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_科学教育论文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_科学教育论文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课程论文,初中论文,策略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5)。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应对21世纪时代挑战的发展战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涉及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架构、课程标准研制、课程实施运作、课程评价导向、课程管理革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改革任务。其中,课程实施除教科书编撰外,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实践及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涉及人员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工作难度最大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中,初中阶段科学教育课程组织模式,或为综合课程——科学,或为分科课程——生物、物理、化学(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严格地说,还应包括自然地理)。此四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2001年颁布,相应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有一批版本面世,且当年已在38个国家级首批课改实验区开始试用,实验区逐年扩大,到2005年秋季的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面对新课程,初中科学教育课程要按照地方或学校所选择的课程组织模式,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素养、经验、风格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志趣、习惯等,结合教学设施、资源、环境条件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课程本质、体现课程价值、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实施过程。然而,由于受到观念上滞后、素养上缺陷、环境上局限、操作上陌生等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表现出矛盾、彷徨,甚至茫然,不知所措,难于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因此,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对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作出抉择,深刻认识和努力实践目标提升、体系开放、学法多样、评价多元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确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主旨,全面实现初中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需求和特定教育对象(学生)发展需要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学科课程目标则集中地体现了学科教育的功能目标定位、思想理念更迭、内容结构选择、行为过程导向、评价考核趋向等,是课程实施的指南和归宿,是课程生存、发展仰赖的精神和魂魄。在科学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被确定为初中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定位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需求,符合当代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为主旨的主流思想与实践。

“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主题词。它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无论是综合还是分科的科学教育课程,总目标都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对于科学素养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诠释。其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专家的诠释是;

——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

——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研制专家的诠释则是(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能够对周围事物提出、发现、回答由好奇心而引发的一些科学问题;

——能够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

——能够读懂媒体传播的通俗科学文章,并能对有关结论进行讨论;

——能够识别政府决策所依据的科学基础,并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

——能够根据信息源及其产生所用方法评估其可靠程度;

——能够提出、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能恰如其分地利用这些论点得出结论。

对科学教育课程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上两种有代表性的诠释在视角上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无差别。前者更关注课程的操作性,而后者则更关注课程的社会性。这是两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任务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所致。研读它们或许会帮助我们对于科学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其具有相应的能力、品格和方法,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水平,而不是培养小科学家,或者小生物学家、小物理学家、小化学家。因此,在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过分追求科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过分讲究学科知识的严谨性,过分苛求科学实验等技能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了解和体验,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感悟,忽视对情感态度的陶冶和培育,忽视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不明智的。然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非常习见的,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所以,要全面实现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必须更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功能,解放思想,摆脱陈腐的传统观念束缚,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新模式,勇于实践课程实施的新策略。

二、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不断提升课程反映“科学、技术、社会”密切联系的层次,实现课程的开放性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和教科书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主题,实施教学过程,实现课程目标,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任务和要求,充分调集自身的学识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对教学内容、素材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创设符合学生思维、认知、技能发展水平的教学情景和教学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科学对于生活质量提高、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感受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及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投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程实施的传统观念中,对教材是虔诚甚至是迷信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抑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应予扬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而教材则受到编者视角、选材层面、呈现方式、版式编排、出版周期等诸多局限,往往难免存在瑕疵和缺欠。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科学性、基础性、教育性的基础上,努力研究和开发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使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充满时代气息,触及当代科技,放步现实社会,坚持STS,实现科学教育课程的开放性。这需要教师付出非凡的艰辛,去进行课程的再创造、再创新。总之,课程实施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展示的平台,而不是羁绊的樊篱,才能步入享受教学的意境。

三、创新教学模式,悉心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形成以科学探究的为主的多样化的科学教育课程学习方式

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结论,更是探索、诠释自然的过程。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所迸发出来的许许多多智慧和才华是认知积累、思维加工和灵性感悟交集的硕果。因此,在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亲历和体味科学探究(scienlific inquiry)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研习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既是科学教育本质的要求,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实现初中科学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重点,促进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仍然需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更多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丝毫的误解和懈怠。因为,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科课程的精髓和基石,是学科课程知识水平的标志性载体,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而缺乏内在逻辑结构的、非体系性的知识认知,难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包括跨学科知识)之间的思维联系而形成能力。所以,在科学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沟通,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将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被动接受型建构转变为主动探究型建构,实现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为此,教师要悉心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广泛了解有关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趋势,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及教学资源条件,创新教学模式,推广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行为方式,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内化知识,不断地提升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是实现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行为方式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要深入研究实验教学的素材、载体,将其主要是验证性的改变为主要是探究性的,创新设计实验的探究过程,充分发展和发挥实验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形成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初步能力。目前,一些地方流行的实验教学评价操作化的倾向,很容易导致实验教学目标异化、实验操作规范僵化的后果,有悖于实验教学功能。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教学模式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教学都属于文化范畴。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积淀的反映,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定格的民族情感、民族品格、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承然其中既有糟粕,但亦不乏精华。即使是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经历数千年教育实践反复陶冶、提炼的富含民族智慧和哲理、极具实践性的教学模式等,仍然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决不能漠视其存在和影响。近年来,各种传媒传播了许多异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教学理论、模式等,这些他山之石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共同的财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国际交往日趋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又积极地选择和吸纳外来文化,并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与本土化改造,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地有助于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教育功能。

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学生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学习评价因其与中考直接关联,历来备受关注。但是,传统评价的功能局限于甄别、筛选、淘汰,目标局限于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手段局限于书面的考试答题,方式局限于被动的、结果性的他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根据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功能、目标定位,确立全面的评价目标,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模式。要评价学生理解、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更要评价其所拥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所持有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重视结果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要研究创新他评,也要探索推进学生个体自评;要积极改革书面评价命题,探讨考核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动表现评价的设计;要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中考命题是当前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中考命题必须改革,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推进学生学习评价多元化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根据教育部1999年、2000年两次发布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意见,各地中考物理、化学及生物试题已经发生变革。这些变革及其趋势主要是:

——目标提升:考试目标已由主要是知识与技能,提升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考查;

——背景更新: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紧密地联系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甚至科技前沿的素材为背景的新题源源不绝地涌现;

——内容综合:科学教育课程学科内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的综合题,学科间甚至与人文学科间的跨学科的综合题,已经普遍使用且在中考试卷中的占分比例还在增长;

——形式开放:主观性试题比例增长,且答案具有开放性的试题屡见不鲜。

这些变革尽管刚刚起步,还有待完善,但它们对于初中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评价多元化体系建立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一些地方中考实行物理、化学及生物实验考试,初衷是促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应该说,这是很积极的想法。然而,由于实验考试考生数量庞大而考试时间有限,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限定每名考生实验操作在10分钟内完成,考题多是一些缺乏实际背景的“基本操作”,或者是有实际背景实验肢解成的“操作单元”,多是一些僵化的机械操作及程序,而实验中最为重要的思维活动几乎湮灭。这肯定不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更谈不上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如,实验考试监考人员数量众多,其专业水平、工作态度难免参差不齐,成绩评定难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且无法复核,致使成绩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再如,实验考试试题需提前公布,以便考点学校准备仪器、药品、用品和场地,致使有些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再安排学生实验,而待实验试题公布后再组织学生针对试题进行突击性的实验操作训练,难于全面发挥实验教学功能。总之,实验考试还值得深入研究,还有很大的调整余地和改革空间。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正确抉择,是理解课程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更新课程理念的反映,是展示教育智慧和教学才华的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不断地提高对课程改革的理性认识,并以之指导课程改革的行动,以获取初中科学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的丰硕成果。

注释: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物理/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⑤⑥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标签:;  ;  ;  ;  ;  ;  ;  ;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_科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