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家长对《家园联系册》的参与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长论文,意识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园联系册》是幼儿园经常使用的与家长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在应用中,我发现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这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对我班《家园联系册》的整理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家长方面:1.对这种形式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清。有些家长心存顾虑,怕得罪老师,只写些客套话、漂亮话。写多了,自己也觉得淡而无味,不愿再写了。2.对幼儿园的性质和老师的工作情况不了解。一些家长对幼儿园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教育观念很陈旧,他们不愿把这些显露出来,但对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又不了解,实在是难以下笔。
家长硬着头皮、敷衍了事的心态,降低了家园合作的参与意识,影响了《家园联系册》作用的正常发挥,使得老师们总抱怨家长不重视。其实,这中间也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方面:1.运用《家园联系册》的经验少。到底该写些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还没有一个章法,有时显得杂乱无章。2.针对性不强,引导不清楚。例如,有的教师这样写:您的孩子比较聪明,但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与别的小朋友爱发生冲突,吃饭有偏食的毛病……像一部流水帐,统统摆在了家长面前。一下子这么多的问题,家长往往不知该怎样回复。还有的教师这样写:您的孩子各方面能力还不错,但小肌肉发展不够好,还需进一步加强。如此笼统的语言,家长看后还是不了解,这“不够好”是个什么程度?“进一步加强”的方式是什么?如此含糊不清,家长也就来个避而不谈。
无论是家长方面还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都会影响家长的参与意识。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呢?我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排除顾虑 坦诚相待
开篇卷首总要引人注目,与家长的第一篇联系一定要突出一个“情”字。
首先,教师要把《家园联系册》的作用、目的交待清楚,语言要精练,措辞要严谨。让家长明白,反映孩子真实的情况,有利于解决问题,让孩子更好地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在介绍孩子时,文笔要亲切,像在聊天、拉家常。例如:在杨西的《家园联系册》上我这样写道:“您觉不觉得西西长高了,也胖了,像个小伙子!昨天,我发现他把小石子装进兜里带回家了,我一直有些担心,不知他要做什么,您能帮我了解一下吗?”而以前,我可能会这样写:“杨西长高了,也胖了,像个小伙子了。昨天,我发现他把小石子装进兜里带回家了,不知干什么,请您与我联系。”一比较,便觉得第一个更舒服、更有人情味。家长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告诉老师会怎样?会不会批评我的孩子?”而第二种写法,就会使家长多一份迟疑和担心。事实证明,第一种写法更容易让家长接受,更容易调动家长与教师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后来,杨西的联系册上总布满了我和家长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字里行间充满了信任和温情。
所以,排除顾虑、坦诚相待是提高家长参与意识的第一步。
有问题 真解决
漂亮温情的话只能像剧中的龙套,真正引人入胜的还是错综复杂的剧情。因此,《家园联系册》要做到真正吸引家长,还要有我们和家长共同面对,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突出一个“真”字。
例如,一位家长在联系册上写道,幼儿园伙食配餐有问题,不能保证每星期都吃一顿排骨和鸡,这样会使幼儿缺钙,虽然虾皮、紫菜中含钙多,但这些东西孩子都不爱吃。教师看完后,并没有置之不理或马上找家长辩解,而是请教了专门负责营养配餐的教师,抄下了有关科学配餐、营养摄取量的数据,再给家长。不仅打消了家长的疑虑,而且增长了家长有关营养配餐的知识,家长能不信服吗?
有些家长喜欢问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比如惠颖的爸爸写道,不知如何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我翻阅了一些教育杂志,发现一篇有关美术教育的文章,刚好能满足这位家长的需求,于是,就把其中主要而又易于理解的内容分期介绍给这位家长。
形式多样 以小见大
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幼儿的方方面面。一本小小的联系册却要包罗万象,那形式上就要突出一个“活”字。一个小问题、一个小故事,都可成为《家园联系册》的内容。如:我曾做了一个家长心态的问题调查。调查分10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您对望子成龙的看法是什么?”家长们个个都非常积极,写得也很精彩,反映出各式各样的教育观,对我进一步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还有,我也请家长在《家园联系册》中写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教师既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也能得到一些启发,同时,再把好的经验、方法介绍给其他家长。这样《家园联系册》不仅是老师与一个一个家长的单独交流的桥梁,也成为全班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教子经验的好形式。
总之,有家长的兴趣,有教师的指导,有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真心交流,保持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是提高家长参与意识的关键。
(北京市崇文区第二幼儿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