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化社交的批评隐喻分析
尚丹蕊
(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物形象以图文或表情包的形式介入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日常表达体系之中,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为这是一种动物隐喻现象。另外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可以深一步探究说话者隐含的或无意的心理动机,揭示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态度。研究发现动物化社交语言现象的背后是网络亚文化的兴盛,表达了网民建立自我认同和寻求群体归属感的诉求。这既是一种现代年轻人的集体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也是他们的心理群像。
【关键词】 动物化社交;隐喻;概念隐喻;批评隐喻分析
从中国古代诗歌和神话中的“动物隐喻”到世界各民族对各种动物图腾的表征,人类习惯以自己的情感偏好为坐标建构对动物的独特意向。如今社交平台上无处不在的“冲鸭”“咸鱼翻身”成为了年轻互相鼓励或自嘲的流行句式,从“加油鸭”到各式各样的小猫小狗,再到动物们恶搞可爱的表情包、动图……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的话语模式似乎呈现出了一种“动物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动物形象以图文或表情包的形式介入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日常表达体系之中,形塑我们所传达的信息与情感,并逐渐建构出一套有别于日常交流的情感表达体系。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George Lakoff(乔治·莱考夫)和Mark Johnson(马克·约翰逊)提到“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但渗透到了我们的语言中,同时渗透到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1]隐喻是一种隐含的比喻,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和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式[2]。通过隐喻,人们利用已知的、熟悉的事物去理解的未知的、复杂的事物。同样,隐喻也存在社交平台上“动物化”的话语模式中。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由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旨在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3]。它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当时社会背景,来挖掘隐喻语言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价值观念及态度。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物化社交现象,本文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来探究社交平台动物化语言模式的隐喻使用。
一、研究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是在1980年由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共同提出,标志着认知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他们指出“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和隐喻性表述,它们往往都来自一些基本的隐喻,这些隐喻构成了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称为概念隐喻。概念的形成是源自于人们在世间万物与不断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征经验,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概念隐喻是指以隐喻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概念。人们利用在具体事物中形成的抽象的思维方式表达抽象概念”。[4]因此,概念隐喻的核心就是隐喻是一个具体源域(source domain)到另一个抽象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系统映射。
(一)源域和目标域
Lakoff用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向图示(image schema)等术语来解释概念隐喻。Lakoff认为概念隐喻就是用源域来解释目标域[5]。源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的两个基本要素,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将源域的具体特征联想到目标域上并由此来理解目标域的过程。若没有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任何隐喻均是无本之木。
3.问题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度性。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进行,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度性。适度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仔细分析教材,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还能够确保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度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太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针对性就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中重难点的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好地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二)映射机制
映射在概念隐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是组成映射机制的必要条件,映射在隐喻认知过程是不可或缺的。每一隐喻映射都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示,固定的对应使得源域中的推理模式可以映射到目标域[6]。概念隐喻正是这一系列映射关系的起始和基础,为人们认知新领域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构建了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理解这一概念隐喻派生出的隐喻表达式时,人们会把不同的认知领域相互联系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唤起(evoke)在大脑中已经结构化了的知识表象和记忆储存,将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映射到新的领域,以达到对新领域的认知和判断,这就是隐喻认知的方式。
MamaMia采用超薄复合芯体专利技术,最新的9层材料工艺设计,让纸尿裤平均厚度只有0.2cm;超强锁水因子的科学比例配方,使得纸尿裤在极致纤薄的情况下仍然能干爽瞬吸;特殊的包覆材料和新型SAP材料,让纸尿裤不会变形,大幅减少了“结块”现象。
从语言角度分析动物化的社交行为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式,借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交平台中网民动物化交流选择了怎样的隐喻以及源域是如何映射到目标域上的,而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可以更深一步理解说话者隐含的或无意的心理动机,揭示隐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态度,进一步研究语言 、思想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尝试对社交平台上动物化话语模式中存在的隐喻现象,使用Charteris-Black完善后的批评隐喻方法分析,并将研究分为四大步骤:语境分析、隐喻识别、隐喻阐释、隐喻识别[10],进一步揭示意识形态与话语间的相互作用及这两者是怎样来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网民在动物化社交过程中选择了怎样的隐喻以及源域是如何映射到目标域上的?二是,动物化社交语言中的隐喻暗含了网民的何种动机和意识形态?
(一)语境识别
(1)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仍需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虽然经过学校的培训,但需要进一步强化[2]。许多学生对于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常用培养基的制备、血涂片的制作、移液器及量筒的使用等仍然不够熟练[3]。(2)学生人文素质和沟通技能有待提高。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际交流能力培养。这种缺位,使得学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
隐喻解读即将隐喻放入更大的社会语境中探讨它们的语篇功能。只有对隐喻进行语篇功能的解读,才能体现使用者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挖掘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隐喻通常包括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
(二)隐喻识别
隐喻识别即判断语料使用的隐喻表达,通过文本分析,识别验证隐喻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中常见的隐喻类型有: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旅程隐喻、农业隐喻、金钱隐喻、数学隐喻、方位隐喻、容器隐喻以及动物隐喻。本文针对的是社交平台动物化语言现象分析,自然归属于动物隐喻。笔者回顾了2014-2018年由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以及专业性杂志《咬文嚼字》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榜单,从中筛选出含有动物隐喻的词,分别为“锦鲤”(2018)、“灰犀牛”(2018)、“皮皮虾,我们走”(2017)、“狗带”(2015)、“打虎拍蝇”(2014)。另外,“单身狗”“猪猪女孩”“猫系女友”“小奶狗男友”“咸鱼”等隐喻词汇也颇受网民喜欢。
社交平台上动物化的话语模式以及使用和制作动物的表情包属于一种网络流行语言现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而对于社交媒体语境下动物以及其形象的选择,使用者往往基于的是人们长久以来建构出的一套关于动物的人格与情感的想象。换言之,这些性格都是“人的性格”,而不是“动物的性格”;这些情感,都是人在社交过程中会表露的情感。那么,人们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是如何建构出一套关于动物的情感想象的呢?以及这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
与改款前相同的是,新一代C级车继续提供长轴距轿车、长轴距运动轿车以及标准轴距运动版三种车型,外观风格上的升级也让三款车型的辨识度更高。新一代C级长轴距轿车前杠上的进气格栅更加宽大,搭配经典的“三线中网”和立标后气质更显庄重。新一代C级长轴距运动轿车选择了AMG风格的外观,采用星辉格栅、中网大标和AMG车身套件。新一代C级标准轴距运动版则选择了更简洁的“双线中网”与大标搭配,与发动机盖上的双凸起棱线和AMG车身套件一起营造出更运动的视觉效果。
(三)隐喻阐释
隐喻阐释即根据语料实例分析具体隐喻表达上的概念隐喻类,厘清隐喻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更科学地解释隐喻选择的原因及其含义[14]。因已经确定研究对象为动物隐喻,此处主要探讨隐喻和认知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人们是如何用熟悉的事物去描述或阐释不熟悉、抽象的事物或者对待熟悉事物所持有的情感态度是如何被映射到陌生抽象的事物上。本文选取了社交平台网友常用的经典词汇作为阐释对象。
副坝以坝轴线为防渗轴线进行坝基、坝肩基岩帷幕灌浆,坝体进行充填灌浆,灌浆线总长344m,单排布孔,孔距2 m,分三序施工,Ⅰ序孔44个,Ⅱ序孔43个,Ⅲ序孔88个,共计175个灌浆孔。在Ⅰ序孔内选择先导孔,其间距不小于30m,选取先导孔10个。灌浆顶界为1941.77m,底界为进入基岩弱透水层(透水率小于10Lu)一段。
锦鲤,原是一种高档观赏鱼,被评为“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开展了一个抽奖活动,从300万转发抽奖微博者中抽奖,抽中的人为“中国锦鲤”,将获得“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之后网络上便掀起了转发配有“锦鲤转运”“锦鲤祈愿”“锦鲤保佑”“锦鲤还愿”等文字的锦鲤图像的热潮。“锦鲤”成为“好运”的象征。随着热度增长,“锦鲤”也开始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15]。“锦鲤”的走红及其意义的泛化,映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语料1:“转发这个锦鲤,考神附体,面试必过”、“5秒内转发、下周必有好事发生,锦鲤都会向你游去”。
语料2:“分配的任务都没有完成,我选择狗带”、“ 我不会这么轻易地狗带的”。
“狗带”是“go die”的谐音,是“去死”的另类表达,源自黄子韬一段说唱Rap。人们经常用“狗带”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吐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和游戏心理的映射。
语料3:“全世界都充满了爱情的酸臭味,只有我散发着单身狗的芳香”、“我等的狗,它在多远的未来”。
此处的隐喻关键词“狗”不完全等于语料2中“狗带”一词的“狗”。狗一词在传统的中国语言环境中描述到人身上是带有侮辱性和贬低的。但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以后,人们对狗一词的印象越来越符合狗给人们的感觉:狗怕孤单,依赖人,忠诚,或机灵或呆呆的萌。“单身狗”在网络社区的诞生一方面因为单身的英文“single”发音和中文里“狗”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在来源于《大话西游》的结尾,齐天大圣一个人落寞地走远远处相拥的情人看着他说:“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因此在婚恋领域中,人们通常用“单身狗”表现特指没有恋爱对象的人,与“光棍”同义。在恋爱语境中,与此相关的还有“小奶狗”,即指那些年纪小、长相稚嫩既粘人又能让女生有安全感的男友;“小狼狗”,则指那些长相帅气、气场较大、男友力爆棚的男生。
语料4:“今天也是精致的猪猪女孩”、“化了妆我就是这条街最闪亮的猪猪女孩”。
“猪”给人的印象是懒散、比较爱吃又很胖、笨笨呆呆的,在主观人格化后属于比较可爱的卖萌的说法。“猪猪女孩”的说法最早来自微博大V@休闲璐在她的描述中“猪猪女孩”是每天傻兮兮生活、简单幸福的普通女孩的代名词,女孩就这样和猪这种生物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人们用“猪猪女孩”来形容性格乐观开朗,带着一点傻乎乎,比较宅又特别适合做姐妹的女生。这个词属于褒义,也可以用作自嘲语。
(7)通过上面粒子群和遗传算法不断迭代寻优,分别得到群体最佳个体gbest_PSO和gbest_GA,信息共享,比较gbest_PSO和gbest_GA好坏,选择较好的作为PSO和GA下一代进化依据,进而获得全局最佳值global_best。
“常规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它多基于人类的身体经验、生活和文化常识。”[16]这类隐喻经人们多次重复使用和想象而被约定俗成一种“常识”的存在,具有广泛的共识性和规约性。我们文化中对于动物的隐喻通常是依据它们对于人类的作用进行情感划分或者依据其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来赋予人格。例如“狐狸精”“露出狐狸尾巴”来形容一个人奸诈、诡计多端,“如狼似虎”“豺狼当道”来形容人凶猛、残忍。但笔者发现在社交媒体语境中,过去常规的隐喻并没有在社交平台中盛行,反而更多的是新奇隐喻。
本系统电源模块主要由12 V蓄电池供电,为整个系统提供两种电源5 V和3.3 V,5 V电源主要为二氧化碳、氧气传感器供电,采用LM2596芯片,使外接电路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增强。3.3 V电源为单片机[6]系统、温湿度传感器、通信模块供电。5 V电源如图3所示。
一般情况下 ,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种。语言语境指的是上下文,或者词语的搭配或先后组合关系;非语言语境指的是交际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11]。本文的探究主要侧重于社会文化的语境,即介绍分析文本语料产生的背景知识,为隐喻分析提供基础和参照。
“咸鱼”在粤语文化中指“死尸”的意思,后来比喻不想动的人。最有名的是来自电影《少林足球》中的一句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自此引申到现实意义,指那些得过且过、没有梦想的人。网友借用“咸鱼”来映射自己绝望中带点希望、堕落中又有点挣扎的处境。
(四)隐喻解读
在前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已经通过诸如卡通动漫等媒介,实现了动物人格化的2.0版本,大量的动物因为经典形象的刻画被赋予了情感想象。这个阶段人们对于动物形象的想象建立在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中。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权力下放使得受众的主体意识和互动意识增强,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网络中的语言模式出现多元化、多样性、差异性、去中心化的特征。同时受众更加强调娱乐诉求、情感宣泄、张扬个性、气氛调节等。在这种语境下,人们对动物的情感想象转化成了人类对于自身情感的间接性抒发。动物的“固定人格”被稍微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行使一种感情载体的功能[12]。它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并且是高度定制化的。动物化的语言或者表情包赋予了人们借用动物来表现个性化的能力。新媒体时代下,借助多元的媒介工具,动物的人格化的想象空间被大大拓宽并且愈发不固定,背后是一种“人格化”到“人化”的逻辑转变[13]。
1.常规隐喻解读
为此,根据图3水树枝观测结果,利用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如图5所示的XLPE薄片水树仿真模型。依据0 ℃不同老化时间下的水树长度,设置水树长度(沿针孔方向从针孔缺陷尖端到水树尖端的距离)分别为100 μm、200 μm、300 μm,计算沿着针孔方向AB水树尖端的电场强度,如图5所示。仿真分析中,薄片及水树区域的电场参数如表1所示[1-5]。电场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语料5:“好累,我只想做条咸鱼”、“我差不多是条咸鱼了”。
2.新奇隐喻解读
新奇隐喻指认知个体在其认知结构化的前提下,根据特定的社会语境刻意地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概念进行思维扩散或者是对两种概念的意义进行转移与糅合而生成的异常语言表达形式[17]。这类隐喻的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是人们再创作或刻意想象出来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感观的共同作用,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
文化多元化、差异性的发展以及网民个性化和娱乐化的诉求增强,使得人们对于动物情感形象的建构则是基于既有想象的再生产,即属于新奇隐喻。人们往往会可爱化动物的形象,在媒介叙事中选择性削弱他们的野性或劣性特征。正如“猪”通常是懒惰、肮脏、愚蠢的代名词,但如今在人们心中广为流传的“猪头猪脑”“笨猪”等隐喻有了新的转变,也就是青年群体口中的“猪猪女孩”,象征着乐观和善良;“狗”也增添了新的内涵,从原有的隐喻“狗眼看人低”“狗胆包天”到今天的“小奶狗”“小狼狗”。另外人们还增加了“谐音想象”的生产方式。除了让人元气满满的“加油鸭”“猴(好)”,还有一些比较戏谑的社交媒体形象,比如“沙雕”“有猫饼”等。
三、分析与讨论
(一)解构传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兴盛
斯图尔特·霍尔认为青年亚文化通常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兴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8]“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是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与更权威广泛的主导文化和父辈文化相比,亚文化的实践主体多为弱势的边缘群体,如草根阶层、青少年、女性、同性恋等[19]。而网络青年文化则是青年对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矛盾,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和传播优势做出的回应[2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8月公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现,当前我国网民主要由青少年构成,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24.8%。学历大部分在大专以下。经济方面,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只占24.8%,也就是说,大部分互联网用户的经济水平并不高。青年群体由于自身社会地位的特殊性,通常以网络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交平台,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力。作为社交网络中最活跃的使用者,他们解构权威、打破规则,建立全新的群体认同和价值观,在轻松愉悦的吐槽中也展现了自我,表达了个性。像“目瞪狗呆”“猫系女友”“冲鸭”等这样反传统、非主流、娱乐色彩的动物化社交隐喻可被理解为一种“网络亚文化”。
例如下面的句子中,①句是定语从句,因为that在从句中充当了句子的主语,有实际的意义,不能去掉,否则句子的结构不完整,这个句子中that与中心词news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②句是同位语从句,因为该句子有完整的主语(The news)、谓语(is)等,所以该句子中的that从句可以去掉,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这里的从句是主句的具体内容。
(二)情感诉求:现实压力的解放
动物隐喻的大量使用表现出当下年轻群体在“陌生人社会”中对于虚拟空间的情感慰藉的集体需求。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频繁出现,几乎所有人,尤其是青年群体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青年人所面对的压力常常转化为迷茫,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甚至还会被社交平台上一些有争议的言论无限放大。所以心理问题以及对应的情感需求往往是呈现一种集体性的趋势。使用一些可爱的动物化语言,如“冲鸭”“废猫”,或者制造一些萌萌哒的动物表情包等可以给这个时代紧绷的神经的一种“心理按摩”,具有心理自我治疗的功效。人们通过种简单易行的娱乐方式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其中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拉近距离:群体认同的满足感
首先,相较于正式的文字表达,动物隐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甚至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一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话语。它不但能够更直观具体地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和情感,而且可以缓解紧张、尴尬、单调的交谈氛围,从而拉近个人、群体间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的沟通和交流。社交平台上的动物隐喻或者可爱的动物表情包往往不需要很高的理解门槛,当网友可以共享某个梗或者话语体系时,一种共享的瞬时情感就会建立。双方或者多方通过共享的话语体系同时身处某个想象的网络共同体,网民塑造身份认同的同时,也获得群体归属感。
在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初期,宁夏引黄灌区8个水管单位发挥自身优势,首先在灌区内抓典型、树牌子。2004年春,首批成立10个选举规范、职责明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协会。之后,在各市县的行政推动和水管单位的全力配合下,大多数协会都按照程序依法组建。经不断探索创新,互相学习借鉴,逐步形成了以“乡级农民用水协会+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一把锹淌水”模式为主的管理体制。乡级协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村级协会之间、协会与水管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以及监管返还协会经费使用等。村级协会由村民选举产生,具体负责支斗渠的管理维护和水费收缴。“一把锹淌水”由村委会或村级协会组织农民按照一事一议程序实施。
(四)自我保护:减轻社交压力
社交媒体更深一步加强了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现象,时空局限的消解并不一定会拉近人们之间心灵的距离,情感交流和情感分享变成了一种奢望。另外“网络社会是一个距离感消失、主体性丧失的存在,虚拟性常常使人想象性大加发挥,网民在自由穿梭于虚实之间的同时,将现实生活变得空洞化,也导致人自身的空心化,这样容易将虚拟当成现实,从而虚拟又转化为虚幻或称幻象”。[21]因此在网络中交流,纯粹的文字交流很难了解一句话隐藏的意思。交流中缺乏表情、动作、神态等辅助交际的手段,也就是传播学中的“交流暗示缺失”现象[22]。动物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情感距离,并且弥补了社交网络中的语境缺失的问题。当人们使用可爱或者带有调侃的动物隐喻时,便缓解了正式文字表达可能造成的僵硬、生疏的情况,满足人们心理上追求最大化的真实诉求。
而人们之所以有补充社交媒体中语境的心理需求,是由于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面对不熟悉的人,人们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倾向于展现出自己最“人畜无害”的一面以减轻潜在的社交压力,避免冲突。“加油鸭”动物表情包的制作就是最好的例证,人们将个人情感借助于可爱的动物形象进行表达,补充这种表达背后的语境缺失,降低在虚拟空间发生争执的可能,从而减轻社交压力。
“动物化”社交作为一种被“润滑”过的情感表达,是网民展现给外界的“保护色”,是现代年轻人的集体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虽然并不等于他们自身的真实性格,却真实地刻画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群像。有些时候,人们发出很萌的动物表情包,但与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未必是一致,只是为了交流顺畅和维护自己的形象。但当与他人逐渐相互信任之后,人们就会逐渐使用比较戏谑、挑逗的表情包或隐喻。这似乎存在着一种基于社交网络上的关系亲密程度的使用逻辑。但这种逻辑并不是绝对的,在社交平台复杂的人际交往中,除了关系的亲密程度,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网民的表达模式。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社会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不是空虚和空想的,它如实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本文采用批评隐喻方法分析社交平台的动物隐喻现象,解释网民隐喻选择的原因以及语言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 、权力关系、价值观念及态度。当前青年群体是互联网社交的主力军,也是动物化社交语言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网络平台上解构传统、破坏规则、释放个性以实现自身的话语权力,然而娱乐化的背后却是反映了青年群体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建立自我认同和寻求群体归属感的诉求。动物隐喻现象既是一种现代年轻人的集体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也是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群像。
参考文献:
[1][3]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肖明齐: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0):109-113.
[4]王天爽:概念隐喻的研究综述[EB/OL].http://www.fx361.com/page/2017/0517/1763651.shtml.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6):26-28.
[7]Ungerer,F.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117,120,152.转引自:试论“概念隐喻”.中国论文网.[EB/OL]https://www.xzbu.com/9/view-11837380.htm.
[8]牛保义:认知语言学经典文献选读[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9]中国论文网:试论“概念隐喻” [EB/OL].https://www.xzbu.com/9/view-11837380.htm.
[10]Charteris-Black,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2004.
[11]郜丽娜,刘丰:批评隐喻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框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2):125-128.
[12][13]龚泽恩:“今天也要加油鸭”——“动物化”社交下的我们[EB/OL].2018-10-16.https://mp.weixin.qq.com/s/jjAQyyptlxjy20RhY6_aMA.
[14]史慧丽:习近平反腐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35-40.
[15][17]搜狐网:咬文嚼字[EB/OL].2018-12-05.https://www.sohu.com/a/279854383_263856.
[16]刘永兰:从常规关系角度解读两种基本隐喻[J].英语广场,2016(05):20-22.
[18]斯图尔特·霍尔:通过仪式抵抗: 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 20.
[19]方黎: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表征与价值判断[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6):89-93+112.
[20]魏晓冉,平章起: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8(06):147-153+189.
[21]李程,畅榕:知乎用户的观展/表演行为研究[J].东南传播,2016(09):48-50.
[22]李国敏:表情包风靡原因及影响分析[J].视听界,2016(06):63-65.
〔本文基金项目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18年部校共建研究生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 尚丹蕊,女,汉族,河南辉县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责任编辑/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