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是一种主要的建筑在世界上目前包括使用建筑材料、年度平均混凝土的使用在我们的国家。目前有一些问题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分析。本文论述了混凝土施工技术,阐述了施工的难点,最后论述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难点;对策
1 混凝土结构的定义及其特点
1.1混凝土结构的定义
混凝土结构是一种以水泥、砂、石、水为主要材料,再辅以其他类型的材料而制成的结构。
1.2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2.1具有良好的可被运输的能力。
1.2.2良好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在一般环境下不易被腐蚀和非人为的破坏。
1.2.3可塑性好,尚未凝结的混凝土可以根据设计的要求被模板塑造成各式各样的形状
1.2.4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内部钢筋等材料从而增加良好的整体性,可用于抗震、抗爆等用途。
1.2.5组成混凝土结构的大部分材料都为砂石,产地广泛,便于生产。
2 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几个常见原因
2.1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制方法不合格
在材料进场时,常常会因为复检不严或是工程人员采购不合格的主材,致使混凝土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不满足混凝土结构本身的强度要求,难以实现现代社会对于建筑安全质量的需要。
2.2在搭设模板支撑系统时不按审批通过的专项方案施工,粗心大意
现如今很多的项目管理者与作业人员为了缩短工期而视国家规范及职业操守于不顾,例如不按规范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制定专项模板支撑系统方案,作业人员作业时马虎大意等等,导致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质量出现隐患,这些隐患都容易造成工程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
2.3混凝土的浇筑,养护不到位
在进行混凝土结构的现浇时,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常常会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而未对浇筑中的混凝土进行充分有效的振捣,或是在浇筑结束后没有注重对混凝土的养护浇水,而这些施工工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在终凝后的强度,其关键性不言而喻。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难点
3.1材料的影响
混凝土组成材料水泥、砂、石、拌和水及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水泥的安定性、水化热等指标的合格与否会直接影响混凝土楼板的裂缝的严重程度。砂石含泥量的超标导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强度降低,严重者会导致混凝土成品在龄期内产生网状裂缝。砂石的级配不合格或颗粒过细都会造成混凝土成品的裂缝。骨料中的硅含量超标引起的碱骨料反应生成物会造成爆裂状裂缝。拌合水和外加剂中氯化物的含量直接影响钢筋的锈蚀程度和碱骨料反应过程,导致混凝土裂缝。
3.2配合比不当
在以往工程施工中,只是按照图纸掺量的要求添加膨胀剂,没有系统地对膨胀源进行选择和规范的进行限制膨胀率的试验,往往达不到补偿收缩的效果,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有的配合比因为外加剂超量过高、砂率不合适造成混凝土离析,或者将设计试配的材料在建材厂里取样,但实际用于工程中的原材料有变化,依旧参照原配合比进行配料,其质量变动较大,砂石含水不准确,外加剂掺量不准确,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严重影响了大体积混凝土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水化热,从而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加大,加之水化热集聚在结构内部不宜散失,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一样,混凝土在到达温度后降温时产生收缩变形,升温期因混凝土模量还很低,只产生较小的压应力,降温期收缩变形因弹模增长,受约束时形成大得多的拉应力,当超过抗拉强度时出现开裂,而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裂缝经常发生,其最大原因是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温度过高且不宜散失造成。
3.4收缩裂缝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水泥的水化反应激烈,出现泌水和水分的急剧蒸发,使混凝土失水收缩,称之为塑性收缩,而塑性收缩的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在骨料因自重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混凝土凝结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4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分析
4.1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施工缝
4.1.1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者是设备、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浇筑不能持续进行,并且中间的间断时间需要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那么,就需要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以及施工技术方案的时候确定的;
4.1.2由于该处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较差,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就需用到施工缝来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方便施工的部位。
4.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捣实
混凝土的捣实是指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和密实的过程,从而保证混凝土的结构构件的外形正确,表面的平整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和其它性能的符合设计的要求。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就需要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使得新入模的混凝土可以充满模板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排出气泡,使混凝土的拌和物获得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
4.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养护技术
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是水泥和水产生水化反应的结果,则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需要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来建立适当的水化反应条件的工作,这种措施就叫做混凝土的养护。为了使混凝土中的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风吹、暴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等现象,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的对其实施养护技术。
混凝土的养护主要有保湿和保温法。混凝土的保湿主要在混凝土内部强度发展阶段进行,潮湿的环境也可以预防混凝土因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还能促进水泥的水化顺利进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伸强度。为了让混凝土有一个更好的凝结环境,必须预防早期裂缝,因此,在混凝上浇筑完毕后12h内进行覆盖浇水;而保温则是为了控制混凝土温度的过快流失,减少混凝土内外的温差,防止产生表面裂缝。
5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5.1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目前,国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沿袭或借鉴的部分较多,主创新与研究程度远远低于实际要求。国内建筑行管理部门,建筑技术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都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组织专人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深入创新与研究,力争实现混凝施上技术的适用性、科学性都由大幅度的提升。
5.2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全面开展之前,技术管理人员定要对复杂环节的施工节点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对象要为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完全掌握建筑施工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检验标准,并且结合施工现场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素质、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实际条件,进而制定利学、合理的混凝体施工技术方案。
结语
总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必须得到重视的一点,也是促进现代建筑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的保证。实际上,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技术施工、养护管理等,只有做好其中的每一项,才能完成混凝土施工技术科学化的艰巨任务,在这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筑行业各施工环节的基础技术支持与管理理论强化,进而实现施工技术科学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东河.浅论建筑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J].浙江建筑,2012,(8).
[2]任正涛.浅析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及后浇带技术[J].民营科技,2014(05).
论文作者:朱奕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
标签: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裂缝论文; 水化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水泥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