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多年的改革道路上,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立20周年,提出了三项主张_邓小平文选论文

在20多年的改革道路上,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立20周年,提出了三项主张_邓小平文选论文

二十年改革路,三大宣言书——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宣言书论文,三大论文,二十年论文,而作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三篇宣言书性质的重要文献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这就是邓小平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下简称《解放思想》的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期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以下简称南方谈话)和1997年9 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五大报告)。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三大宣言书既简明地记述了我国2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又大致勾画了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开拓前进的发展脉络,涵盖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轮廓与精华。

(一)

三大宣言书诞生于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大历史关头,是我国二十年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里程碑。

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命运的思考,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对新时期新道路的开拓,事实上始于1975年他大刀阔斧狠抓的整顿。“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后,我们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紧迫任务。但是这一历史进程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障碍。党的事业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作了英勇无畏的斗争。1977年5月,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8年春,他积极推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该年6月, 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一定要恢复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中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同时,他的思想也随着这一伟大进程而产生了质的重大飞跃。到1978年底,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的重要讲话,就是这一历史进程和思想飞跃的理论成果。这篇讲话以其厚重的份量和深刻的蕴涵,理所当然地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成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指南。在这篇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拨乱反正顺利进行,改革开放阔步向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开了崭新的步伐。

邓小平于1992年初视察我国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宣言书。历经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在现代化建设前进的道路上又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当我们击退了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的猖狂进攻之后,一股“左”的思潮又滋长起来。这股思潮的鲜明特征就是凡事问一个姓“资”姓“社”。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一些人抓住我们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对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政策提出种种责难,给改革开放设置了诸多新的禁区和障碍。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历史紧要关头。于是,他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南方谈话。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其锋芒所向是严重束缚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左”的思想,其主旨所在是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改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谈话以其锐意进取的理论勇气,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明确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南方谈话的发表,如同春风春雨催春苗,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春天。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 是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继承邓小平遗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1997年2 月邓小平不幸与世长辞。一时间,邓小平之后的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错综复杂;综合国力竞争在世界范围进一步加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严峻的挑战和机遇面前,党的十五大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确立了自己的主题,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代表党的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的报告,就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报告简要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重点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四大以来的成功实践,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创造性地阐述了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和长远规划。报告通篇贯穿着邓小平理论的精神,闪烁着邓小平理论的光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发展进程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文献。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三大宣言书始终围绕的根本问题,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探索、回答这一根本问题的伟大实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世界范围看,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始终在探索和总结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因为对它回答得正确与否,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从我们的实践看,共和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失误和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20年来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一根本问题的伟大进程。三大宣言书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代表作,对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给予精彩回答。其深刻与精彩之处在于,三大宣言书不是泛泛而谈,抽象空洞地玩弄理论概念,而是紧紧抓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各个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和最紧迫的任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给予根本性和总体性的解决,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确立之后,其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搞清楚。正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模糊和动摇,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大好时光无谓地消耗在一个接一个的“阶级斗争”运动之中,使我国本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距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讲话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强调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他把“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作为衡量各级党委领导好坏的标准,并说“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50页。) 靠什么来推进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呢?邓小平认为,动力在改革。他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改革的课题。他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50页。)改革什么? 他提出“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1页。) 如何改革?他认为,关键是建设和发展民主。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不仅严肃地提出了政治民主的问题,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 146页。)而且创造性地提出“经济民主”的概念,为我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经济民主的思想,他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设想和建议:一是要有计划大胆地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以便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效率。这一设想实际上已开始触及到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此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二是要特别注意在经济领域加强责任制。他说:“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等几定制度。”(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51页。) 后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责任制始终是一个中心课题。首先起步的农村改革就是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起步的,今天我们正在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其实质还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责任制问题。三是要实行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这就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52页。)在后来的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将共同富裕的目标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党的十五大报告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提出了两个“允许和鼓励”: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四是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尽管邓小平在这篇讲话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地有所调整改变,但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则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后来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许多精辟论述,他总结概括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思想渊源都在这篇讲话之中。

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政治风波和苏联东欧剧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临着右的和“左”的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其实质是在当代中国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针对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问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383页。)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处于低潮的现实状况,他非常辩证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3页。)他认为,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0—371页。)他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3页。)作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信念既是非常坚定的,又是十分理智的。他认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必须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必须否定的东西。他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3页。)南方谈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除了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之外,着重从两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应把生产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标准。长期以来,我们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贯以生产关系为标准,总是把社会主义仅仅放在生产关系领域加以解释,认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过是生产关系革命与变革的自然结果。但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讲社会主义是非常有害的。最早深刻认识这一问题的是邓小平。早在80年代,他就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讲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14页。)“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版,第225页。)在南方谈话中,他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2页。)作为判定一切改革措施姓资姓社的根本标准, 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新的质的飞跃。第二,应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主要手段。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否则就会破坏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是束缚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羁绊。经过长时间思考,邓小平认为这个观点肯定是不正确的。在南方谈话中,他深刻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3页。) 这一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在当代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航向,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找到了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十五大报告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十五大报告强调,在中国,认识社会主义不能离开初级阶段。必须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标远大而又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毫不动摇地执行党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五大报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报告第一次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1页。)将非公有制经济由“制度外”纳入到“制度内”;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1页。)从而扩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外延;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2页。)明确指出要肯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同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5页。)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十五大报告继承发展了邓小平1978年《解放思想》讲话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在对跨世纪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中,把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之中;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2页。)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十五大报告将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之,十五大报告科学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把对有中国特色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标签:;  ;  ;  ;  ;  ;  ;  ;  ;  ;  

在20多年的改革道路上,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立20周年,提出了三项主张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