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易》、帛书《易》与传世本《易》语言文字研究中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帛书论文,语言文字论文,竹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5)02-0137-06
目前,在我国古籍文献研究的领域中,没有任何一部书能比得上《周易》研究的地位 ,它以“易学”学科的意义独树一帜。随着湖南马王堆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 》,特别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竹书《周易》的发现和研究,“易学”研究已经成为我 国古代文献研究、哲学研究、文化研究中具有带头作用的一个新兴学术部门。
《周易》研究自古以来分为“象数”、“义理”两大门派。这两大门派形成“易学” 研究的“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两大领域。“象数”是《周易》本身的东西,即卦 象、爻象和大衍之数、揲蓍之数以及它们的发展等,“义理”是哲学思想的阐发。“象 数易学”、“义理易学”都离不开卦辞、爻辞,都要借用卦辞、爻辞来阐发。“象数易 学”把卦辞、爻辞作为象数的表达,找出象数的根据来解说;“义理易学”把卦辞、爻 辞作为哲理的表达,找出哲理的根据来解说,这就使卦辞、爻辞语言解释产生了巨大的 分歧。并且,中国古代的“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发展又极为纷繁,《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易类》小序说:“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 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 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 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自汉至宋、至清、至近代、至现代,关于《周易》的 书有2000余种(或曰“不少于三千”),大抵不出“两派六宗”范围,派中有派,宗中有 宗,各自为说,人言人异,人人都可以拿卦辞、爻辞作出自己的或象数或义理的解说。 卦辞、爻辞乃成为数千名说“易”者“任人打扮的女孩”。《周易》卦辞、爻辞几乎成 为不可知的语言。这种现象,就是收入《四库全书》的王弼注、孔颖达正义也不能免。戴震在写《四库全书·周易正义》提要时不得不发出感慨说:“至于诠释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诸经正义根据典籍,原委粲然”,犯了“狐不守丘,叶不归根”的大毛病。
如今,“象数易学”、“义理易”的研究,尤其是“象数易学”的研究,成就卓著, 影响巨大。而“象数易学”、“义理易学”研究的基础则在于《周易》的语言文字,在 于《周易》语言文字的研究。“易学”研究的内容,应当由“象数”、“义理”、“语 言文字”三个方面来组成。“易学”研究的程序应当由“语言文字”入“象数”,由“ 语言文字”入“义理”。“易学”的研究水平,应当从“语言文字”、“象数”、“义 理”三个方面来衡量。《周易》语言文字的研究如果跟不上,“象数”、“义理”研究 就会受其影响,就会得不到准确、恰当的阐述。
这里,我们根据《周易》语言文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谈几点看法,主要是指出《周 易》语言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版本问题
《周易》传世的版本很多,十三经注疏之《周易注疏》阮元校勘所用就有四类十一种 :(一)单经本,唐石经本(凡九卷,附《略例》,开成二年刻,今在陕西西安府)。(二) 单注本,岳本(宋岳珂刻,凡十卷,今据武英殿重刊五经本)。古本(以下二本据七经《 孟子考文补遗》)。足刻本。(三)单疏本,宋本(据钱遵王校本,案:钱跋有单疏一、单 注本二、注疏本一,今不复能识别,单称钱校本)。(四)注疏本,影宋钞本(据余姚庐文 弨传校明钱保、孙求赤校本,今称钱本)。宋本(据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十行本(凡 九卷,附《音义》一卷,无《略例》)。闽本(凡九卷,附《略例》一卷,《音义》一卷 )。监本(与闽本同)。毛本(凡九卷,无《略例》、《音义》)。
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以上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的时候所用的版本,经过阮 元校刻的本子称为阮刻本。而阮元刻本又有原刻本、原世界书局缩印本、清江西书局重 修阮刻本、清点斋石印本、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其中,中华书局影印本最好,修正 了其他本子的不少错误。
这些就是宋元明清以来的传抄本、传刻本和精校本。一般称为传世本。
近年又有出土的马王堆汉代帛书本、阜阳汉简本、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等。这 些都是汉代的、战国时期的抄本,可以称为出土本。
传世本的各种本子之间,经过前人的研究,只是因为师传的不同,或者因为传刻的不 同,或者因为传抄、传刻出现错讹,存在个别文字的差异,但主体相同,它们是同一部 书。新出土各种本子之间,也只是由于地域不同或个人口音、个人习惯不同所用假借字 、异体字不同,也有个别抄脱一两个字的现象,但它们也是同一部书。新出土各种本子 与传世本之间,也是只有个别文字不同,也是同一部书。
新出土本使我们知道了早在汉代、在战国时代就已有这部书,以及当时这部书的传播 、格式、假借字、异体字等当时的面貌,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 来说,这些版本、抄本中,传世本是根本:一是它由先秦一直传下来,历代学者就是根 据它研究的,具有传承性;二是有历代学者研究的相关资料;三是它有精校本。因此, 它是辨识出土本文字、读懂出土本的桥梁,出土本的研究不能离开它。
但是,奇怪的是,出土本子出现以后,有把出土本作为新作、作为独立的著述来研究 的;也有每遇到出
注释:
①该段文字出自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以下相关内容,均出自此书。
其实,我们对《周易》进行语言解释的时候,版本要以传世本为主,语言文字一定要 参考历史上积累的成果,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二、《周易》语言文字的性质、特点问题
我们曾经在《周易古经韵考韵读》中说过:“《周易》古经是由64个神秘符号和封辞 、爻辞配合起来的庞大‘符号·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以符号为骨干,以语言为说明 。就创作者初衷说,语言是理解符号进而通向天地人事的中介。就今天的研究说,从音 韵训诂角度真正弄明白古经语言的意义,则是全部《周易》研究的基础。”《周易》是 “‘符号·语言’系统”,“以符号为骨干,以语言为说明”,就指明了《周易》语言 的性质和特点。
“乾”至少有“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 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等等,而“元亨利贞”就有了“乾,元亨利 贞”、“天,元亨利贞”、“圜,元亨利贞”、“君,元亨利贞”、“父,元亨利贞” 等等,这样,一句“乾,元亨利贞”就既有其原初的语言意义或称字面意义,还要有各 种“乾道”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又有象数意义和义理意义等等。这样,“乾,元亨利 贞”5个字至少有字面意义、象征意义、义理意义、象数意义等4个层次。而这4个层次 的意义,在先秦易、汉易、魏晋玄学易、宋易和清代朴学易易家那里,由时代因素、学 派因素等又各铺陈上千头万绪的色彩。这就是《周易》语言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周易》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的语言文字是通过书面意义进而表达复杂多变、无穷 无尽的象征意义。它有一个语言意义与多种语用文化意义的转换问题。《周易》语言的 书面意义与象征意义是分节的,是有不同层次的。朱熹说:“盖《易》本是卜筮之书, 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节工夫。”[3](第六十六卷)“两节工夫”指的 就是《周易》语言的书面意义与各种象征意义的关系。所以,《周易》语言文字的研究 一向被称为是最难的。朱熹就曾叹称:“《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 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3](卷第六十七)近代“易学”大家尚秉和先 生在为黄寿祺《易学群书评议》写的序中也说过:“最难者《易》解。”
但是,《周易》语言文字的研究,书面意义是重点,是基础。问题是常常有人抛开书 面语言意义而望文生义,生出根本不曾有的象征意义,而又把妄生的莫须有的象征意义 当作语言意义。所以,即如王弼、韩康伯、孔颖达那样的大儒,其语义解释也就“不能 如诸经正义,根据典籍,原委粲然”,而只能是“狐不守丘,叶不归根”了。
《周易》本是一部筮书,卦辞、爻辞本为象数而立,但卦辞、爻辞的语言意义与象数 的象征意义并不相同,语言意义并不是直接从象数来,而是从当时的语言社团来。对《 周易》的语言文字,必须采用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来解决。
三、《周易》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问题
《周易》本是一部筮书,象数是它的核心。但象数的解释必须有语言,因此,卦辞、 爻辞是为象数而设,是解释象数的起点。后来附加了义理,卦辞、爻辞又成为阐发义理 的起点。但汉代以后的“易学”史上,古人似乎不太明白这个道理,往往离开语言讲象 数、义理,使象数、义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造成“狐不守丘,叶不归根”现象 ,使得象数、义理都不容易说明白了。现代学者懂这个道理,如刘大钧教授等,帛书《 易》、竹书《易》一出就连连写语言文字考证文章,这是很高明的。下面,我们谈《周 易》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问题。
1.《周易》语言文字的时代性问题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也必定由语言记录下来。历史语言是人类在 历史上思维的积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言有着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
我们现在看到的传世本《周易》,包括了“古经”和“大传”两个部分,而两个部分 是不同时期的语言。古经即卦辞、爻辞语言,简质古朴;一般认为是商末周初的语言。 “大传”则是由“古经”占筮看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由此引起关于 中国文化分类、文化起源和文化发展的哲学思考,由占筮转为哲学,使“古经”增添了 新属性、新的方向;一般认为是战国早期的作品。我们认为,“大传”除孔子那样的大 手笔莫能为,当出自孔子或其门徒之手。这是研究《周易》语言文字必须首先弄清楚的 问题。我们所说的《周易》语言文字研究,一般只指《周易》古经的语言文字研究。
《周易》古经既为商末周初的语言文字,那么,我们就要把它放到商末周初的时代背 景下来研究。商末周初的语言文字保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古人也没有为我们留下那个时 代的字典、词典,研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对《周易》语言文字所 作的词义解释,不是商末周初所能具有的词义。如《周易·蛊》有: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对此,有的学者作了如下解释:
干:除去也,即今语干掉之干。蛊,毒虫,以喻小人(小人指奸巧之人)。考,父也。 古者父在父没皆称考。厉,危也。爻辞言:子能除去其父之蛊虫,有子如此,则父无灾 咎,虽有危险亦终吉。
干,除去也。蛊,毒虫,以喻小人。不可贞,所占问之事不可为。爻辞言:子欲除去 其母之蛊虫,例如欲除去其母之宠男,此不可为之事。
这里把“干”解释为“干掉”,也就是现代某些语言社团所说的“做了(他)”或“做 掉(他)”的“做”,也就是杀死或致残某人。其实,古代汉语中“干”本写作“幹”, 产生“做”也就是“干掉”的“干”义很晚,大约是在宋代以后。如《朱子语类》卷二 一:“且干一件事,自家心不在这上,这一事便不成。”无名氏《绯衣梦》二折:“这 妮子好不干事也。”以宋元以后产生的意义解释商末周初的语词,就违背了语言的时代 性原则。“干”的意义应当是“匡正,纠正”,《广雅·释诂》曰“幹,正也”。
同一个时期同一个词不会有太多的意义。如果同一个时期同一个词意义太多就会造成 语言使用的混乱。王力先生在为《诗经词典》写的序言中指出:“同一时代,同一个词 有五个以上的义项是可疑的,有十个以上的义项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周易》同一个 词、同一个句子的解释最常见的问题是,同样语境下的同一词、同一个句子往往有多种 解释。打开任何一部《周易词典》,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这是很不正常的。
更不能从现代生活的想象出发望文生义。我们还以帛书本《周易·蛊》卦为例,《蛊 》有“利涉大川”,有学者解释为“利于大河航行”;“不可贞”,有学者解释为“不 应当向母亲学习画卦记爻的事情”;“少有悔”,有学者解释为“悔恨不多”;“不事 王侯,高尚其德”,有学者解释为“学成了占筮的本领而不为王侯所用,超然遨游以修 其德。小人望而生畏,以为这将是大祸临头之兆”等等,可以说这些解释都是与《周易 》语言原义不沾边的。
2.《周易》语言的口语性问题
《周易》本是一部占筮性的书,是大众的应用性文字,其语言应当是非常口语化,非 常流畅的。语句的流畅与否,从表达方面看,是由人们的呼吸与停顿决定的。如果一句 话过长或过短,不适合说话者呼吸与停顿,那就不能算是流畅。《周易》中的句子,大 多比较简短,这是当时语言发展的水平问题,也是当时口语的长度问题。常见的问题是 把本来已经很简短的句子进而标点为一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起来就会很憋气。如《乾》 卦卦辞“元亨利贞”,自《文言》以来很多学者标点为一字一句。《文言》说:“‘元 ’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子夏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尽管二者解释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此后,孔颖达、李道平以及不少现代学者也都同意“元亨利贞”为“乾卦四德”之说。这样,就只能标点为“元、亨、利、贞”或“元,亨,利,贞”,大众化、口语化和句子的流畅性全没有了。再说,汉语中还没见过4个并列成分形成的没有前后语境的独立的句子。正确的标点应当是“元亨,利贞”,意思是“大通,利于贞问的事情”。
一个字一个字的分别解释,不仅是训诂的元语言问题,同时还是标点问题。
《周易》的口语性还表现在它的押韵上,如《坎》卦卦辞就是押韵的:
有孚,
其次,是应当声训而不声训,这主要是在帛书本、汉简本、竹书本《周易》出土之后 ,不懂得秦汉以前人们抄书只求大致语音相同而随手拈来的用字特点,因而假借字、异 体字较多的情况,拿现代所看到的经历、代学者所校改的、本字较多的传世本著作来识 读。这样就错误地把许多假借字作为本字来解释,使得所解文意非驴非马,让人啼笑皆 非,完全忘记了王念孙《广雅疏证序》中说“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 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曰‘本立 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 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的道理。我们 以帛书本《周易》为例。
传世本《否》卦卦辞第一句作“否之匪人”,帛书本卦名“否”作“妇”,第一句作 “妇之非人”,有的学者误认帛书本卦名作“妇之”,于是解释说:
妇之,卦名。之,疑是人字之讹。妇之,妇人。妇人作卦名犹如“同人”作为卦名。 《恒·六五》中亦有“妇人”一词,其辞云:“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又《 管子·权修》:“妇人言人事,而求百姓之安难。”《管子·君臣》:“主德不立,则 妇人能食其意。”这都是对“妇人”苛求的反映。
其实,“妇”只是“否”的假借字。“之”字就是“之”,疑为“人”字之讹,毫无 根据。此解使《周易》突然多出了一个《妇人》之卦。
传世本有《姤》卦,“姤”借为“遘”,相遇的意思。这一句是讲刚柔相遇的道理的 。“姤”帛书本作“狗”,也是“遘”的假借字,但有学者解释说:
狗,卦名。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除食用外,还可以作为人们打猎的助手,又可 以充作看家的门卫。因此,古有食犬、田犬、守犬之分。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的西安 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狗骨,足以证明狗在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易》作 者用‘狗’字作为卦名,说明了狗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比较重要。或者是狗祭 、狗图腾的文化现象。
作者对“狗”作为《周易》卦名坚信不疑,为《周易》凭添了一个《狗》卦。
关于《周易》文献语言的解释,还有本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问题,容当另 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