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飞[1]2002年在《ISDN终端应用层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终端的应用层软件进行开发和研究,目的是向通过ISDN远程访问Internet的用户提供丰富、灵活的高层应用。本文提出了ISDN终端应用层软件设计的整体方案:即利用Windows提供的TAPI(电话应用程序接口)开发ISDN终端的应用程序,并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实现了叁个具体应用程序:链路测试、通路占用指示和呼叫等待处理。链路测试完成的主要功能是检测用户终端到交换机之间链路状态。通路占用指示完成的主要功能是告知用户当前的ISDN 2B通路的状态。呼叫等待处理完成的主要功能是:当用户的2B通路都被占用时,如果有新呼叫到来,用户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本文详细介绍了TAPI接口和应用层软件设计原理,经用户使用证明该软件运行稳定可靠,并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
文云冬[2]2004年在《基于嵌入式系统信息终端的应用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NTERNET技术近年来的迅速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也可称为“后PC时代”。人们不再只是满足于利用PC机上网,同时希望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平台上网。公用电话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公用信息平台。然而传统的公用电话只能提供语音服务,对于接入互联网和提供信息服务则无能为力。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新一代公用电话实现方案。 本文论述了一种利用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资源开发的多业务公用信息终端。它除了提供传统的语音服务以外,还借助ISDN数字网的优势同时提供了INTERNET接入服务,人们在车站等公共场合,可以享受到各种方便的信息服务:可以利用信息终端本身集成的浏览器浏览专用网站的网页,大量的门户网站都是它的合作伙伴,例如新浪和51JOB等;可以利用终端的SMTP和POP3功能,凭借内置的中文输入法和T9英文输入法可以方便地收发电子邮件;由于终端分布广泛,电信运营商可以方便地通过它发布各种收费信息服务,比如最近的小灵通广告,这些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增值业务空间。 这款信息终端设计的最大优点是选用了硬件方面当前最流行的嵌入式处理器(ARM7系列芯片),底层采用了提供完全源代码并且可以进行裁剪和定制的NUCLEUS嵌入式操作系统,利用了ISDN线路的远供能力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特点,方便地为用户提供了INTERNET的接入服务。 在嵌入式平台的基础上,信息终端的应用软件设计使用了标准的C语言,采用的是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相结合编程思想。终端并不仅仅作为独立运作的接入设备被使用的,而是在一个专门构建的网络管理中心的管理下被使用的,因此通信子程序是应用软件设计中及其重要的环节。 本文讨论的这种ISDN接入方式的信息终端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内付诸应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说,就基于嵌入式平台技术的应用层面而言,本文的设计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肖征荣[3]2002年在《ISDN TA NDIS-WDM驱动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开发USB接口ISDN通信适配器的设备驱动软件。该驱动程序采用WDM(Windows Driver Model)驱动程序模型,支持NDIS(Network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和USB规范。在对WDM驱动程序模型、NDIS规范、USB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软件实现。该方案的特点是在一个驱动程序中,集中实现了NDIS规范和WDM模型,使其向上提供了NDIS接口,向下提供了WDM接口,从而使整个设备驱动软件的结构大为简化。经过调试和大量测试表明,本文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该终端适配器可以通过NT1接入到ISDN网络,并且可以通过ISDN路由器接入到Internet。
孙云开[4]2002年在《一种适用于小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ISDN接口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G—300A是我校自主研制并生产的小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具有交换、汇接、调度等功能。它采用了数字中继和时分交换技术,实现了传输和交换的数字化,广泛用于机关、企业、工矿等内部通信量大的社会集团。但是LG—300A提供的用户—网络接口仍然是传统的模拟接口,在用户和交换机之间的用户线上数据传输速率至多为9.6kbit/s,由它组成的专用网只能以语音通信为主。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LG—300A和许多用户交换机一样都面临着组成的专用网功能和业务简单,网络整体水平较低等问题。又因为专用网和公共电话网相对独立,一些新业务的引入比较困难,难以满足专用网用户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需要对LG—300A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 本文选择了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交换机作为研制的参考模型,在LG—300A交换机系统上增加了数字用户接口板,每块板上可提供了4个标准的U接口,并依据ITU—T Q.921、Q.931建议,设计了协议处理软件和呼叫处理软件。改造后的交换机可实现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使用户线上数据的传输速率增为144kbit/s,由它组成的专用网提供的业务数量大大增加,可提供话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业务,能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业务需求。进一步拓宽了LG—300A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它的市场潜力。尤为重要的是,本文的设计具有通用性,基本保持了交换机原有机构,因此可应用到许多其它型号的小型数字程控交换机上。
佚名[5]2007年在《DIN标准目录(2007版)(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方便读者收集、采用德国(DIN)标准,本刊于2007年9、10、11、12期连载德国(DIN)(2007版)标准目录。该目录包括中国国家标准馆馆藏的全部现行德国(DIN)的标准,按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分类。如有需要标准全文(包括文本及电子版)的读者,请与杂志社或标准馆联系。
贺信[6]2012年在《基于MTCA架构和软交换体系的ISDN网关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网融合”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关注。多网融合在技术层面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IP协议的控制网与信息网的“接入融合”,二是各个子系统网络的“信息融合”。下一代网络(NGN)是多网融合的产物,是可以提供多种包括媒体、音频、数据等各种业务的开放性网络,而软交换体系则一直被认为是实现NGN的关键技术。2005年PICMG在ATCA的基础上提出的MTCA架构规范,从此MTCA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TCA架构的ISDN网关设计方案,该网关实现ISDN网络在IP网络中的接入以及信息融合。采用基于ARM和DSP核的VOIP处理器MindSpeed M82515设计,能够支持4路ISDN2B+D基本接口的接入。硬件依据MTCA规范和AMC规范设计,可以安装在标准MTCA机箱内工作。系统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在此基础上进行了ISDN协议和SIP协议的开发,实现了ISDN信令与SIP信令的相互映射并设计实现了ISDN终端至SIP终端的基本呼叫流程。其中SIP协议是在Osip2和eXosip协议栈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目前,该网关的软硬件的设计和调试工作均已完成,可以通过MTCA机箱接入IP网络,实现标准ISDN终端与SIP终端的呼叫通话。
吴娟[7]2006年在《软交换体系中IAD的ISDN终端接入》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电信网正处于从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电话交换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转型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的过渡阶段中,PSTN/ISDN在一定时期内将与NGN共存。NGN对于电信网来讲就是指软交换体系,随着NGN的发展,势必要把PSTN/ISDN终端都接入到软交换体系中。PSTN/ISDN终端包括模拟终端和ISDN终端,国内现有的NGN接入层设备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综合接入设备)只能把模拟终端接入到软交换体系,而无法接入ISDN终端。 本论文致力于ISDN终端综合接入设备ISDN IAD的研究,在分析现有IAD原理及ISDN信令在NGN中的传输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ISDN IAD的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和研究成果包括: ISDN IAD总体方案设计。该方案以现有IAD的软硬件为基础进行改造,硬件使用ISDN芯片取代SLIC芯片(Subscriber Line Interface Circuit,用户线接口电路)与终端连接,软件沿用原TMG(Trunk Media Gateway,中继媒体网关)的IUA(ISDN Q.921 User Adapter,ISDN用户适配)协议栈和SCTP(Stream Control Transport Protocol,流控制传输协议)协议栈组件,而对底层驱动、驱动与Q921模块的接口及媒体网关模块也进行改造。 采用面向结构的方法对信令网关模块进行系统的设计。自底向上把信令网关模块划分为ISDN驱动模块,Q921模块,IUA模块和SCTP模块,完成了各模块的开发。 通对分析现有IAD的媒体网关模块,针对ISDN IAD的业务处理需求,对媒体网关模块进行修改。将信令网关模块完成的呼叫控制功能部分与现有IAD的媒体网关模块完成的连接控制功能部分相结合,由信令网关模块和媒体网关模块共同完成呼叫连接控制,完成ISDN IAD的媒体网关模块的设计实现。 借鉴现有IAD的通道环回检测芯片的方法,结合Q931协议呼叫流程,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ISDN IAD的ISDN接口芯片检测的装备测试模拟呼叫方案。
崔丙锋[8]2002年在《ISDN TA驱动程序CAPI接口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通用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应用程序接口规范(CAPI:COMMON-ISDN-API)以及ISDNTA(Terminal Adapter)分层驱动程序进行了研究开发。首先,结合CAPI规范提出两种实现ISDN TA的分层驱动方案,并给出方案实现的详细说明。具体阐述了如何实现CAPI的模块化开发以及根据CAPI规范开发NDIS(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接口驱动程序。最后结合开发软件的过程,介绍了WDM(Windows Driver Model)驱动软件的架构,并详细介绍了分层驱动之间、应用程序与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方法。 用户使用本文开发出的ISDN TA驱动软件,在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下,可以接入ISDN网络,访问互联网。该软件还支持语音、数据通信等业务。
文爱军[9]1998年在《多媒体通信终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多媒体通信终端系统的关键技术,着重于系统分析设计及其实现,对于图象和话音的编解码技术不做具体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低速率多媒体通信终端。其中第一章设计实现了包括静止图象、数据和话音通信的模拟两线多功能通信终端,该终端研制完成后已转让生产。第二章研究H.324低速率多媒体通信终端,该终端采用最新的调制解调技术以及图象和话音的编解码技术,在一个复分接协议数据单元内动态分配不同的位置给不同的媒体信息,其复用方式特别有利于实时突发业务与非实时业务的同时传输。H.324终端的市场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价格。 本文第二部分研究ISDN多媒体通信终端。第二部分包括四章。其中第叁章研制包括话音和数据业务的ISDN多媒体通信终端。终端由PC机和ISDN通信卡组成;通信卡带CPU,完成对ISDN的接入;PC机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用户界面和共享白板,共享白板给用户提供一个全双工、图形化的数据通信环境。第四章研究并实现ISDN终端接入互连网络。第五章研究基于ISDN的多点视听通信,在综合研究H.320系列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ISDN的多点视听通信的多点控制单元(MCU)的实现方法,该MCU可实现话音混合和图象切换。第六章研究多点多媒体通信中的数据协议。在第五、六章研究的基础上,可着手研制包括图象、话音和数据的多点多媒体通信系统。 本文第叁部分研究ATM多媒体通信终端,其中第七章对ATM终端进行系统分析,第八章对硬件结构进行初步的设计,实现了控制面软件,该软件完成了与交换机侧软件的联试。 多媒体通信包括多方面的理论问题,第四部分研究媒体同步和ATM终端的用户参数控制。现有的媒体同步模型对分布环境下的媒体同步问题研究不够,分布环境下的突出问题是媒体表达的时间长度及相互间关系具有不确定性。第九章研究多媒体的基本概念,明确媒体同步问题,对现有的媒体同步模型进行分类,在OCPN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适于分布环境的媒体同步模型,该模型简捷明了,表达能力强。 ATM的重要特点是多种用户业务以统计复用方式接入ATM网络,网络需要利用用户参数控制对用户信息的接入进行实时监视和控制。当用户信息接入违背所协商的用户参数时,ATM网络对用户信息接入进行适当的控制,例如丢弃信元。用户参数控制要求反应速度快,选择性好。反应速度快是指,当用户过度占用网络资源时,网络应尽快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以避免对整个网络服务质量的影响;选择性好是指,用户参数控制应准确适度,既不能影响用户的正常通信, 摘要也不能减弱对违约用户的强制控制。漏桶算法是ATM网络进行用户参数控制的主要算法,与以往其他用户参数控制算法一样,对突发业务的控制难以同时保证反应速度和选择性。第十章提出的变参数漏桶算法通过动态调整漏桶参数,使用户参数控制既反应速度快又选择性好。 本文的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包括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进一步展开的工作。
丁宇[10]1994年在《ISDN交换机用户-网络接口第叁层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介绍ISDN和用户-网络接口的基本概念,以及第一至第叁层协议的基本功能.然后根据CCITT Q.931建议和国家“八五”ISDN 暂行技术规范,结合国产2000 门程控交换机研究用户-网络接口的第叁层软件设计.
参考文献:
[1]. ISDN终端应用层软件设计[D]. 高国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
[2]. 基于嵌入式系统信息终端的应用软件设计[D]. 文云冬. 武汉大学. 2004
[3]. ISDN TA NDIS-WDM驱动软件设计[D]. 肖征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
[4]. 一种适用于小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ISDN接口研制[D]. 孙云开.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5]. DIN标准目录(2007版)(四)[J]. 佚名. 世界标准信息. 2007
[6]. 基于MTCA架构和软交换体系的ISDN网关设计[D]. 贺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7]. 软交换体系中IAD的ISDN终端接入[D]. 吴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8]. ISDN TA驱动程序CAPI接口设计[D]. 崔丙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
[9]. 多媒体通信终端系统研究[D]. 文爱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8
[10]. ISDN交换机用户-网络接口第叁层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丁宇. 现代电信科技. 1994
标签:电信技术论文; 软件论文; 软件接口论文; 内部网关协议论文; 软件设计论文; 用户接口论文; 通信接口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网络标准论文; 应用层论文; 数字控制论文; 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