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国学教育论文_朱艳华

振兴国学教育论文_朱艳华

朱艳华

湖南省永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振兴国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凝心聚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国学教育;中华文化;价值

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重要的时代价值?从事国学研究和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对它们的认真思考,科学分析和正确回答,对促进国学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学的当代价值

振兴国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国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凝心聚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团结和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纽带。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重振国学,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的更大繁荣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宝藏,是繁荣和促进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进步发展的丰富滋养。从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到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智慧光芒,这些思想智慧千百年来,不仅浸透在我们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中,而且还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创作内容与表达形式,是当代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

二、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华五千年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而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又互相结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要注意和防止两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一是将中国几千年文化等同于封建、愚昧、落后,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二是将腐朽当神奇,颂古非今,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甚至进而蔑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复古倒退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搞好国学教育,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弄清楚其中哪些是思想精华、优秀成分,哪些是必须坚决抛弃的思想糟粕,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工作的基本前提。

(二)研究和从事国学教学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方法

国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代以来,以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恽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国学大师们,凭借学贯中西的学识,博采中西学术之长,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术体系的转化、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的创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积极继承前辈的优秀学术传统,与时俱进,大胆吸收借鉴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现代语境的科学解读和思想转化,让国学焕发时代光彩;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动漫加工、音像创作、多媒体制作等方式,努力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生动化,让受教育者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方面要重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也要用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在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的养分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三)弘扬或曰复兴国学,必须合乎时代价值取向的目的性

不忘本来,重视传统,决不是为了炫耀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卓绝",更不是为了满足"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病态虚荣心,而是为了在合理继承、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资源的基础上,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总书记殷切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国学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国学,是中华民族续文脉、铸国魂、鼓民志、兴民德、凝民心、聚民力的固本强根的崇高事业。广大国学工作者,要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立足现实,把握当代,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积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类,这既是让国学焕发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时代赋予广大国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九林.融媒时代中华国学经典文化传播途径探索[J].中国报业,2018(17):100-101.

[2]陈碧军.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J].小学教学参考,2018(04):31-32.

[3]李春林."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辨析及其他[J].文化学刊,2018(12):6-14.

[4]本刊编辑部,洪鸿,赵国明.第六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拉开帷幕 国学圣地 德化天下[J].台声,2017(18):47-49.

[5]李怡,康莉蓉.新时期文化思潮中的"启蒙"、"国学"与"新国学"[J].学术月刊,2008,40(09):95-99+106.

论文作者:朱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振兴国学教育论文_朱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