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打造策略探寻论文_李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打造策略探寻论文_李健

李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立石镇初级中学校 四川 泸州 646122)

摘要:我国新课标教育模式不断在升级,而新课标所关注的内容已不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核心素养。文章旨在通过阐述核心素养的真正含义,并结合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初中核心素养教育模式,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有效管理,并进一步探究高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55-01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转换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从本质上改善课堂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育作用。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上,知识的传递已成为重要关注对象,在新课改要求的教育体系中,这些都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善,学生们互相合作,沟通交流,进而实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与目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尊重,这样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点,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由此提升了学习效率。为了推动新课改的普及,教师团队应把着重点放在打造高效课堂方面,发挥学生们的主体特性,把围绕、激发、服务等按顺序做到位,让“一切为了学生”变为现实,经常性的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通过这类实际操作,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不再像以往一样,学生顺从,老师强硬。以师生关系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这是新课改对初中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学改革工作要做到位。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最有教育成效的老师,是学生们探索未知、产生求知欲望的先导,是学生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初中生要把学习当成生活所必须要做的事情,同时还要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的享受过程,进而才能激发出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新课程的导入伊始,老师就要抓住关键的主题内容,牢牢吸引学生的思路与目光,教课过程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课程所设置的问题内涵,优化情境,让学生们逐渐强化提出问题的主动意识。当代初中的教学方式尤其强调的是学生们的学习与问题情境的提出之间的重要关联作用,教师要在优化情境的过程中充分起到导向作用,以激活思维能力为前提。而优化情境就要先设置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敢想敢问,不受思想束缚。在最终的总结环节老师要重视学生们的自律性,让这样的收尾过程成为每次课程的固定项,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不要忽略总结的重要性,这样的收尾程序也是所学知识的归纳程序,更是知识体系的升华过程,完善的总结能让之前的课堂学习更赋予挑战性,更有学习的余味。

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结构改革能够从新角度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思路,在新的教学思维环境中寻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快的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形势,还能让学生们在掌握硬性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了终身学习的动能与势能,让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得到双丰收,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地位得以有效提升。

二、转变教学思路,“以生为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中,教师本身对于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赞同并尊重的,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很难真正发挥出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与理念,究其成因,还在于本课程的授课环节主要还是考虑到教师的思维主导性,从而导致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教师地位的干扰。鉴于此,教师应把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时刻与学生的主观性关联在一起,把学生的主观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尊重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的勇气,让学生在该科目的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与认同感,进而产生学习欲望。

三、经常进行有效的沟通,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本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去教导学生,让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更加和谐,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上担负起组织引导责任。教师要快速进入新角色,主动创造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让教与学共同成长。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视学生为被动性较强的接受群体,并不十分相信学生们的能力,他们经常认为学生听不懂,所以对于某个重要知识点就反复讲解,孰不知这样的讲解过程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效果越不明显,要知道学生自主参与才是调动积极性的良好方法,而长期的灌输让学生的自主性被埋没了,学习方法的传授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教师要教学生大量阅读教科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大段的叙述性文字,针对于此,教师的教课方向应该朝向高效阅读,此时阅读是关键。教师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在课下预习课程,从宏观上大概了解本课内容,并自己搭建起知识的框架结构,绘出思维导图;而在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预习阅读的前提下,辅助他们推理各内容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采用提问的方式巩固学习结果,这一点是教师应该加强关注的,学生们对于不太理解的知识往往羞于开口发问,作为教师要具备洞察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会提问才能产生进一步的思考,进而让所学知识发挥作用。

四、“教学相长”,让教育开花结果。

高效教学课堂的塑造与创新,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彼此之间根据实际情境适当的转变角色,才能互相了解、共同成长。教师和学生通过一起协作、共同探究实际问题,让教与学实现有机地统一。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中《心中有法》一课就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成长。成年人看待事物的眼界与行事的方法较未成年人成熟,但并不能完全否认学生们的认知能力,随着初中生从入学开始直到步入初三升学阶段其思维动向的发展,很有可能有些人的思想意识已经在适当的时候成熟地发展起来,这时,教师在教授过程时,就要兼顾到学生们的主观思想,针对有见地的想法,教师不要打消积极性,要适时邀请学生做以课程方面的交流,并请学生担任老师的角色给同学们讲课,用这样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备感自豪,学习兴趣更加浓郁,带动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它也是全面发展初中生整体素质的基础课程,对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设方面,我们仍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应开展彻底调查与多方探究,在这条教育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薛宏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高效课堂模式初探》[J].中国会议.2019:38-39

[2]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0-65

[3]李桂杰.《论如何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19:72-76

论文作者:李健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  ;  ;  ;  ;  ;  ;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打造策略探寻论文_李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