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汉译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共产党宣言》汉译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关于《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翠,曹进[1](2021)在《《共产党宣言》核心术语翻译的中国化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早期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基本上都是从日译本并参照英译本转译过来的,因而其中的很多核心术语都经过了从德语到英语再到日语最后才到中文的多次转译历程。鉴于当时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都与德国、英国和日本存在很大区别,要让《共产党宣言》能够顺利进入中文语境并被传播和接受,里面的重要术语的翻译就必须中国化。本文以"幽灵""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等为例,探讨了这些重要术语的起源、在英译本尤其是日译本中的演变,重点研究了多位中译者在促使其中国化方面的巨大贡献。本研究对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重要术语的精髓、中国化的历程,进而推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重要术语走向世界具有借鉴意义。

孙珊[2](2021)在《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上海,作为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选取上海区域作为个案,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实践进程以及传播的主体、载体、途径、内容等,归纳总结了上海地区早期传播的特征与启示,阐述了上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进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在中国革命面貌改观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上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上海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经济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生态、工人阶级基础等条件,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创造了中国其他地区未能提供的区域优势,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播种、开花、结果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芸集在上海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引介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以及苏俄革命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列宁主义等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从纷然杂陈的主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改造和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开启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上海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的探索之路,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实践,推动了诸多“开疆拓土”般事件率先在上海发生,如首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首部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起草、首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新型工会组织的诞生、“外国语学社”“上海大学”等培养革命干部学校的涌起、担任中共一大等重要会议的召开地以及13年的中共中央驻地等,取得了卓越的传播效果和辉煌的历史成就。故而,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伟大历程的起点,是当仁不让的中国“红色之城”和中国共产党“初心之地”。基于传播学理论,结合历史文献学、区域史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地区的早期传播进行整体性研究,分析归纳了传播进程中呈现的显着特征,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开创性与多元性并进、传入渠道的多面性与差异性并发、传播内容的实用性与选择性并举、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并存、传播过程的演进性与辐射性并向等,彰显了上海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开拓性品质。诚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探索经验缺乏,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地区的早期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譬如在传播内容上,上海早期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还较为肤浅,理论准备有所欠缺;在传播载体途径上,多重传播方式的综合作用虽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但通过报刊、着作、演讲集会、平民夜校等途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毕竟是少部分工农群众,有机会参加夜校的工人数量极少,且工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传播深度和广度上尚有欠缺;在传播话语上,虽早期传播者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口语化传播,但还存在力度不够、尚未满足民众需求等状况。然而瑕不掩瑜,历史局限的存在固然不能遮挡或否定上海地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之一,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历程,更为明晰其作出的开创性历史贡献: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巨大、成果最为丰硕的思想文化,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精神支柱和现代文化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基础;培育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上海工农学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党团组织的建立,指导引领了中国其他地区的传播活动及其党团组织建立,彰显了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在总结影响、特征、效果和局限的基础上,从恪守主义信仰、彰显理论魅力;坚持多维建构、创新话语体系;满足社会需要、强化实践支撑;坚持主客互动、精英大众并行;培植文化土壤、创设传播语境;强化媒介功用、协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炼并阐述了早期传播所带来的现实启示。概言之,从初心之地上海探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进程和逻辑必然,为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历史依据与学理支撑,是继承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路径探索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李永杰,潘沁[3](2021)在《扬弃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生成与诠释》文中提出扬弃概念形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一概念,并使之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这一概念最初借入日译词"廃止"进入汉语语境,译作"废止",中国共产党内一般译作"废除""消除""消灭",更有党外知识分子陈瘦石译为"没落"等,这些汉译词都没有译出德语词Aufhebung中的"保留、保存"的内涵。随着对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深入理解,Aufhebung的汉译词进一步精准化,最显着的标志:一是1940年吴亮平在其《反杜林论》中将此概念校译为"扬弃";二是1978年成仿吾以多个德文版《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校译,最终译为"扬弃"。

方红[4](2020)在《《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百年汉译及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于1920年问世。百年来,多个汉译本见证了不同时期国人如何阐释《宣言》思想内涵,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由翻译不断推进其中国化传播的历史进程。概念译名是思想翻译及意义建构的核心体现,凝聚了社会语境诉求及翻译主体规划的历时变迁。本文基于《宣言》七个代表性译本的历时梳理,对比分析《宣言》中以"幽灵""资产者/无产者""所有制/私有制""祖国/民族"等为代表的核心概念译名及意义演变,并结合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动因,探析百年来《宣言》概念译名在中国的变迁脉络及时代内涵。

王亚男,杨向鹏[5](2020)在《近30年我国《共产党宣言》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演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绘制1990—2019年国内《共产党宣言》研究成果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30年来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成果呈总体增长态势,但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成果产出样态;高校、党校和编译机构是研究的主要力量;研究作者众多,但亦未形成"核心高产作者群";研究热度主要集中于对原着本身的版本、译本及文本考辨,基本理论和主要思想的阐释解读,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三个方面;研究前沿在不同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郭金荣[6](2019)在《《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若干问题探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照研读德国柏林迪茨出版社1977年德文原版的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共产党宣言》),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最新编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的若干词汇和句子,从理解和汉语表达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求《共产党宣言》汉译本的不断完善。

张世飞,郭军,王立伟[7](2018)在《21世纪以来国内《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角度的拓宽,在传统文本解读思路的基础上,运用经典着作来认识与理解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研究趋势日益突出。上述研究领域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流,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陈红娟[8](2017)在《《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阶级”概念的源起、语义与理解(1900—1920)》文中研究表明"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是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之一。从概念史视角考察"阶级"在1920年前《共产党宣言》译文中的原初指涉与多元化表达,可以发现,这一概念经历了不同文化间的语义旅行,在偏移原初内涵的同时与中国文化、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中国化的语义。此外,在《宣言》实现文本中国化的过程中,"阶级"概念的社会功能经历了从服务于等级协作的封建礼制到彰显社会分化的嬗变。

董庆蓓茜[9](2017)在《《共产党宣言》译本差异及其传播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着作,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经历了由零星到系统,由片段到全篇,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译者带来不同的《宣言》译本,其翻译目的、模式和策略也存在差异,最终产生的传播效果也必然不同。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宣言》译本存在的差异性,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和实质,详细了解《宣言》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与发展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国内学者对《宣言》的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译本的出版情况和译文部分词句的差异性,对英汉译本差异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考察和梳理《宣言》在中国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英汉译本的产生背景、译者身份、版本结构、翻译动因、模式和策略等方面分析不同《宣言》英汉译本的差异性,探究译本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译本差异对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启示。第一章介绍选题的由来,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宣言》译本研究的现状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阐明《宣言》译本差异性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阐述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宣言》在中国的出版历程和现状。首先介绍《宣言》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其次以时间为轴线概述《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最后介绍本文分析研究的对象,即陈望道译本、华岗译本以及陈瘦石译本。第三章研究三种《宣言》译本的产生背景差异。以时间为节点分析不同时期《宣言》译本的时代背景差异、以政治身份为依据分析不同汉译本的译者身份差异,以内容排版为标准分析不同汉译本的版本结构差异。第四章研究三种《宣言》译本的翻译目的、模式和策略差异。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宣言》译本的翻译目的差异,翻译模式差异和译者所采取的策略差异。第五章论述译本的差异性对《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结合上文对《宣言》译本的差异性分析,探究译本的差异性对《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启示。

王金凤[10](2017)在《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共产党宣言》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着的一部经典马克思主义着作。它所揭示的科学真理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出版以来,它在全世界被译为120多种语言,共有1000多个版本。在中国,它的汉译本有20多种。其思想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许多学者研究它的传播和意义,翻译传播历程,早期译本,考证它的汉文全译本,考究它的译词、译句,但很少有人对比研究它的汉译本。多元系统理论指的是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多层次集合体。它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应当被看成是异质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与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目的语系统中的意识形态,权利,经济和其它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翻译结果。多元系统把翻译置于宽广的文化背景进行考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描述性的视角,对翻译研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的为基础,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在框架,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对比研究《共产党宣言》的两个汉译本——陈望道的译本和中共中央编译局(2014版)的译本。通过对比研究,找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影响《共产党宣言》翻译的因素以及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拓宽《共产党宣言》研究的广度。结果表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客观因素在《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过程中影响它在不同时期的排版,字体,注释,以及词汇和句子的翻译。陈望道的译本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而中共中央编译局的译本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对政治文本的翻译研究有所促进。

二、关于《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党宣言》核心术语翻译的中国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个案分析
3.结语

(2)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成果述评及努力方向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
        (二)早期传播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基本分析框架
        (二)具体篇章结构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行性分析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理论溯源和历史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学理阐释
        一、“物质承担者”满足马克思主义国际化品质要求
        二、“报刊优势”提供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可靠平台
        三、“主客兼具”创造了列宁灌输理论的实现条件
        四、传统文化的契合特征及变革性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政治经济环境
        一、政治斗争传统与政党活动中心的生成
        二、近代工业崛起与思想舆论重镇的塑造
        三、租界“缝隙”与新思想传播空间的开拓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思想文化生态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
        二、“移民”城市与思想自由生态的形成
        三、新型知识分子与传播群英的荟集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阶级基础
        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及独特优势
        二、工人阶级悲惨境遇与变革社会诉求
        三、工人阶级意识增长及其政治斗争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民众心理
        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二、“以俄为师”的心理趋向
        三、“趋新求变”的改造心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轨迹与实践进程
    第一节 作为异质文化“新学说”的引入介绍(1899-1916)
        一、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登场”
        二、辛亥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上海的介绍
        三、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引介的内容及特征
    第二节 作为解决问题“新思潮”的广泛传播(1917—1921.06)
        一、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道路的开启
        二、五四运动与上海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地位的形成
        三、社团兴起、主义崛起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流行
        四、思想界“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话语权势的建立
    第三节 作为变革社会“新主义”的深入传播(1921.07—1927.07)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二、国共合作局面与马克思主义的扩展
        三、国民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推进
        四、哲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的扞卫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主体力量
    第一节 资产阶级群体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资产阶级传播群体的共性因素
    第二节 新生代思想群体
        一、无政府主义者群体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
    第三节 国际人士
        一、传教士群体
        二、共产国际组织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载体途径
    第一节 报刊杂志与马克思主义“群集性”传播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共产党人的宣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国民党人的宣传
        三、商业性、研究系报刊与马克思主义介绍
        四、报刊杂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的表征
    第二节 经典着作与马克思主义“系统化”传播
        一、商业出版机构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
        三、社会政治动员中的宣传册和传单
    第三节 学校工会与马克思主义“组织化”传播
        一、创办学校与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二、新式工会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扎根
    第四节 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仪式化”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活动
        二、国际共运重要事件、节庆日纪念活动
        三、近代中国重要人物、事件和节日纪念活动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概念的解读
        二、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和作用的阐发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实际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概念及内容的普及
        二、剩余价值学说视域下的中国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一、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
        二、阐发阶级斗争历史作用
        三、批驳非阶级斗争观点
        四、宣扬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第四节 苏俄革命建设、列宁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关注
        二、宣传苏俄建设及其成就
        三、列宁主义的大力宣介
        四、介绍革命理念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第五节 中国革命路线方针及政策
        一、国共合作的呼吁和倡议
        二、工农学运动的宣传与执行
        三、国民革命的倡导与鼓动
        四、妇女解放的宣传与实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总体评价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开创性与多元性并进
        二、传入渠道多面性与差异性并发
        三、传播内容实用性与选择性并举
        四、传播途径多样性与互动性并存
        五、传播过程演进性与辐射性并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效果及局限
        一、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提升与话语体系初步建立
        二、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与工农学运动发展
        三、党团组织的创立及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引领
        四、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局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一、恪守主义信仰,彰显理论魅力
        二、坚持多维建构,创新话语体系
        三、满足社会需要,强化实践支撑
        四、坚持主客互动,精英大众并行
        五、培植文化土壤,创设传播语境
        六、强化媒介功用,协同传播方式
结语: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扬弃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生成与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扬弃概念的原着渊源
二、扬弃概念在中国的译介与理解
三、扬弃概念在中国的影响

(4)《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百年汉译及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共产党宣言》代表性译本分析
3.《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译名比较
4.结语

(5)近30年我国《共产党宣言》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演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工具
二、研究基本情况分析
    (一)论文刊发数量及年代分布分析
    (二)期刊分布简析
    (三)研究机构分布
    (四)研究作者特征
三、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一)《共产党宣言》版本、译本及文本研究
    (二)《共产党宣言》基本理论和主要思想的阐释解读
    (三)《共产党宣言》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
四、研究热点及前沿演进分析

(6)《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解上的问题
二、汉语表达上的问题
    (一) 表达不当
    (二) 时态问题
    (三) 遣词造句
三、单复数的翻译
四、直译的问题
五、结语

(7)21世纪以来国内《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产党宣言》的专题研究
    (一) 《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
    (二) 《宣言》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 《宣言》的政治理论与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四) 《宣言》的社会建设理念探索
    (五) 《宣言》的党建思想研究展望
二、《共产党宣言》译介出版和教育史研究
    (一) 《宣言》创作史探究
    (二) 《宣言》翻译出版史研究
    (三) 《宣言》传播历程与教育功能分析
三、《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的理论争鸣
    (一) 批驳《宣言》解读的错误言论
    (二) 多角度阐释《宣言》核心思想

(8)《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阶级”概念的源起、语义与理解(1900—1920)(论文提纲范文)

一、“阶级”的原初指涉及其在《宣言》汉译本中的多元表达
二、“阶级”在不同文化间的“语义旅行”
三、“阶级”的语义指向从“协作”转为“分化”
四、余论

(9)《共产党宣言》译本差异及其传播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和出版概况
    2.1 《共产党宣言》概述
        2.1.1 《共产党宣言》产生背景
        2.1.2 《共产党宣言》主要结构和内容
        2.1.3 《共产党宣言》历史地位
    2.2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概况
        2.2.1 节译
        2.2.2 全译(新中国成立前)
        2.2.3 全译(新中国成立后)
    2.3 《共产党宣言》译本简介
        2.3.1 1920年陈望道译本
        2.3.2 1930年华岗译本
        2.3.3 1943年陈瘦石译本
第三章 《共产党宣言》产生背景、译者身份和版本结构差异
    3.1 时代背景差异
        3.1.1 共产党成立之前
        3.1.2 大革命失败后
        3.1.3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3.2 译者身份差异
        3.2.1 党内人士
        3.2.2 党外人士
    3.3 版本结构差异
        3.3.1 陈望道译本
        3.3.2 华岗译本
        3.3.3 陈瘦石译本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译本翻译目的、模式和策略差异
    4.1 翻译目的差异
        4.1.1 政治目的
        4.1.2 学术目的
    4.2 翻译模式差异
        4.2.1 译者自主翻译
        4.2.2 有组织的译者独译
    4.3 翻译策略差异
        4.3.1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归化
        4.3.2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异化
第五章 译本差异对《共产党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及启示
    5.1 译本差异对《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
        5.1.1 译本产生背景差异对《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
        5.1.2 翻译目的差异对《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
        5.1.3 翻译模式差异对《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
        5.1.4 翻译策略差异对《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
    5.2 译本差异的影响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启示
        5.2.1 马克思主义研究:回到经典原着
        5.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建设:结合译本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共产党宣言》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Authors of The Manifesto
2.2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nifesto
2.3 Main Contents of The Manifesto
2.4 The Value of The Manifesto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s
    2.4.1 The Value of The Manifesto
    2.4.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ts Chinese translations
2.5 Studies on The Manifesto
    2.5.1 Studies on The Manifesto in China
    2.5.2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Manifesto in China
2.6 Studies on Polysystem Theory
    2.6.1 Studies on Polysystem Theory Abroad
    2.6.2 Studies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China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Origin of Polysystem Theory
3.2 Main Concepts of Polysystem Theory
3.3 The Development of Polysystem Theory
3.4 Transl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lysystem Theory
3.5 The Strengths of Polysystem Theory Chapter Four Factors Reflected in its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4.1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4.2 Dominant Ideology
4.3 The Patrons
4.4 Chen Wangdao and His Chinese translation
4.5 CCTB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5.1 The Frameworks
    5.1.1 Comparison of Typesetting
    5.1.2 Comparison of Typeface
    5.1.3 Comparison of Notes
5.2 Lexical Features
    5.2.1 Comparison of Appellations
    5.2.2 Comparison of Names of Places
    5.2.3 Comparison of Political Terms
    5.2.4 Comparison of Others
5.3 Syntactical Featur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6.2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Academic Achievements

四、关于《共产党宣言》汉译本若干问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党宣言》核心术语翻译的中国化演变研究[J]. 孔令翠,曹进. 上海翻译, 2021(06)
  • [2]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D]. 孙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扬弃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生成与诠释[J]. 李永杰,潘沁.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1(02)
  • [4]《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百年汉译及变迁[J]. 方红.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6)
  • [5]近30年我国《共产党宣言》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演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王亚男,杨向鹏.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6]《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若干问题探讨[J]. 郭金荣. 东方翻译, 2019(02)
  • [7]21世纪以来国内《共产党宣言》研究综述[J]. 张世飞,郭军,王立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3)
  • [8]《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阶级”概念的源起、语义与理解(1900—1920)[J]. 陈红娟.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8)
  • [9]《共产党宣言》译本差异及其传播影响研究[D]. 董庆蓓茜.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10]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共产党宣言》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 王金凤.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共产党宣言》汉译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