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作者群多层次数据分析及探讨论文

专家团队作者群多层次数据分析及探讨

赵 霞,许 炳,刘晓艳

摘 要 专家团队作者群是编辑部最应重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科研实力雄厚、人才储备充足、协作能力强,是优质、充足稿源的重要保障。开展专家团队作者群的多层次数据分析,对指导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品牌延伸,以及对学科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专家团队的论文产量、发文轨迹、研究热点、贡献程度等,将其进行分类,并探讨了完善作者群队伍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专家团队;作者群;发文轨迹;核心竞争力

充足、优质的稿源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1],而核心作者群是期刊提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专家团队是核心作者群最主要的人才队伍,其特点是学术造诣深,研究领域能代表学科前沿、产出论文多,多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基金项目。这一群体是优质稿源的主要贡献者,如能全面、细致地把握专家团队的情况,就提高了对文章内容的掌控能力,对指导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办刊宗旨乃至未来发展趋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文献中还未见对专家团队作者群的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本刊”)专家团队作者群的专业特点、发文规律、贡献程度等,讨论了完善作者群队伍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土木建筑类科技期刊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依据

对于科技期刊而言,论文的新鲜度和关注度不超过5 年,故本文选取2013—2017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2) 随着排水管壁面积的增大,整个系统的渗流量也随之增大,土体细颗粒流失速度加剧,土体内部渗流通道的发育速度也加快。在试验过程中,不同土体梯度比Gr值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开始缓慢上升(如图3所示),分析可知:在水的渗流力和压重的双重作用下,土体内细颗粒被带动向排水管壁表面及孔隙中移动,土体内的渗流通道开始发育,细颗粒在流经排水管壁时会滞留在排水管壁表面或者淤积在排水管壁孔隙中,当渗流通道发育完全后,梯度比GR值不再下降而是随着滞留在排水管壁表面或淤积在排水管壁孔隙中的细颗粒含量的增大而缓慢上升。

专家团队作者群基本要满足如下三要素:1)学术声誉高,学科专业特色强;2)论文出产量高,影响力广;3)科研队伍强大,后备力量充足。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期刊”的高级搜索中,输入年份“2013—2017”和刊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共统计出论文765 篇,从“作者”“机构”这两个类目中,选出6 个专家团队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该线路的直流馈线保护主要有电流速断保护、电流变化率保护、电流增量保护等,具体参数见表1。该线路的牵引供电能力测试内容为单边供电模式下单列AW3车测试和大双边供电模式下4列AW0车测试,测试使用示波器在直流开关柜二次侧采集电流表计的输出信号。

where λ is the wavelength of the pumping light and ν is the magnetic number.

以E 团队为例:其5 年内共发表论文143 篇,年均发文量28.6,上下浮动-38.7%~23.4%,发文量逐年下降。由表3 可见,2014、2015 年没有在本刊贡献论文,总发文量亦有限,5 年篇均被引数虽远高于本刊平均值,甚至高于该作者群5 年的篇均被引数,但5 年篇最高被引量和本刊最高被引量都显示,该团队的主要贡献在2013 年。从发文轨迹看,涉及的15 个期刊中,刊登在《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53.8%,刊登在本刊的论文仅6.7%,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29 篇,2017 年EI 期刊发文量下降至47.6%,且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5.56%,比2013 年的13.9%少。5 年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发表在2013年(表2)。C 团队的情况与E 团队类似,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这类团队的研究方向较为“冷僻”,受众面有限,论文关注度因而下降。编辑部在选择是否录用此类稿件时需格外谨慎。

表1 专家学科背景和团队发文作者数量

2 专家团队作者群分析

专家团队的组成呈“金字塔”结构,位于顶层的为学科带头人,掌握着其研究领域的发展架构和战略思想,编辑应全力争取向他们约综述论文。一篇高质量的综述论文对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有导向作用,也是期刊2 年乃至5 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贡献的重要保障。如F 教授2016 年发表的“地基处理研究进展”一文总被引频次高达106 次,总下载频次达5748 次,远高于其5 年篇均被引量(7.13)和篇均下载量(346.65),可见一斑。青年专家在团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能将学科带头人的科学思想很好的付诸行动,撰写的论文理论扎实、方法严谨、内容翔实,经得起推敲。编辑要有针对性地组约热点专题论文,要求专家撰写的论文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宜精不宜多。至于团队中的研究生群体,编辑要做好调研,关注高引论文的作者,审稿时要严格把关,杜绝研究水平低的论文“浑水摸鱼”。每个专家团队都应单独建立数据库,方便信息的查找和更新。

2.1 持续高产,对本刊支持度高

不同地应力条件下,高压水渗透进入煤体中对裂隙扩张效果有所差别,并且地应力又对起裂压力、起裂位置产生影响[20-21]。因此,当孔隙水压和水平应力比组合影响时,定向压裂效果有待研究。延用图6的模型,控制水压设定为8 MPa。试验中,通过改变模型边界荷载形成不同水平应力比,具体参数见表3。以此,研究非对称孔隙压力场与不同地应力比共同影响下裂隙的起裂、扩展规律。

2.2 教授为第一作者的发文量下降,但对本刊支持度高

以F 团队为例:除2016 年外,该团队每年对本刊都有贡献论文,但数量有限,5 年篇均被引率略低于本刊平均值。其5 年内共发表论文108 篇,年均发文量21.6,上下浮动-50%~31.8%,发文量有下降趋势。从发文轨迹看,涉及的15 个期刊中,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55.9%,刊登在本刊的论文仅7.5%,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33 篇,2017 年EI 期刊发文量上升至78.3%。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38.9%,比2013 年的30.3%多,被引top50 中教授为第一作者的有21 篇,且被引率最高的论文发表在2016 年(表2),说明好稿源流向了EI 期刊,而发表在本刊的论文多以研究生撰写为主,且研究深度不够,影响力较弱。D 团队的发文特征亦有类似的情况。针对这类群体,应找出作者“移情”他刊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重新吸引作者的目光,争取到优质稿源。

2.3 发文量下降,对本刊支持度一般

如A 团队,每年对本刊都有贡献论文,5 年篇均被引率与本刊平均值持平,但单篇最高被引量达16 次(表3),影响力颇高。其5 年内共发表论文96 篇,年均发文量19.2,上下浮动-37.5%~35.4%,每年发文量较稳定。从发文轨迹看,涉及的13 个期刊中,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45.5%,刊登在本刊的论文达18.2%,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34 篇,2017年EI 期刊发文量上升到85.7%。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16.67%,比2013 年的23.8%少,被引top50 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有26 篇,表明该团队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稿件质量容易参差不齐,应挑选创新性强、可读性佳的论文予以发表,而研究方法较成熟的“鸡肋”论文应及时发现并适当摈弃。

表2 5年专家团队发文及被引情况汇总

表3 专家团队在本刊的年度发文量与被引情况

2.4 发文量和对本刊支持度都有下降趋势

由表1 可知,6 位专家均是双一流高校土木建筑学科知名的教授,所做科研工作能代表该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学科地域和专业的迥异,避免了发文作者交叉引起的数据失真。从发文作者数量来看,这些专家团队的课题组成员较充足,保证了稿源的稳定。由表2 可知,6 位专家5 年的篇均被引量在2~6.7 之间,基本高于5 年内本刊的篇均被引率2.28,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满足专家团队作者群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编辑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其特点是5 年的发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B 团队为例:除2014 年以外,该团队每年对本刊都有贡献论文,5 年篇均被引率达到5(表3),远远高于本刊平均水平。但相较其发文轨迹,其5年内共发表论文238 篇,年均发文量为47.6,上下浮动-15.3%~12.3%,每年发文量很稳定。涉及的15 个期刊中,刊登在《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58.6%,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31 篇,2017 年EI 期刊发文量上升至80%,其中4 篇入选国内技术领域顶尖期刊《中国科学》。说明此类作者群凝聚力强,科研项目多,有很大的论文产出需求,且论文的质量很高,应设为重点关注和保留对象,时刻了解他们的学术新动向。

3 完善作者群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健全专家梯队建设,实现稿源优化管理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依据,对6 个专家团队2013—2017 年发表的所有期刊论文进行多层次数据分析,得出了其发文规律和研究现状。基于论文“数量”“影响力”和“贡献度”等关键词,将本刊的专家团队作者群归为以下4 类。

3.2 组织全方位、多元化地作者群分析,掌握最新的学术热点和动态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针对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整体水平,保证玉米的增产增收,促进农民朋友的收入。

1)充分利用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可利用关键词的重复率予以分析,如B 团队5 年发表论文的关键词重复率最高的为“混凝土”(36 次)、“尺寸效应”(32 次)、“抗震性能”(26 次)、“数值模拟”(19次),结合被引top50 的论文主题,分析出其研究的热点方向为“材料细观力学性能”和“深大结构抗震性能”。2016 年发表在本刊的“日本阪神地震中大开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机理分析”被引率达16 次,可以佐证。以此方法可以快速掌握作者的最新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筛选稿件。

2)注重作者群的发文规律和种类。根据作者群的论文统计分析,得出其各自擅长的领域和发文的特点,或挽留,或争取,或挑选,或排除,做到对作者了如指掌,对稿件心中有数,才能更高效地将优质稿源收入囊中。

3.3 提供星级服务,增加作者群的辨识度和存在感

由《2017 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可知,土木建筑类核心期刊有156 种,Q1 分区就39 种[3],致使作者投稿的随机性和可选性都大大增加,长此以往稿源和作者将大量流失,不利于本刊作者群的建立。编辑部应建立专家团队成员信息库,锁定重点关注对象。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专家团队成员信息的录入和更新,对职称比例、研究侧重、成果产出等情况进行统计,在本刊发表论文被引频次超过2 的作者,应标星对待。针对标星作者建立“一对一”责任编辑制,由对接的编辑提供最快速有效的服务,在稿件处理流程中给予最大便利,尽可能缩短稿件投稿到最终录用的时间。期刊的最新会讯、动态、通知、论文目录等应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作者,得知作者申报项目、获奖、晋升等消息时应第一时间予以祝贺,使作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4 丰富学术活动,调动作者的积极性

由于国内科研考核评价机制的转变,SCI 和EI期刊对科技论文形成的虹吸效应日渐明显[4],像本刊这样的双核心期刊时常不能成为作者的首选。编辑部应着力挖掘专家团队中的后备力量,即高产的中青年专家,尽可能留住他们的同时也吸引他们优秀的研究生群体。如B 团队5 年的发文作者中包含教授8 人,副教授5 人,讲师3 人,研究生22 人,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比2013 年增加了44.6%,是典型的“成长型”团队。这些专家可委以青年编委等重要职务,让他们将审稿、供稿、为期刊做宣传等视作义务,编辑部可组织优秀论文、优秀专家评选系列活动,为专家创造名誉和物质奖励条件,或举办青年专家交流会来活跃编辑部的学术气氛。编辑应善于利用已有的专家朋友圈,关注他们发布的学术会议,寻找机会积极参加,一来可以在会上与作者保持深入的交流,二来可以请他们推荐小同行专家,以充实专家作者队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作者群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用心发现和培养[5]。深入分析专家团队作者群,留住老作者,挖掘新作者,对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专家团队的多层次数据分析探讨的完善作者群队伍建设的措施,可供编辑同行借鉴,以期为土木建筑类科技期刊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筠.论学术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养成[J].编辑学报,2018,30(1):17-20.

[2]赵中波.科技期刊应重视发现与培育核心作者——以《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为例[J].编辑学报,2018,30(1):74-76.

[3]肖宏.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97-101.

[4]张朝军,高日丽,胡苇玮,等.“文强刊弱”的挑战和石油科技期刊的应对策略和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46-551.

[5]吴红艳,刘义兰,王菊香,等.论科技期刊编辑培养优秀作者群的策略与措施[J].编辑学报,2016,28(6):522-524.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2-0023-03

基金项目: 江苏省精品科技期刊Ⅲ类项目(2017)、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项目(JSRFSTP2017B13)资助。

作者简介: 赵霞,《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稿件专业分析及管理工作。许炳,《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刘晓艳,河海大学期刊部。

标签:;  ;  ;  ;  ;  ;  

专家团队作者群多层次数据分析及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