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中采取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8例新生儿进行对照分析,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为54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疼痛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以及穿刺前后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指标。结果:实验组的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穿刺前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指标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穿刺后实验组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中采取疼痛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使得新生儿心率和呼吸频率保持稳定,同时,还能够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作为治疗和护理病情危重新生儿的的重要场所,在开始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静脉穿刺以及肌肉注射等止痛操作的影响,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1]。与此同时,由于新生儿对于疼痛反应不能使用语言进行表达,难以引起医务人员的注意[2]。因此,临床上针对致痛操作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临床反应和体征,积极给予疼痛护理干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以及心率等体征处于平稳状态,对于缓解新生儿的疼痛症状效果显著[3]。本次研究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4例新生儿,给予疼痛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同意,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8例新生儿进行对照分析,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为54例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性30例,女性24例,最大年胎龄为39周,最小胎龄为34周,平均胎龄为(36.3±2.2)周;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2例,最大年胎龄为40周,最小胎龄为34周,平均胎龄为(36.8±2.4)周。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经过比较,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对。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按照基础护理流程开展服务,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并且确保穿刺动作轻柔、准确,穿刺成功后使用医用3M透明胶带给予固定。
实验组采取疼痛护理干预。首先,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穿刺理论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和综合素养,由护理工作经验超过3年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其次,调节重症监护室内的灯光强度,室内为60fcu,暖箱为25fcu,同时,降低室内噪音,避免新生儿受到外界声光的刺激。同时,还可以采取鸟巢式的护理措施,为新生儿模拟在母体子宫的状态,进而提高新生儿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最后,于穿此前加强对于新生儿的抚触干预,同时,观察新生儿的机体反应,若新生儿出现明显躁动的情况,则可以适当调整体位,并且轻拍新生儿背部,给予其非营养性的吮吸,积极稳定新生儿的心理状态,直到新生儿安静后再进行穿刺。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以及穿刺前后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疼痛程度、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均需要采取SPSS21.0软件包予以进一步的统计学整理和核验,两组之间的数据经过对比和计算后,得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
实验组的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过程中,在进行大部分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但是作为新生儿而言,其并不能够使用语言作出反应和提示,难以引发护理人员进行重视[4]。临床研究认为,新生儿外周环境和心理情绪等因素,均将会影响新生儿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此时,通过实施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新生儿对于致痛护理操作的敏感反应[5]。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应用镇痛药剂的治疗方法存在分歧,大部分医生认为使用镇痛药物的安全性令人堪忧,因此,采取非药物的护理方法对于减轻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目前,临床上通过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穿刺以及操作等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进而能够减少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所引发的应激反应。除此之外,临床上通过改善重症监护室的环境以及声光的刺激,进而达到平复新生儿心理情绪的目的,积极改善新生儿的睡眠质量,进而使期能够更好的面对疼痛刺激。本次大量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组的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穿刺前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指标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穿刺后实验组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临床上通过采取疼痛护理干预,通过抚触的方式,进而促进患儿体内β-内啡肽的释放,改变新生儿5-羟色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生儿的情感得到满足,进而消除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疼痛护理干预,不仅能够缓解新生儿的疼痛反应,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生儿呼吸频率和心率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攀兰. 袋鼠式护理干预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缓解效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9):1282-1284.
[2]石春霞,朱玉权. 袋鼠式护理对减轻早产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0):212-213.
[3]夏冬晴,陈梦莹,闵翠婷,等. 早期反复操作性疼痛对足月新生儿疼痛反应的影响[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9):692-695.
[4]鲍柳春,张剑萍,李雪芬,等. 综合疼痛干预减轻新生儿足跟采血急性疼痛刺激的效果[J]. 现代临床护理,2016,15(11):42-45.
[5]胡建新,乐云,刘明秀,等. 袋鼠式护理对缓减足月儿疫苗注射所致疼痛的效果分析[J]. 重庆医学,2016,45(20):2869-2871.
[6]蔡容燕,吴少皎,李淑妮.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护理[J]. 河北医药,2016,38(19):3029-3032.
论文作者:陈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新生儿论文; 疼痛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呼吸论文; 操作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论文;