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难题: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对策_中西部地区论文

跨世纪难题: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对策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一个跨世纪的难题——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跨世纪论文,难题论文,差距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下决心调整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投资分配格局,切实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政策环境,在确保东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尽快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弥补梯度推进向东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不完善性,实施有利于缓解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的优势发展战略和流域发展战略

当务之急是应适当调整原有的向东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适度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实施优势互补发展战略。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实施倾斜,选准各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区布局原则,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的特色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产业倾斜建立在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这实质上也就支持了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据此,必须加大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力度,重点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的开发,而不是全国性的投资重点的西移。扶持的重点应是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及原材料开发、农业资源开发及其上述资源性产品的加工工业的发展,特别应加大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通过对上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大力扶持,尽快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奠定西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并加强西部地区的开放度和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同时加强东部地区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从而推动全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进一步弥补梯度推进战略的不完善性,国家应作出规划,加快实施流域发展战略,将西、中、东部地区经济按流域融为一体、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定将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应根据各流域内在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要素在流域范围内优化配置,以利于解决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骨干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协作开发。为此,建议实施:①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区,②亚欧大陆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区,③西北五省经济联合开发区,④珠江流域经济发展区,⑤闽南三角地带经济辐射区,⑥黑龙江——松辽河流域经济区,又称东北三省经济区,⑦澜沧江流域经济开发区,又称西南五省经济协作区。

上述七大流域经济发展区的建成,几乎涵盖了我国全部国土,不仅会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拓展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对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会起到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二、适当加大国家和外资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西部地区交通、通讯、能源及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

加快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国家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滞后的局面,建立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体系,应成为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建设的重点。这些项目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国家投入。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48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倾斜,已经积聚起较雄厚的基础,并且还将继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而我国西部地区却严重滞后。据此,建议国家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将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各类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政策性金融贷款等,应逐步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在上述项目中的投资力度。在兼顾地区经济利益和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地区分工体系,鼓励和扶持原材料产地和矿产资源地发展加工型支柱产业,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推进东部地区的加工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外向型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积极开拓新的经济生长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工程的顺利实施

这对于促进乡镇企业东西联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个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国家在财力上给予支持,适度增加财政拨款、用足用好自1993年以来增设的每年100亿元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专项贷款,国家资金的扶持应严格用于社区性集体企业,切忌向私营企业主转移,否则起不到扶贫开发和缩小差距的作用。

四、加快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促进并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市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空间反映。东西部地区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讲,集中体现在城市化的差距上。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66.6%、人口占25%,而城市数量仅占11.9%,城镇数寥若晨星,很多乡镇政府还建在村寨上。由于城市化水平低,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极低。因此,一些中心城市对周围小城镇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主要抓好以下环节:实施城镇群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现有大中城市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县、区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小城市;乡政府所在地集中发展乡镇企业,使之发育成小城镇;逐步建成为大中城市服务的城镇网络体系;相应发展第三产业和文化教育科研事业,诱导地区性专业市场向小城镇集中;有步骤地进行户藉制度改革,西部地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可以比东部地区更宽一些,这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加大扶贫力度,培育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的新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扶贫资金要真正落实到贫困人口上,在“输血”基础上培育“造血”功能,逐步形成西部地区血液自循环系统。扶贫资金切忌用作它用。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引起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是必然的趋向。为此,必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有序化、组织化程度,建立东西部劳动力输入输出的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建立省际劳动力协调中心,共同协调组织和管理劳动力市场,以减少民工盲目流动,增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实力。应加强对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素质,以适应国内外劳务市场对劳工的基本素质要求。西部地区应加强“以工代赈”、“以粮代赈”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参予山区“坡改梯工程”和“公路网建设工程”的开发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交通落后状况,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步伐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的绝大多数,平均单产只及东部沿海省市的1/4。因此,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户都要化大力气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耕作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有效地落实“温饱工程”、“希望工程”和“丰收计划工程”,这对于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6500万农民脱贫致富问题有重要意义。

边境内陆地区应采取措施尽快开通边境口岸,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边境两边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建议国家实施“纵深开放开发战略”,积极引导外商外资向西部地区转移,以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的崛起,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切忌“一刀切”

国家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应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经济刚刚起步的现实,制定差别对待的政策,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的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更应加以扶持,宁可向西倾斜和优惠,也不宜对其“一刀切”。而“一刀切”的政策往往会出现“对发达地区仅砍了尾巴,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却砍了脑袋”的效果,从而使中西部地区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对西部地区宁可“放水养鱼”,也不宜“竭泽而渔”,这也是经济发展起动期应遵循的一条原则。

八、坚定不移地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途径和动力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48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8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包括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是增强地区经济总体实力的根本,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东部地区经济起飞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其中国有经济约占40%、集体经济约占50%、其他所有制经济约占10%。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缓也就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所导致;西部地区城市经济中,国有经济仍占主体,因此东西部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很小;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中集体经济的比重仅占10%、非公有制经济占90%,所以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差距就非常悬殊。因此,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才能建立起高效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任何地区如果动摇或解体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就必然薄弱,社会矛盾突出。这是一条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为此,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地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起来,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应在党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应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十二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的精神和原则,并采取切实措施缩小差距,我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而延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地区差距的缩小,是绝不能依靠那些照抄错搬西方经济理论的那些不负责任的“侃家”们来实现的,而应该统一在党中央指导方针的前提下,紧紧依靠亿万中国人民、依靠了解中国国情的决策层和大批企业家来实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然的话,长期过度悬殊的地区差距将不仅拖住了我们共和国前进的步伐,甚至会对共和国的长治久安构成极大的威胁。作者简介

徐逢贤 193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6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教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8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受到了党政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纳,多次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为表彰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标签:;  ;  ;  ;  ;  

跨世纪难题: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对策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