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学习——面向21世纪的学习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学论文,学习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46(2000)03-0001-05
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一个人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具有良好的经济地位,能够幸福地生活,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更不能进入信息时代,从而也就不能成为先进国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要大力提倡知识创新,要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开创美好的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性学习,既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一、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从语义上讲,创新一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即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二是指活动的产品具有创新性,即同先前的产品相比,有实质性的进步。由此,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创新的含义。广义的创新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指能导致产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和思维。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显然只是少数人的活动。狭义的创新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的活动,即使相对于全社会来说并非具有创新性。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创新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新性,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创新性。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的,即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而是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按照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的观点,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后者是指自我的潜在能力开发的可能性,即能产生出他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当一个人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经验达到谙熟精深的地步后,他就有可能从后者过渡到前者。所谓创新性学习是从个人的学习活动来考察的,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上或老师所讲的结论,能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或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不同于老师或书本上所讲的推导过程和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上,有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得出与前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相对于全社会来讲并没有独创性,但这个结论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获得的,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总之,创新性学习是指一个人既能认真地学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又不受这些知识的约束,敢于另辟蹊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接受知识时,能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去思考和发现;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力图提出有新意的甚至是创新的见解和方法。
二、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能动性
创新性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是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他律到自律。能动性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2.独立性
创新性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上,它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创新性学习的灵魂。独立性要求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这种独立学习与传统预习有本质区别。独立学习贵在独立性,它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传统预习具有从属性,它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环节。
3.超前性
创新性学习的超前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跟随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和作业在后,也即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而创新性学习是先学后教,即学生首先超前学习,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这种超前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即学生利用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活动。皮亚杰说得好,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这种超前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从而使“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4.参与性
参与性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其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其宗旨是要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那些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和探索得来的知识的理解,远比对那些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的现成结论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三、创新性学习的原则
1.创新性学习与继承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性学习是在继承性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是为了创新,因此在继承中要注意创新,要不受旧思想的束缚,不被旧观点所禁锢;要善于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轻视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对的,但盲目崇尚古训、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是不可取的。创新性学习实质上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2.创新性学习与学习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性学习不排除学习指导,而是对学习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学习者总是要从师受教的。正如韩愈所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两句话既说明了学习指导的必要性,也明确了学习指导的任务与要求,即教师不是要奉送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不是要给学生以金子,而是要教会学生化石点金之术。创新性学习也有一个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开始可能是抱着走(模仿式学习),然后是扶着走(辅导式学习),最后是放手走(完全独立式学习)。创新性学习并不排斥学习指导,关键是要指导得法,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要想取得成效,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立钻研,但也要有朋友的切磋琢磨。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前句话讲的是个人学习,后句话讲的便是合作学习,而且还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学习都会使学习者产生愉悦、快乐之感。所以,我们在强调独立学习的价值时,应重视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合作学习也是时代的要求。当今高科技的发展往往是综合性的,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个人的力量又总是有限的,因此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就应具有合作精神。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鼓励,不时还能碰撞出新奇的创造火花,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性成就。
4.动脑与动手相协调的原则
在创新性学习中,我们既不能片面强调开动脑筋的作用,也不能片面强调在做中学的好处,而必须把动脑与动手协调起来,这样才能使学习富有创造性。研究表明,脑是手的先生,手又是脑的教师,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动脑即智力操作,动手即实际操作。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把手脑的功能协调起来,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学习。
四、怎样开展创新性学习
1.变革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所谓学习理念,就是人们对学习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执着信念。虽然学习本身具有理性特征,但这不等于人们已正确地认识了学习理论,对学习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并进而树立了一种牢固而执着的学习信念。所以,要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学习、对待知识,建立新的学习理念,使学习向理性回归。也就是说,要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中扩展开来,并从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的人,从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从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从继承性学习发展到创新性学习。
2.开展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创新教育同样重视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样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训练。创新教育坚信每个生理、心理正常的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并认为这种创造潜能是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开发出来的。创新教育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把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不是进行一个“模子”的工厂化“批量生产”。
怎样培养创造性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给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宽松的空间。创新教育必须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抹煞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的质虽然有好坏之分,但人的个性常常是其成长、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平庸就是缺乏个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个性是创造力的核心。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创造潜能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个性被压抑或扭曲,创造性就会窒息。实践证明,邓小平的个性使他领导的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蔡元培的个性使他创出了北大这所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王选的个性使中文电子出版系统引发了“告别铅与火”的技术革命。
3.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
创造力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陶行知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从生理学角度看,创造力主要蕴藏在人的大脑中,脑科学已作了详细论证。因此,我们要树立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的观点。
创造能力的内涵包含创造精神和创造方法两层意思。前者指创造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造意识、勇敢精神、顽强精神、科学态度等;后者指创造能力中的智力因素,包括各种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造技法。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关键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创造从根本上来说是主体性的创造。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的内化,人的创造或创新是不可能的。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是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2]因此,我们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成人或者没有把学生当成能动的人。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自尊心、自信心和主体意识的人,而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这种自尊、自信和主体精神会更强。只要我们认识正确,教育方法得当,学生的潜能是会充分发挥出来的。
4.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引发好奇心,从此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壶水开了而引发好奇心,从此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居里夫人说过:“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
兴趣是发明创造的老师,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机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丁肇中正是由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事业心的驱使下,经过科学试验,终于发现“J粒子”,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能力来自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思想驰骋的天地。对一种科学理论,一次科学实验,一个工程设计,不仅要求有求同思维,更要大力倡导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精神的内核。凡创造的成功,都是一曲求异思维的凯歌。科学意义上的求异思维是一种严肃的思维活动,它必须接受理性的调控。求异思维决不是随随便便反其道而行之,也不是在“求异”之道上“疯跑瞎闯”。求异思维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失去了其质的规定性,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失去了正面价值。求异思维的归宿必须是创造。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只是顺向的逻辑演绎,不能只拘泥于规范的遵从,而应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创造新的方法、新的观点,注意求异思维的运用,让求异思维在创新性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能够批判地吸收一切科技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6.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行为
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行为是与众不同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 1974)对87名教育家作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5种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结果如下:1)好奇心不断地提高,占18%(百分数为该行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2)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占38%;3)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占38%;4)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占35%;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占28%;6)探索各种关系,占17%;7)主意多(思维流畅性),占14%;8)喜欢进行试验,占14%;9)灵活性强,占12%;10)顽强、坚韧,占12%;11)喜欢虚构,占12%;12)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占12%;13)善于幻想,占10%。由此可见,具备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学生的行为特征是: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为此,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行为特征。
7.让学生掌握创新性学习的特点
具备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他们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喜欢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在学习态度上,他们坚持独立思考,对感兴趣的事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上,他们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大量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创新活动;在学习目标上,他们对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总是进行批判地吸收,并且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问题;在学习动机上,他们总是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现成结论的缺点并对其进行批判,他们还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校应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8.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计算机技术大大增加了寻找信息的可能性,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全世界的学习资源都可以用来为个人的学习服务。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手段的革命性变化已为新世纪人们的学习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知识和信息比作汪洋大海,那么这些新技术就是学习的诺亚方舟。没有这个方舟,我们将无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收稿日期]199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