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大学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之理想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综合大学论文,境界论文,风格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不同的学科并立而成的所谓"综合大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综合大学发展水平如何,发展特征怎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那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综合大学究竟与非综合大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综合大学学术精神、学术风格、治学氛围之理想境界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事实上,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人们对于综合大学的本质特征与内在属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
一、关于综合大学博大恢宏、兼容并蓄之学术精神塑造问题
我们认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所谓的综合大学,其本质的特征,固然在于它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与综合性,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应该借助于这种学科设置的多样性形式,而使众多不同的学科在这所大学内得以相互会通、综合、渗透、交叉,从而使这所大学的治学风格、学术思想与学术传统,使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思维等等,都形成一种视野广阔、博大恢宏、兼容并蓄、富于综合创新的品格。它应该通过这种众多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和渗透而使它的师资队伍的学术造诣、学术素养、学术意识,使它的毕业生的理论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等,都具有一种与综合大学相称的综合与全面的特征。在这样一所综合型大学里,从外在形式上看似乎相距甚远互不关联的众多学科与专业,却有了一种内在的普遍性联系与广泛性交融--包括各个学科与专业的治学方法、探索精神乃至于具体知识等方面形成的相互渗透与普遍影响。
这种兼收并蓄、汇纳百川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百科全书式的求知氛围,代代相传,绵延不断,并日渐深厚博大,最终构成了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综合大学最具本质意义和特征的精神财富与学术传统。世界上那些历史悠久的名牌综合大学,无不把这种视野广阔、博大精深的大学精神传统和治学氛围作为自己最有价值的财富来加以珍视保持,并以此来薰陶、塑造、培养它的年轻学子。而这些一流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科学界、学术界、政界、商界杰出人物,正在于在这些大学的典雅校园内,在那些古老建筑群落之间,弥漫着充溢着一种无形而又深厚博大的精神传统与学术力量,一种既立足于时代风云而又具有超越精神的对科学、真理与思想永恒追求的理想主义氛围。任何一所综合大学要在21世纪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享有相当知名度的大学,要产生自己的学术大师,它就应该形成这样的精神传统与治学风格。因为这种从具体的知识、发明、发现、观念、思想中成长起来的看似无形却又代代相传日见深厚的综合大学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传统,所给予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个性薰陶,对于青年教师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和学生走向成才之路,往往要比具体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它更应该是这所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综合大学的命脉所在、特征所系。如果说综合大学的学术风格与学术精神与其它非综合大学有什么不同的话,如果说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与其他非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有什么区别的话,这方面的不同与区别应该是最具本质意义的。
今天,科学的发展日益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科间的渗透交叉日益明显。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科技的、环境的,或是人自身的,也正一天天的变得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复杂性。而大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社会工作环境和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属性,往往要比他在大学所学专业复杂、宽泛、模糊得多。因而,有远见的教育家都在倡导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打破学科界限而实施通才教育。特别是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我们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一个较为扎实而广博的基础性知识结构和理论背景,为他们离开大学后的适应性终生教育与学习,为日后根据社会发展与工作需要而可能要作出的专业扩展、调整甚至转换,奠定一个有较强容纳性与吸收性的思维结构。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发展能力,并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社会里靠自己的"学习-生存"能力,逐渐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优秀杰出人才。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这样一种与综合大学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相适应的认同,如果我们的教学科研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都并没有为这所大学内的各个学科、专业提供一种便利而广泛的相互交往、汇通与影响的途径,而是使它们处于相互分割封闭的状态中,那么这所综合大学的综合性特征就只有一个形式上的结构,一个外在的躯壳,而无内在的实质内容。比如说,一个考入某所综合大学中文系或法律系的学生,如果不能在这所综合大学里的各个学科和专业之间广泛地获取知识和思想,如果他并未广泛地得以接触了解本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或学科的内容,那么他实际上与考入一所中文专科学校或法律专科学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以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综合大学的教学科研体制来说,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存在的,我们的毕业生在适应社会复杂需要方面,在满足社会日益多样性要求方面,确实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正是从这样的背景上,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目前正在酝酿或已经付诸行动的各种改革,包括学分制的实施、学院制的建立、专业目录的重新修定等等,如要获得具有实质意义的成效,而不是流于简单的院系机构调整合并行为和管理方式的变动,就首先必须转变更新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我们应该立意于综合大学之学术风格博大恢宏、视野广阔、兼容并蓄且富于会通创新的思想境地,从重塑综合大学之博大恢宏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高度和视野上来理解各项具体改革措施的确切含义和长远目标。我们应该意识到,学分制作为一种体现现代教育个性化、综合化特征的教学模式,学院制作为一种开放型的、自主型的综合大学运行模式,相对于过去几十年实行的那种僵硬刻板的学时制,相对于以往那种系与系、学科与学科相互分割封闭的格局来说,不仅是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变动,更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换更新。这些改革措施与政策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对综合大学的本质属性没有一个清新的理解把握,如果我们的大学教师、干部、管理人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没有一个相应的转换,那么我们将要实行的种种改革措施,无论是学分制也好,学院制也好,终难免流于形式。
二、关于文理科神形交融,重塑综合大学人文精神的问题
如何从重塑我国综合大学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角度来追求综合大学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神形交融"而不是"貌合神离",是一个需要重新加以审视的问题。
我们说,在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大学里,自然科学各学科,即通常所说的"理科",总是作为一种超出"纯理科"范畴的精神文化力量,塑造着这所综合大学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的。但这种塑造要富于成效的进行并延续久远日渐博大深厚,却必须有人文科学的参与,必须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神形交融。因为现在我们的一般大众,包括许多学理科的大学生们,对科学往往持一种实用主义的功利性的"科学工具观"。他们主要是把科学看成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一种能满足某种实际功效的方法或手段,而不是把科学同时也理解成一种精神文化。
从一所综合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自然科学各学科并不仅仅只是一些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索的单纯科学行为,除了探讨科学定理、科学原理,发现自然现象、提供科学知识和促进技术经济进步的作用之外,它更承担着为这所大学并通过它的毕业生向社会传播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作用。自然科学家们应该为全社会科学与理性精神的建立发挥作用。它应该使人们崇尚科学,回归理性,追求真理、摆脱愚昧迷信。如果仅仅把科学当成一种工具,以"科学工具观"来理解科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难免造成对科学的滥用和对科学精神的损害。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具有超出科学之外的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意义。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自然观,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对于传统信念的冲击和对人类精神文化体系重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都是人所共知的。
今天,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突飞猛进,科学知识的更新淘汰如此之迅速,也许哥白尼和牛顿的发现早已是陈旧的知识,在我们大学理科的课堂上,大概也不会再去专门讲授哥白尼或牛顿。只是在我们的人文科学各学科那里,人们还要一再地提到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名字。通常,现在只有在哲学、美学、伦理学、历史学那里,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发明与发现,他们的科学发现的意义和文化价值,才一再成为人文学者们关注、总结、研究的对象。而这,正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得以汇通的地方。一代又一代,从哥白尼、牛顿、伽里略、达尔文、爱因斯坦直到当代的许多杰出科学家的那些具体的科学发明、科学定律、科学原理及无限的科学知识中生长起来的科学精神、理性意识,从无数的科学实践和科学探索中生发起来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从事科学活动所必须持有的那种宽容、民主、自由、平等的行为规范,所有这一切本身,实际上也就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一所大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石。一个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那些具体的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对综合大学里的这些科学理性精神、行为规范和价值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和体认。这样看来,所谓综合大学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会通与交融,不仅只是一种具体知识领域的"形而下"的综合融汇,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理念上、价值观上的"形而上"的综合融汇。我们强调综合大学的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都要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和意义有真正深刻的理解把握,而不只是停留在对科学作低层次理解的水平上。这对于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理性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未来的一生中求真、求善、求美,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看来,一所综合大学里的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不仅只是作为这一综合大学中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并立的学科发挥着它们的职能,而且还应该在这所大学里发挥更为重要的大学精神传统和文化氛围的梳理者、总结者、积累者的作用。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在任何一所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文化精神博大恢宏的古老学府里,都应该是一种核心,一种灵魂,成为这所古老大学的学术传统、学术精神和学术品格得以延续传承的中心。综合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否成为我国的科学思想圣地,能否成为我国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理性的扩散地,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综合大学怎样来构建它的这种文理兼备、文理神形会通的气质与品格。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任何一所综合大学要承袭传统、发展创新,要成长为精神蕴含丰富博大的优秀大学,要在21世纪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没有一流的、规范纯正而非变形了文史哲这些人文系科的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当着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在这所综合大学长期被冷落而一天天走向凋敝之时,也可能就是这所综合大学学术精神、学术传统衰落之日。因为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都是没有直接功利价值,难以作为"工具"、"手段"而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学科,但是,如果一所大学没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没有了一种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那它的任何一个学科--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各学科,都是难以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难以产生它自己的杰出思想家和学术大师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人文科学与史学功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1991年第1期)
三、关于教学与科研同构兼济,构建"知识探索型大学"的问题
人们时常会争论在综合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的问题。我们说,综合大学是一所学校,学校者,以教学为基本,教学为核心,自然是无容置疑的。学校人才之培养,教育目标之实现,离开了教学过程、教学实践,均成为一句空谈。因此,重视教学,重视教学管理,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然而,同样是教学,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在不同层次学校里,却应有本质上的区别。综合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综合型人才的大学,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却不能从低层面上来理解,它实际应大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传授现有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教学。
目前列入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的各个综合大学,在21世纪的发展目标,总体上都是要把自己建成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它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是高素质的、富于创造性的优秀人才。以这样一个发展目标来看,这些综合大学的教学模式就不能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而必须是一种"知识探索型"的或"研究型"的教学。这种知识探索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传授着已有的知识、更在创造着新的知识。它要求教学中不仅仅只是传授从前人那里承继下来的、现有的、成熟了的知识,而更应在创新中、探索中来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到每门课程、每门学科的最前沿地带,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领域,甚至把学生引向该学科的未知天地中去。
我们倡导综合大学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知识探索型"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以自己对某门课程、某门学科、某个知识领域、某个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敏锐把握为教学之前提的。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掌握大量的丰富的科学信息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富于启示性引导性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逐渐把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学生"现在在哪里"?"应往哪里去"?告诉学生这门课程、这门学科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目前已积累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哪里可以找到。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这门学科或这一问题目前的难点在哪里,今后的突破点可能在何处。而要以最经济的办法找到这些知识,要解决这些难点,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等等。
毫无疑问,要在这样一所高等学府里当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这样的"研究探索型"教学活动,首先就要求教师本身是一个他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优秀科学工作者,一个该学科领域的有所创见的研究者、探索者。他必须随时更新他的知识,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了解学术最新动态和发展走向,保持敏觉的学术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应该熟悉或了解该门课程或学科的大多数重要文献、论著,了解该学科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情况,并在教学中随时把这些最新的信息反馈给学生们。总之,他只有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具备上述综合大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学术功力,他才能培养出富于创造性、富于科学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只有当教师本人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地带上,他才有可能把学生带到科学的前沿地带上去。事实证明,培养学生素质的最好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而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去掌握该门课程或学科的知识。
到过国外大学进修学习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即许多著名的大学,其教学方法中突出的特点,是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大量地接触、了解、阅读相关的文献。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教师给学生的文献常常可以开列出一大串书目来。学生去上课时总是要抱着一大摞书,这与我们国内的大学生去上课,常常只是夹着一个笔记本的情形颇不一样。这并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差异,它实际上呈现出两种十分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这些大学里,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向学生推荐介绍相关文献,布置、引导学生阅读文献。通常,如此大量的文献,学生在课下一般是读不完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文献的办法,包括掌握撰写读书笔记、概括文献内容、掌握文献重点的能力,以及快速阅读文献的方法等。这种学习,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它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自己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并不太多,而是让学生阅读文献后组织学生进行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专题性讨论,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与教师进行直接的讨论。这样的"教学",本身就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教师来"教",学生来"学"的教学。它更多地是一种动态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知识探索过程。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他自己必须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他自己必须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现代知识型社会里,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是如此之快,一个教师如果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不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他是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的。
因此,对于一所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来说,教学与科研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兼相济而不是相斥,它们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一所综合大学健康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