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加入WTO对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中国加入WTO后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收入差距论文,中国加入论文,地区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2)05-0043-03

一、加入WTO后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趋于扩大,是以东部与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总量的不平衡增长为基础的。加入WTO后,由于各地区把握机遇的程度不同,以及资源、区位、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将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扩大。

第一,对外开放发展不平衡。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的影响,20多年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对外开放水平极不平衡。例如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各沿海省市,而中西部各省区只占很小比重。1998年东部对外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83.7%,而幅员辽阔的中西部仅占16.3%[1](P592);实际利用外资额东部占全国88%,中西部仅为12%[2]。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我国经济总体上也将从中受益,但各地区对比较利益的分享是不平等的。从外贸出口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将实行一种比较自由的国际贸易制度,这将利于出口替代行业(如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的发展,而不利于进口替代行业的发展。但我国现在的出口替代行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进口替代行业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另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具有较强的经济、贸易实力,经受国外企业、产品冲击的能力要强一些,并且能够把握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更快地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而中西部情况则相反,将会承受更大的冲击,并且把握相关机遇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也大体如此。由于加入WTO后,外资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低劳动力成本和区位优势相结合,而是追求更多因素的综合,如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质量和资本的生产率等,而东部不论是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完善和便捷,加上劳动力素质高、综合的投资环境对外商具有较大吸引力,将极大地弱化外资投向中西部的积极性。因此,加入WTO将大大有利于东部的外贸出口和对外资的吸引,有可能造成新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不同经济成分发展不平衡。所有制结构的差异是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东部地区之所以发展快,一个重要原因是那里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发展速度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百分之七八十,而中西部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低,发展相对滞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仅为20%左右。1998年,以用户数计,个体经济在东、中、西部分别占44.67%、38.20%和17.13%;私营经济分别占64.52%、22.25%和13.23%。以注册资本统计,个体经济分别占51.85%,35.19%和12.6%[3]。中西部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小,是中西部经济不活跃、发展慢,居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入WTO以后,不同经济成分面对的影响是不同的。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会受到较大冲击。这是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尚未理顺,并且因历史原因普遍都有较重的包袱,加入WTO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补贴等非市场行为将受到限制,使其生存将受到威胁;同时,由于外国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会进一步加剧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上的困难,短期内亏损面将进一步扩大。而非公有制经济则不然,由于非公有制经济要求“国民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往在信贷、准入等方面的限制将被取消,加上非公有制企业本来就是顺应市场经济的产物,独立性强,机制灵活,市场环境改善以后,能更灵敏地把握机遇,从国内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入WTO之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会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区结构不平衡,造成新的发展不平衡。

第三,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加入WTO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一般来讲,加入WTO后,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业、文体用品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会因出口扩张带动产品价格上升,面临一个时期繁荣。而在比较劣势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电信等资本、技术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会因外国进口品所代替丧失未来发展空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农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和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东部,农业的地位明显降低。WTO对农业的冲击反映到各个地区上,必然是东部小于中西部。入世后,我国将大幅度降低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关税和开放金融业、电信业和国内贸易等服务领域,相关企业将缩减规模,据统计将减少1100万人就业,这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及电子组装等将直接或间接受益,因此增加1200万人就业,增加的就业机会主要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尽管我国的比较优势行业和比较劣势行业在地区的分布上与东部和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分布并不完全吻合,但确实有着密切联系。东部优势产业相对集中,中西部劣势产业相对集中,决定WTO将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进而影响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增长,使其产生不平衡[4](P197)。因此,加入WTO后,东部与中西部会由于对外开放的不平衡发展,WTO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成分的不同影响,在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上出现较大不平衡,并因此影响到居民收入,使地区收入差距在短期内进一步趋于扩大[5]。

二、缓解地区收入差距的措施

第一,调整区域经济政策,重点是通过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保证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们要充分抓住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在发挥沿海地区优势的同时,加快内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部与中西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中,缓解地区收入差距。首先,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该地区的农业、原材料工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项目,形成落后地区的优势产业,提高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能力。其次,国家要设立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开发扶贫。特别急迫的是要设立西部教育专项基金和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基金等,通过支付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对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其他方面的扶助,支持中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支持中西部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部靠改革优势、地理优势吸引大量资金、人才,获得大部分收入,而中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却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政府应鼓励中西部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国家应针对中西部发展资源产业的两大难处:资源价格偏低和交通通讯不便,从两方面着手,发展中西部资源产业。一是加快价格改革,改变过去资源价格偏低状况,协调地区间价格分配关系,增加中西部经济收入总量;二是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应尽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如在增发用于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国债时,优先考虑中西部地区的项目等。

第二,尽快提升中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中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不足,既是中西部地区农业落后的集中体现,也是进一步制约中西部发展和占该地区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激烈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西部地区必须通过对现有体制、制度、技术等各个层面作全面调整,不断提升农业的竞争能力。①要按照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安排各种农产品生产。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地走“特色+档次”、“特色+规模”的路子,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珍稀、特色产品以及其加工品,努力营造农产品的品质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使中西部地区农业在肉类、水产品、土特产品、部分水果方面的潜在优势,提早转变为竞争优势,逐步提升农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革,提高广大农户参与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尽快形成一批关联度大、带头力强、技术水平高、有区位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采取适当组织形式,使部分农户提高组织技能,与市场对接,形成规模经营。妥善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农户从中得到更多实惠。③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尤其是农产品创新和农业组织创新。在农业科研、技术和产品方面,要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民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科技意识,切实落实科技兴农战略。还应加快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第三,动员东部力量辐射带动中西部较快发展。东部地区20余年的巨大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信息、金融、服务等新兴朝阳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对市场的重新划分,使一些夕阳产业、乡镇企业以及推动低劳动力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寻找新的发展区域和新的市场,这样既有利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寻找新的资金投放市场,又利于改变中西部开发新产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劣势,刺激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这种拿来主义的方式,使得中西部正好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来积极接纳东部产业转移,这种省财省力的辐射作用,对于促进中西部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具有积极的意义。各级政府应搞好引导和政策服务,动员和鼓励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尽快改变中西部的落后面貌,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的一条可行途径。中西部要把握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加入WTO为非公制经济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采取有效的举措,推进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清理和废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带有传统经济痕迹和歧视性倾向的法律、政策和办法,制定扶植和规范其发展的法规和举措,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快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还应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长远大计。国家除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向中西部安排外,还应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给予大力支持。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当务之急是贯彻中央精神,从财政、信贷等方面落实给予中西部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把城镇开发和农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切不可只重视城镇经济发展,而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

第六,加快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首先,借鉴国际经验,设计一套完整政策体系,包括制定普遍收益的贸易、外资政策,鼓励收益部门和地区加强与受损部门和地区联系,使受损行业和地区得到更多补偿。其次,建立和完善政府对高收入者在收入、财产、消费等环节的多手段调节机制,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其三,加强转移支付,尤其是东部向西部和富裕阶层向贫困阶层的转移支付。最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低收入地区和居民给予基本救助等。

收稿日期:2002-06-15

标签:;  ;  ;  ;  ;  ;  ;  ;  ;  ;  

加入WTO对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