但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师生在训练朗读时,就要侧重表现文章的内在涵义,引导学生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读这一段时,就要依据声调的变化,突出和渲染大娘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情境里,从而深刻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这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这才达到了朗读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们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朗读也仍要切忌成人化。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但是,他们同时也具有了望文生义的特征,成人化的朗读,往往会造成小学生的因厌倦而不肯去深入理解课文的现象。
(三)设问训练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问题开始的,并在知识运用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的。但儿童的有意注意是极易分散,而且带有极大的情绪色彩,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内容上要接近儿童的接受水平,语言上,还要富有儿童情趣。例如:《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要围绕帮助小学生了解陈赓与小红军打交道的言行和小红军那些富有儿童特点的言行来设计问题:当陈赓让掉队的小红军上马时,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一个掉了队的十一、二岁的小红军为什么能“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里为什么用“摆出”这个词?等等,这些问题不但是了解小红军的关键,而且也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的关键:是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红军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举动?这正是小学生急于知道、乐于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探讨后,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在这满足的过程中,教师圆满地完成了传播知识、发展儿童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任务。可见,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一定阶段的需要,激发起思维的波澜,这样,才能使儿童欣然地接受更高一层次的知识。
(四)仪态语的训练
要形成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温和可亲的儿童化的教学仪态是必不可少的。仪态语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师生间的心理同步效应,而且,由于它充分利用了视觉的补偿作用,拓宽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丰富并深化了教学内容。因此,中师生应充分利用与小学生在一起的机会,经常让自己进入角色。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要具有一种逼真的儿童化的戏剧色彩,以此来增强语言的直观性。久而久之,这种仪态语就会配合教学内容自然和谐地流露出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总之,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是中师生必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去训练,以便更快地缩短中师生与合格的小学教师之间的距离,使之能更好地承担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重任。
标签:儿童语言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